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定稿)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教案.docx

    • 资源ID:1818781       资源大小:84.95KB        全文页数:9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定稿)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教案.docx

    1、(定稿)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教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定稿)历史学习理论 与方法教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按照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的说法,搞历史研究,四 十岁才起步,五六十岁是黄金时期,七八十岁还能继续做, 因为历史学和计算机不一样,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年纪越 大,对历史的感悟越透彻,越深沉。但是学习历史应该 早学,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自古,凡学有所成者,皆善于学习,而善于学习的第一要 意即是“举重以明轻”。历史的学习内容丰富,不善举重明轻 者则无以驾驭。为此,本课集专家之智慧,将历史学科的内 容梳理钩要,以使学习者能够精到地掌握和科学地运用历史

    2、 知识。一、什么是历史?历史本体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尽人皆知,谁都会用的概念。比如 我们会提到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城市历史,以至一个家庭 或个人的历史;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 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大概 不会有人刨根问底:“历史是什么意思? ”好像大家都知道“历 史”的含义。不过,要是我们深入地想一下,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究竟什么是历史?要找出一个确切的、完整 的答案,可能会难倒大多数人。在中国那么多的文字中,为 什么我们偏要选择用“历”和“史”这两个字来表达这样一种 广泛而抽象的事物?1.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一词探源。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为hi

    3、story,法语为Histoire,意大利语为 Storia,三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oria,其初意本为“征问”、“问 而知之”。这是从希腊古代爱奥尼亚人以求真精神从事“纪 事”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公元前五世纪时,“史学之父” 希罗多德写了著名的历史(亦称希波战争史),修昔 底德写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波里比阿写了著名 的通史,翻开了欧洲历史学的光辉的第一页。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三版histoiy考释。P132.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历史”我们要想确切地了解“历史”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分别从 “历”和“史”这两个字的意思谈起。“历”的繁体作“摩”,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

    4、文中 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树林。汉代许慎所著 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天象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以某一 时间为周期做循环运动,某一天象与农时、气象可以相对应。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此时对应的物 候现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是月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夏历的孟春 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黄昏时参星在南方天中,黎明时 尾星在南方天中。”东风使江河土地解冻,冬眠的蛰虫开始 活动。水底的鱼游近水面的

    5、薄冰,獭捕鱼,鸿雁由南而来。 ”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融合,草木开始 萌发。)正因为有这种规律性的对应关系,日月星辰的移动 (“过也”)就可以用来确定年月、确定季节,“历”展)由原来的 动词又衍生出名词的含义,即历法。大戴礼记噌子天圆 说:“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 谓之历。”(圣人很1注意根据日和月的规律,来考察星辰的运行轨道,用来排 列一年四季的顺序,就称之为历。)在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历法对于播种、收获等农时具有无比的重要性,所以 历法的含义从“屣”中逐渐分化出来,另外创造出一个从日的 唐。据尚书尧典,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 星辰,

    6、敬授人时”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遵循天道,推 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严肃谨慎地向百姓发布节气时令。 还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前往指定的东、西、 南、北各个地点观测各种天象,以便为百姓制定历法。尧 典虽系后人所作,具体内容未必可信。但这条记载至少说 明,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专职的天文官员了。“史,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不但有“史,字,还 有“大史”、“卸(御)史”、“公史”、“西史”等说法,都是表示 一种特殊身份的人、或一种特殊的职位。由于甲骨文是刻在 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极为不便,所以用字必定非常俭约, 能少一个字就少一个字,甲骨文中有不同类型的“史力说明 早在殷商时代“史

    7、”就已有了明确的分工。既然在“史”之外还 有各种名称的史官,就可以肯定他们的职权和地位是与“史” 不同的。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 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但据王国维释史 (观堂集林卷六)一文中的考证,“中”字在甲骨文、金文 中的原始意义为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簿书之意,史的字 形,即手持簿书之人,贝心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 为事。”比较而言,王国维的说法显然更有说服力。殷商时期的官名,如卿事(士卜御史、三事(司卜吏等,都是由史 字分化而来,可见当时“史”地位的尊祟。至于甲骨文中不同 史官记事的范围,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十分明确的证据,但 可以肯定并不限于天

    8、象,而是包括各个方面,甲骨文留下的 记载应该就是各种“史”的一部分成果。尽管早期史料缺乏,我们还是能从晚出的周礼,来推测 当时史官的一点情况。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周礼 一书绝非如古代经学家所言,出自西周初年的周公之手,也 不完全是西周时期的产物,而应成书于战国时期。但这并不 意味着周礼不包含战国以前的内容,古代的典籍大多不 是成于一人一时,从后世出土的西周金文中所见官制与周 礼的记载基本相符这一点可以断定,该书所反映的礼仪制 度,虽然有不少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西 周制度的实录,而且可能是西周沿用的殷商制度,所以可以 用作我们推测早期史官情况时的参考。周礼春官中有“大 史、

    9、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官职,并明确记 载了他们的职权范围和人员设置。大史的职责是掌管建立邦 国的六典,保管邦国之间盟约的副本,参与历法和祭祀日期 的确定;小史则掌管王国和畿内侯国的历史记载,在祭祀、丧 礼、会晤中协助大史的工作;内史主要保管国家的法典和政令 的副本,考核邦国、官府、都鄙的政事和年终统计;外史则负 责书写天子下达给畿外诸臣的命令,保管四方诸侯的历史记载。还有御史,保管治理诸侯国、地方以及百姓的法令。简 而言之,大史的地位最高,职责最重,小史协助他的工作, 内史掌管宫廷内部事务,外史则掌管对外事务。此外值得注 意的是,周礼一书所记职官体系,大多数职能部门均设 “史汽

    10、少则一二人,多则十余人,应当是记录、保管部门内 部公文、档案资料的人员,相当于现在大多数单位里都有的 档案馆、档案室等。这说明那时已有保存整理档案材料,以 备撰写历史之需的观念。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没有制度规定的 那么完善,例如在周天子的地位不稳,权威下降,纳贡制度 名存实亡,直接辖地狭小的形势下,史官的编制可能会不完 整、不满员,不同等级或类型的史官间的分工也会不明确, 一部2分职能甚至会丧失,各诸侯国也会因地位和实力的差异, 或者因为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史官制 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周礼所反映的,的确只是一种理 想,而未必是已经存在的普遍的实际。“历”和“史”原本应该是两个系统

    11、,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 但历官(或负责历事的人员)要将推算或观察的结果记录下 来,这些记录成为历法、历书或天象表,相当于英语中的 calendaro这些记录必定要有确切的时间,形成一个严格的 时间序列,否则就会毫无意义。史官的职责虽然是记事,但记录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必定也需要有具体的时间,因而自 然地形成原始的编年记载。事实上,早在甲骨文中,在其记 事文字前就采用干支记日了,说明时间与事件密不可分。现 在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早期史书,如竹书纪年、春秋、 左传等,都是编年体著作。在时间的特点上,“历”和“史” 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就专业分工而言,历官无疑要比史官 更专门,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更高

    12、。而史官只需要利用 历官所提供的时间系列,或具体的历书,就能进行各方面事 实的记录。但是历官所负责的范围只限于天象,或者与天象 有直接关系的人事,而史官涉及的范围则广泛得多。尽管分属两种不同的职责,但开始时,记天象的历官和记 事的史官在人员上并没有严格的分工,往往就是同一个人。 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同一个人才有资格,因为一般人不 可能掌握历法。历法的制定和使用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而记事者又必须要记载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所以史官除记 事外,还兼有观测天象、解释灾异、制定历法的职责。如左 传哀公六年(前489)就记载该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而飞, 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天上的云像一群红

    13、色的鸟,在 太阳两边飞快地流过,一连三天,楚国的国君(子爵)派人去 问周天子属下的太史。)一直到汉代依然如此,像司马迁就参 与过太初历的制定。尽管“历”和“史”关系如此密切,但直到19世纪末,在中国的学术分类中,并没有“历史”这么一门。今天所说的历史一 般只要用一个“史”字来表示就可以了,如史籍、史书、史表、 史家、史学、史法、史才、史识、史德等。如果用现代汉语 来表达,这里的“史”都可以用“历史”二字来代替。四库全 书的分类也是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当然就是历史部。 将“历”和“史”两字连用,古籍中反而不多。现在发现最早的 例子,是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吴使赵咨 向曹操称颂孙权时说:

    14、“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 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 生,寻章摘句而已。”(吴王在江上拥有万艘战船,武装的士 兵有百万,任用贤人,发挥能人的作用,他的志向在于进取, 虽然是空闲时间,也广泛阅读重要文献和有关的注释、以往 历代的史书,目的在于寻找罕见的事例和策略,不像一般的 读书人那样,只是为了搜集或摘录一些片断或词句。)但这里 “历史”一词的含义,仅仅是指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是已 经过去的意思,引申为以往的各阶段、各国、各朝、历代, 加在“史”字前作为定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不 是今天意义上作为术语的“历史”。就像中国大多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

    15、名词都是借鉴于日语 一样,“历史”这个名词也是来自日语,尽管这两个字本来都 是中文,并且已在中国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学概念,首先用“历史”来逐(yD译(逡译即翻译之意)西方概念histoiy,然后被早期游历日本 的中国人介绍回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在变法 通议论女学中介绍: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虫,五历 史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其后3不久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也说:“(日本)有小学校,- 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日本杂 事诗广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此后,“历史”作为一个 固定的词汇开始使用,1901年

    16、,梁启超主持的清议报上 便有“历史学家米鲁由苛被捕”的句子。实际上日语是借用了 汉语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为“借 词”。日本人翻译history时确定用“历史”一词,可能未必来 源于三国志等古籍。明代有署名李廷机和袁黄(袁了凡) 编纂的历史大方纲鉴和历史大方纲鉴补,这两本书 都是托名当时的名流,其实除标题有所改动外,内容完全一 样,是一部介绍历史的通俗读物,尤其后者,在日本颇为流 行,早在江户时代的宽文三年(1663)就有了和刻本,仅比该 书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本晚了 52年。估计日本人将“历 史”作为histoiy的对应词,很可能是来源于这类流行书的书 名。2.

    17、“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自然发展史比起人 类社会发展史时间久远得多、范围广大得多。但是,通常我 们并不广义地使用历史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 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 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可以凭主观愿望随意改铸的;历史 是过去的人类的活生生的活动,不是断烂朝报、流年老账的 堆砌。要把客观历史过程同历史的记录区分开来。李大钊在 史学要论中反复讲过这个道理: Grote即格罗特,英 国19世纪著名希腊史学家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词,

    18、便联想到二十 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 日Herodotus, Grote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 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欲研究中国史,希腊史, 便要在这些东西上去研究;这些东西以外,更没有中国史希腊 史了。但是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 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 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 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 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 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 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

    19、去寻。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要有必要加上两个字,过去 的事实都可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 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 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 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 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 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但是无论如何, 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历史上曾经生活过那么多的人,最后被记载下来的只 是极少部分,其余大部分根本没有人去记载。帝王家里的三 岁婴儿,就因为做过几天皇帝,当朝就有“起居注”、“时政 记”、“日历

    20、”等记录他的言行,后世的正史还得有“本纪”记 载他的事迹。而一个老太监辛辛苦苦在宫里干了一辈子,可 能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如果要研究这个老太监,什么记 录都没有,怎么研究呢?这就是客观事实,尽管看起来很残 酷。过去我们常说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劳动人民是个群体, 必须有一个具体的代表人物,没有代表人物的话,那就只不 过是一句空洞的宣传口号而已。4人们都希望穿越时间隧道,能够回到过去,但到现在为止 这还只是个科学幻想,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主要还是阅读历史文献,通过这种方法了解过去。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 事实,都已经经过历代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记载者的选择、加 工。比如我们研究的移民史,如果要把历史上

    21、发生的所有人 口迁移都写进去,写一辈子也写不完,必须有所选择。所以 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 卷中将移民定义为“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 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规定一定的 数量、距离和时间?我当然只能选择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人 口移动来记载,否则我就记不胜记了。距离和时间的道理也 是一样。任何优秀的历史学家,他的记载总是有限的。1957 年开始的反右派运动,全国共计50万个右派,有人若试图 撰写一部真正的“全史”,不要说旁的,所有右派的名字能搜 集全吗?所以全也是相对的,像这些被湮没的历史恐怕永远 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现在留下的

    22、记载还是历史记 录者主观的产物,不可能有纯客观的、全面的历史。假如现 在用100部摄像机去将今天一天上海发生的事全拍下来,难 道今后的历史学家就该事无巨细,全部写入历史吗?当然不 可能,必然会有所取舍。说到底,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用最简单的一 句话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 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面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 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 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明白了什么是历史,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 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

    23、程的学问。一般说来, 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史学的历史是非常古老的。人类自 从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同时,也便开始记忆、总结、探讨 自己的历史。那些依赖笨拙的方式留下的半是神话、半是记 忆的传说,可以说是史学的童年。二、历史的本质:历史的真实性1.历史真实的力量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 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希 罗多德历史)真实之于历史,正如双目之于人身。如果 挖去某人的双目,这个人就终身残废了;同样,如果从历史 中挖去了真实,那么所剩下来的岂不都是无稽之谈?(波里 比阿通史)西方史学家具

    24、有求真探索精神,中国自古也 有之。据左传宣公二年(前607)的记载,晋灵公荒淫暴虐,由 此引发了晋国一场内乱。在内乱中,晋灵公为将军赵穿所杀, 当时赵盾任正卿。内乱平息后,晋太史董狐记下“赵盾弑其 君”,并在朝廷公开出示。赵盾认为这不是事实,董狐反驳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恪”(你是正 卿,逃亡时尚未走出国境,返国后又不惩治凶手,不是你又 是谁呢?)赵盾对此也无可奈何。孔子听说此事后,赞扬董狐 为“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 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太小,不能料理朝政,于 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 无道,残暴荒淫。作为

    25、相国的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 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 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 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 力士认为赵5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 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 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 卫士提弥明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 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 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 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 好命令卫士一拥而

    26、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 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赵盾登 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 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 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 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 呢? ”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 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 以给自己带来忧伤” o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 论这件事时说,

    27、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 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 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 免除弑君之名了。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 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 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而另一位未留下 姓名-太史,就没有董狐那样幸运了。据同书襄公二十五 年(前548),齐庄公因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被崔杼指使 手下杀死,另立齐景公为国君。事后,齐太史直书“崔杼轼 其君力被崔杼杀害。继任的太史两个弟弟仍如此记录,也 先后被崔杼杀害。其三弟不畏死亡的威胁,仍秉笔直书,崔 杼没有办法,只能放了他。南史氏

    28、听说太史都死了,惟恐齐 国的历史中断,准备去续写,走到半路,听说已经有人如实 记载了,这才放心回去。这两个事例,说明历史意识产生之后,它就有了非常巨大 的力量,统治者可以不害怕他生前的行为,残酷暴虐,为所 欲为,但他知道历史的记录将长久地保留下去,一旦载入史 册,善举为后世传颂,恶行为千载唾弃。所以,像董狐、齐 太史等史官,哪怕牺牲生命也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而统 治者畏惧自己的恶行被记录下来,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甚 至采用非常的手段。以前在解释历史的这种特殊力量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道 德的作用,认为统治者畏惧道德的谴责。道德的力量固然很 强大,但这是对于君子而言的,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哪个会

    29、有一点道德感,他们为什么也不让史官据实记录?这恐怕更 多还是与当时人敬畏天命、相信因果报应等观念有关。据尚 书金滕(t6ng缄封,绳索)记载,武王在克商后二年得了 重病,周公便设坛向先王的在天之灵祷告,愿意以自身代替 武王去死。史官把祷文写在典册之上,藏于“金滕之匾(用 金质绳索捆束的柜子)中,次日武王随即病愈了。成王继位后, 周公摄政,由于管叔和蔡叔等人制造周公阴谋篡位的谣言, 成王对周公有所误解。就在这一年秋天,“天大雷电以风力 庄稼倒伏,国人大恐。成王和大臣们在惊慌中穿上祭天的衣 服,打开“金滕之书”,才知道祈求代死之事,深为周公的忠 诚所感动,认为雷电和大风都是上天的示警,于是亲自出城

    30、 迎回周公。此时风向转向,把倒伏的庄稼吹正,这一年依然是大丰收。这个例子说明当时的人对于上天是极其敬畏的, 对于书面记载的畏惧心理,也是和这种观念相联系的。古人 认为冥冥之中,上天在主宰着一切,而文字是与上天沟通的 手段,只要记录保留下来,上天自然6就会知道,后人也终究会知道。即便贵如帝王,掌握世间 至高无上的权力,也难逃上天的惩罚。萧齐末年,齐雍州刺史萧衍乘乱起兵,迫使齐和帝将皇位 禅让于他,继位为梁武帝。萧衍最初把齐和帝贬为巴陵王, 本来打算以南海郡为巴陵国安置他,大臣沈约告诫萧衍“不 可慕虚名而受实祸”,于是便杀了和帝。此后沈约“梦齐和帝 以剑断其舌。乃呼道士奏赤章子天,称禅代之事,不由

    31、己 出”(梦见齐和帝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于是请道士来用红笔 向上天写了一道奏章,说明禅位的事并非出自于他。见梁 书沈约传)O武帝听说此事后大怒,接连四次派遣中使责 骂沈约,结果沈约惊惧而卒。这中间反映的古人心理,值得 深深玩味。即“奏赤章于天”之举,确实可以向上天传达某种 信息,沈约想借此向上天表白,减轻他的罪责,而武帝担心 上天若听信沈约的一面之辞,自己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故 而大发雷霆。杀和帝是否违背君臣伦理,要受到道德谴责, 并不重要,他们担心的是上天是否知道并因此施加惩罚。我 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上天深深的敬畏之情。如果是一个完全不相信上天、不相信存在来世、不相信任何规律的独裁者, 他

    32、是不会惧怕历史的。像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 10 一 1774)那样,“我死后,哪管那洪水滔天”,他就绝不会惧 怕历史。正因为历史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大部分君主行事不得不 有所顾忌。司马光深水纪闻中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一 次正在后花园中用弹弓打雀取乐,有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宋 太祖立即召见。不料听完汇报,上奏的都是些平常之事,很 是扫兴,质问为何小题大做,扫了他的雅兴。大臣说即便是 这些小事,也比弹雀要紧。宋太祖当即恼羞成怒,用手中的 柱斧柄打落了他两颗门牙。大臣拾起牙齿揣入怀中,宋太祖 见了更加生气,问:“汝怀齿欲讼我耶? ”(你留下牙齿想去告我 的状吗?)他说:“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臣子我 不能去状告陛下,但自然有史官记下此事。)太祖听了,怒气 顿消,感到自己此举失当,马上好言抚慰,并赐以金帛以示 歉意。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即便连皇帝本人,也是无权阅读当 朝的起居注的。据说古代史官应该将皇帝的言行和活动随时 记录下来,投入一个密封的容器,等皇帝死了,才能由专人 打开,取出记录作为修史的根据。史官的记载不是给皇帝看 的


    注意事项

    本文((定稿)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