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docx

    • 资源ID:17414058       资源大小:29.6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docx

    1、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1

    2、)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第二节、传播的类型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3、自我传播:最小是

    3、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第三节、传播的结构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一)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

    4、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不足:1)是单向未双向2)是孤立未联系3)静止未变动4)只是环节不是要素(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来源(二)控制论模式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美)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反馈,强调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传播单的概念(3)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4)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三)社会系统模式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传播的功能

    5、1、二功能说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E托尔曼,人类的说话是工具,为应对环境,父母催孩子起床、马路上的问话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W斯蒂芬森,提倡游戏理论,调节身心另瑞士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2、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1)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消遣性传播:调节身心(2)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消遣性传播:调节成员情绪(3)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消遣性传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情绪3、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是由拉斯韦尔提出,C赖特增加提供娱乐4、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传

    6、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应关系,是相对的,即消息可有劝服功能,言论可有新闻功能,知识可有娱乐功能,寓教于乐.罗马帝国的贺拉斯双向性:传播大多是双向的,交互的6、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默顿(1)授予地位:无论人个、组织、事件,一旦被媒介传颂,即名扬天下(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行为,一经媒介曝光,则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3)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耗费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负功能研究: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舆论学:一个现实环境,一个虚拟环境(未到上海,通过渠道对上海有认识)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善人生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和自我

    7、达成预言:默顿,医院把两病员化验单弄错,病了没病了,没病了却有病了第二章传播学简史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1、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1943年施拉姆创办世界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2、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流向美洲,传到欧洲,进入亚洲3、思想来源:19世纪的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间接地影响了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1)达尔文的进化文论,1859年,物种起源及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2)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其他欧洲先驱:孔德、涂尔干、塔尔德、西梅尔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模仿理论西梅尔:德国社会学家,网络理论4、

    8、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5W模式美(2)勒温把关人理论,又译卢因,美,场论,群体动力论(3)霍夫兰劝服研究美实验是观看影片我们为何而战鼓舞士气(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人民的选择(5)李普曼与舆论学美议程设置提出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受梦的解析影响深5、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伟大的概括者大众的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6、传播学的主要流派(1)经验学派经验性的方法: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2)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英国默多克和戈尔丁文化研究学派:霍尔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二节、中国

    9、传播学历程1、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19561978)张隆栋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二)兴起阶段(19781982)央视新闻联播开播1、第一次受众调查2、施拉姆访华19823、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三)发展阶段(19821997)译着出版传播学概论(四)确立阶段(19972007)复旦开设传播学课程2、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成果(一)大众传播研究(二)人际传播研究(三)组织传播研究(四)跨文化传播研究(五)新媒体传播研究3、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一)研究焦点:新媒体、传媒经济(二)存在问题:从研究层次看,仍停留在介绍层面;从研究话题看,长期分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第一节、传播革命的

    10、意义1、口语传播时代特点:表述的自由性;依托人体发声传递信息,传播距离及空间有限;使用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2、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文字特点: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克服了物理空间长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传播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3、印刷传播时代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纸;公元7世纪唐代有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

    11、1833年,美国印刷工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贡献: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摩尔斯从华盛顿发出第一封电报,内容圣经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20世纪初,美国发明了能放映1分钟的早期电影1903年,一批片长超过25分钟的电影故事片陆续上映1905年,美国的匹兹堡出现了5分种院线1910年,美国共有10000家放映默片的电影院广播1906年,广播产生1933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5、网络传播时代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

    12、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6、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融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第二节、婚介理论的演进1、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他的第一篇传播学论文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一)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等,适合于克服时间,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就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

    13、制空间,二者必有其一。(二)媒介与权力的关系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思想家、先知、圣人”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一)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媒介四定律:放大、过时、再现、逆转(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作用与传播的信息无关,不单是传播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等(三)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广播,电影,报纸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受都参与度提高的媒介,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等(四)地球村3、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代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新新媒介(一)人性化趋势: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

    14、模仿甚至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并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二)补偿性媒介: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三)对手机的哲学解读第三节、媒介融合1、形式:高登: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2、进展:论坛公司的实验、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中国媒介探索1933,杭州日报是第一家有网络版的报社3、前景: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

    15、构(上)第一节、传播与政治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一)政治对传播的影响:1、政治已成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内容;2、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大众传媒发展的多元化与繁荣景象(二)传播对政治的影响:1、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影响与作用,成为政治活动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2、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制约作用;3、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负面:1、媒介发展,人们更方便参政议政,过分依赖网络而消弱了实践的力量2、传媒与政治融合,互相勾结,制

    16、造遥言,封锁消息,导致公众错误判断2、大众传播与舆论监督要求:1、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是前提条件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2)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问题:1、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制2、缺乏必要法律武器第二节、传播与社会1、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传播寓于社会之内(二)社会对传播的影响: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闰(三)传播对社会的作用:1、协调社会关系2、监视社会环境3、塑造社会形象4、促进个人的社会化2、报刊四种理论:施拉姆

    17、: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英国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过程3、社会责任理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3、媒介三种体系:阿特休尔: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第一节、传播与文化1、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2、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1)降低大众的

    18、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2)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3、文化认同:一种,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4、大众传媒对文化认同的作用:(1)大众传播媒介是营造文化认同的天然温床,文化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推动和协助(2)大众传媒还具有沟通功能和润滑作用,能充当社会的减压阀和灭火器第二节、传播与经济1、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2)监督市场秩序(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2、经济对传播的影响(1)经济体制制约

    19、传播的功能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3、媒介产业分类:(1)印刷媒介产业:报纸、杂志、出版(2)电子媒介产业:广播、电视、电影(3)互联网产业4、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媒体集团化,个案默多集团新闻集团的并购5、新闻集团的媒介集团化启示:深化改革,跨媒体发展;横向联合,多种经营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第一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2、三要素:个人、信息传播、意义的生成3、特点: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4、网络人际传播特点: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

    20、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5、人际传播的手段的类型: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第二节、群体传播1、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2、群体意识: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3、群体规范:群体确定的行为标准功能:维系作用、认知的标准化作用、行为的定向作用、惰性作用4、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的关联: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第三节、组织沟通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2、三要素:组

    21、织、传播、目的3、组织传播的渠道:正式传播渠道和非正式传播渠道组织外传播更多采用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正式渠道中,有纵向(上行和下行)传播和横向传播,4、组织传播的媒介手段:内传播:书面媒体、会议、电话、内部杂志、工作手册、工资单、通告外传播:大众媒介、广告、5、组织传播的功能和目标:功能:卡兹和卡恩:生产、维持、适应、管理伯罗:生产即完成工作、革新功能即探索新的行为方式、维持功能即维持系统运行苏东水:搜集资料、改变行为、建立及改善人群关系目标:内:实现组织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外:对环境的适应7、组织传播中的沟通障碍下行传播:(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2)传播时间安排不当(3)信息受

    22、过过滤和改变(4)信息反馈欠缺或不足上行传播:(1)过滤(2)延迟(3)缺少直接沟通第四节、公众表达1、公众表达:普通民从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言论2、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形态:网络聊天、电子邮件、BBS论坛、博客、微博3、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特征: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广泛,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第五节、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2、四要素:传者、信息、大众媒介、受众3、类型:传统大众传播、网络大众传播4、传统大众传播特征:(1)受众的性质:为数众多的、异质的、

    23、匿名的(2)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公开而迅速,不具耐久性,稍纵即逝(3)传者的性质:复杂的组织,在复杂机构中工作的了群人传播过程三个特征界定:(1)公共性(2)迅速性(3)短暂性特点:(1)传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报社、电台)的整体或其中个(2)手段是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3)受众广泛,成分复杂、有众多、杂乱、分散、匿名的特点,被看作具有某种普遍特性的群体(4)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优点: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数量多、传播信息质量高缺点:反馈慢、互动频率低5、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1)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2)传者微分发生了变化(3)传播手段兼容并包(4)传播速度更快6、大众传播的社

    24、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7、网络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正面: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形成网络舆论,对事件的推进和最终解决,起决定性作用负面:垃圾信息泛滥、网络暴力肆虐、责任意识淡薄第六节、国际传播1、国际传播: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2、特点:目的、频道、传输技术、内容形式、文化影响、政治本质3、发展趋势:以全球性重大事件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互

    25、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第一节、传者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既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2、传者的类型:按空间形态:直接传者、间接传者按角色特点:普通传者、专职传者按对象性质:人际传播传者、群体传播传者、组织传播传者、大众传播传者3、传者的特性: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机构性4、传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言论自由权、出版权、着作权专业性权利:专职传者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尤其是新闻传播行业人员应享有的传播权利5、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1)采访权:知察权知闻权,是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记者拥有

    26、为采集新闻信息而进行调查或访问活动的权利(2)报道权:记者有传送、报道公关的信息的权利。(3)批评权: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4)编辑权:专职传者有权对信息进行编辑,即有权根据自己个人或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需要、意见、主张、立场等,对信息进行取舍、修改和组织。(5)秘匿权:记者和新闻媒体有权利、义务,对新闻或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不向任何人提供有关他们姓名、职务、所属机构等基本情况,也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他们所提供的文件、资料等。(6)安全保护权:要保证大众传播人业人员在本国或国外都能得到保护,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保证他们获得开展本职工作的最好条件。(7)版权(着作权):作者

    27、或其他着作权人对已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6、传者的义务: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收集信息(原则:目的性、准确性、系统性、时效性、相关性、合法性)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收集反馈信息第二节、受者1、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及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宏观: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微观: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2、受众的权利:(1)传布权:受众应有的议论自由以及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2)知晓权:社会成员有获得关于自身所处环境及变化的信

    28、息的权利(3)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4)隐私权:受众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3、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受众(1)受众即市场论关于受众角色的理论是商业媒介的受众观,受众被当作市场,或消费者市场,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供求关系。优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一些特征,包括经营性、商品性竞争性,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行为特点缺点:导致对受众的忽视,对媒介应负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忽视,无法达到媒介和受众的真实社会关系的全面理解。(2)使用与满

    29、足论关于受众行为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魔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指出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即受众具有能动性,揭示了受众的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缺点: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只关注受众的接受需求,忽略了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主动传播需求与权利(3)制码解码论关于受众生产意义的理论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制码阶段:传媒制作都对原材料的加工成品阶段:电视作品完成解码阶段:观众对节目进行解码,产生相同或相异的理解霍尔模式:观众对于同一个电视节目,可能存在三种解码立场。(1)支配/霸权立场:观众完全按照支配的符码意义进行解读(2)协商立场:对众对电视符

    30、码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3)对抗立场:观众对电视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作出与制码相反或相异的解读。体现了观众的能动性乃至决定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理论中观众被动盲从的形象(4)观展表演论关于受众接触、参与媒介的理论行为范式、收编/抗拒范式、观展/表演范式媒介影像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同时,他们也是表演者,内容的生产者与接受者融为一体,如在微博上晒照片4、粉丝:(一)病态与非理性:着迷的孤独者、歇斯底里的群众(二)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盗猎者、游牧民5、中国受众研究的历程(一)第一阶段:受众调研的起步与探索阶段(1980年初1992年)(二)第二阶段:受众调研的深入与成熟阶段(1993年至今)第三节、传受者展望1、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一)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二)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三)受众的社会网络得到强力拓展2、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问题(一)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二)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夜缺失(三)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四)新媒


    注意事项

    本文(传播学概论知识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