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五语下册.docx

    • 资源ID:17060300       资源大小:25.0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五语下册.docx

    1、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五语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军行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闻

    2、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

    3、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

    4、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

    5、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1.了解古诗的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1)字音:仞(rn )岳(yu) 蓟(j)北 涕(t)泪 衣裳(chng)襄(xing)阳 摩(m)天轮 遗(y)憾 巫(w)山(2)多音字:初闻涕泪满衣裳(chng)。裳:指裙子。衣裳(shng)。(3)书写指导:仞:右边是刃。人在刀刃

    6、边。摩: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遗: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行走的贵族。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三、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3.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1)读一读: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2)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

    7、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3)看一看:雪山景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4)想一想: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4.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1)谈话过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图片)(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

    8、人的势力范围。)了解玉门关。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

    9、深?(孤)为什么?引导总结:“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4)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5.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战争的惨烈。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关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

    11、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6.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四、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汇报交流。(1)了解作者(2)初读古诗,

    12、读准字音。(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将晓:快要天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直入云天

    1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小资料:“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6)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从这

    14、三个字眼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7)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8)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

    15、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 小结:本诗通过写作者深秋早起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在金统治下原来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五、拓展阅读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六、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2.课外搜集并朗读边塞诗和爱国主义诗词,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3.搜集阅读王昌龄、陆游的其他诗,背诵

    16、积累。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你知道他是谁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2.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17、“安史之乱”资料补充: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来学习这首古诗。二、初读古诗1.了解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闻官军/收/河南河

    18、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蓟(j)北 涕(t)泪 衣裳(chng) 襄(xing )阳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春天。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19、,因穿过巫山而得名。4.再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三、理解诗意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3.集体交流。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

    20、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能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21、。(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

    22、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四、课堂小结本诗通过写作者听闻多年战乱终于平息后的狂喜,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而唐诗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唐诗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读唐诗,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收集描写边塞生活和爱国情怀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古诗。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内容基本不变,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当、通顺的语言描绘出诗的内容。


    注意事项

    本文(《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五语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