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17429303       资源大小:76.50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1、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序言: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名词解释:1、政治:指在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界定)2、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具体指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政治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意义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从狭义讲,政治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广义讲,政治学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1、古代对政治的理解: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2、古往今来的政治观点归纳为两大类:(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3、对政治的解释具体有五种观点:(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

    3、过程。(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4、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5、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法:(1)阶级分析: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

    4、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2)经济分析: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6、关于政治学的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7、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

    5、域:(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8、政治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政治学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政治的基础。(2)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3)政治学

    6、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历史上各种有关政治学的理论:(1)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2)韩非:法治和霸道。(3)老子、庄子:无为而治。(4)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

    7、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5)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6)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7)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2、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

    8、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3、关于共产党宣言它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第一, 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 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第三,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 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1)增强公民

    9、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1、国家: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界定,具体是列宁对“国家”的界定。)2、阶级:阶级是以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取得报酬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学上的定义)3、氏族:氏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

    10、社会组织。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般有共同的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4、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是国家组织设立的,以强制力保障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冲突的,武装的人和物质附属物。5、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力,这里指狭义的;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6、国家意志: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其统治的意志。统治阶级意志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

    11、的,即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意志通过国家权力来表达,即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称暴力)。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7、国家三要素说:国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把国家看成是由主权、领土、居民三个要素构成的。因此,认为国家就是居住在固定领土上的拥有主权(或权力)的国民的共同组织。这种理论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要害是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掩盖了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是不科学的。8、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包括内部职能和外

    12、部职能)。9、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的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10、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11、专政:专政是“民主”的对称,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即一定阶级执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其实质是阶级统治。(1)就国家的实质而言,任何国家都是阶级对阶级的专政。(2)历史上存在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专政:一种是剥削阶级专政,另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3)专政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存在,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13、(4)专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和后盾,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5)专政从统治阶级方面来说,如果专政是一个阶级的,则是一个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专政;如果是以一个阶级为领导,联合几个同盟者阶级实行对敌对阶级的统治,则这个专政也称阶级联盟。(6)专政有时也指统治阶级的统治方法。所以,专政的科学含义,就是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1、关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中阐明了两个观点:第一,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间问题。第二, 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2、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历史:人类

    14、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父母与子女禁止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兄弟姐妹禁止通婚)。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组织也随之解体。3、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组织机构议事会。(3)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4、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

    15、有了剩余产品。(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家庭奴隶制或零散现象的奴隶制)。(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家长制家庭的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制。)5、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的出现。6、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恩格斯: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

    16、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7、恩格斯关于国家的产生的论断说明了三点:(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8、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1)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

    17、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9、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氏族组织没有强制力)10、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董仲舒“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托马斯.阿奎那“除上帝外,别无权力”)(2)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卢梭是集大成者)(3)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杜林国家概论、巩普

    18、洛维赤、考茨基唯物史观)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的定义就是把国家这一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因此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1、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3)国家是机器。2、政治统治服从于经济统治,但政治统治不同于经济统治,经济统治要靠政治统治来巩固和维持,因为政治统治的力量有自己的特点:(1)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共同的集体的意志和力量的表现。(2)政治统治还是统治阶级的有组织的力量。(它通过一定制度和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政治统治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国家意

    19、志通过强力或暴力来保障。)3、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有:(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4、国家权力的特性:(与其他权力相比)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但并非纯粹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建立,实际上它是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它所表达的国家意志其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5、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国家三要素说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要害是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掩盖了国家的本质和阶

    20、级使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使其与阶级统治国家的概念相区别,称之为“国度”。)(在马克思的文章中: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按阶级性质划分的;国度不是按历史发展阶段,而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6、国家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同样,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对巩固内部职能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内部职能分类: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8、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1)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

    21、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2)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1、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现象,有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2)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3)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进而使国家自行消亡。)(4)“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任何剥削类型的国家。2、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

    22、逐渐走向消亡。3、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依然存在的原因:(1)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2)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3)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消灭了

    23、,“按需分配”了,才不需要法、不需要国家了。4、国家消亡的具体条件分类:(1)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2)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4)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5)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5、国家的消亡的途径:国家消亡的途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其过程既有渐进性,又有自发性。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使各种条件完全具备时,国家才会成为不需要的东西。自发性是指国家消亡不是什么

    24、人命令的结果,而是国家这个事物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即不是被人为消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名词解释:1、国家的历史类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它是以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为标准,即按照国家本质的不同,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2、政治革命:(革命的本义是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关于政治革命,列宁有过明确的解释。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政治革命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

    25、的政治改革和政治斗争,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3、政治改良:政治改良是指渐进、缓慢、局部地改变阻碍社会前进的政治制度、政权结构及其活动方式的行为。其实质是统治阶级通过一定的让步政策来维护原有的社会制度。4、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5、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封建地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6、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本质是资产阶级

    26、用以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是迫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从于资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7、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打碎旧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人类社会最高和最后历史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维护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设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

    27、工具。8、地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允许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地主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耕种,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9、领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制度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义务。领地可世袭但不可买卖。领主在自己领地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农奴,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有工具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无偿耕种领主的保有地并承担供赋、徭役等。10、自耕农占有制:自耕农占有

    28、制是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即“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是封建时期地主占有制的附属和补充。自耕农占有的土地是少量的,只是自身生存的条件而不是剥削他人;而且自耕农地位孤立、极不稳定,其土地成为地主兼并的对象,劳动力成为佃户、雇农的后背;自耕农同时还受官府压迫、盘剥。11、封建土地国家占有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均田等,其本质不过是扩大了的地主所有制。12、宗法: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和嫡长子继承等制度。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1、亚里士多德的国

    29、家分类: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1)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这三类国家又分“正常国家”(为多数人谋福利)和“变态国家”(以谋私利为目的);一般的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均属于正常国家;变态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中世纪,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神权国(上帝掌权的国家)。2、有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对国家分类为:主权国家、部分主权国家、殖民地国家。3、有学者以地理环境作为标准对国家分类为:海洋国、大陆国、岛国。4、现代西方政治学者把国家分为: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等。5、马克思主义以国家的历史类型为标准对

    30、国家的分类:(1)奴隶制国家。(2)封建制国家。(3)资本主义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它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家历史类型更替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阐述: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就

    31、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3、革命与改良的区别:(1)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2)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3)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1、奴隶制国家概况:(1)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2)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本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3)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4)其内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一是暴力镇压;二


    注意事项

    本文(自考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