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docx

    • 资源ID:18271924       资源大小:105.24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docx

    1、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第一章 辨非论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 (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张机字仲景, 南阳郡涅阳人。 生卒年代约为公元 150年219年。 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 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的心情, 产生了著书立说 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 中医学自秦汉以来, 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总结出来 (医经) 与 (经方) 两大门类。可谓炳耀千古之巨著。 在 (医经)类里, 有 (黄帝内经) 十八卷; (外经) 三十七卷, 以及扁鹊 白氏、旁篇等著作。 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 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理

    2、变化。 还罗列了针砭 汤液等治病方法。 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极相近似。在 (经方) 类里, 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等。 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 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 配伍 治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医经) 与 (经方) 的学术成就, 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 这就打破了 (素问热论) 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

    3、。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 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 因此,无论伤寒、 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 (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 举例而言, 桂枝汤仅五味药,它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独特作用, 但组方与剂量又很严格。如果此方的剂量芍药大于桂枝之

    4、上,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芍药汤,则为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而设; 如果桂枝的剂量大于芍药之上,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桂汤,则治疗奔豚气上冲胸之证。这就看出本书无论药味和剂量,做到如此严格地步 所以才称它为经方。 实际上经方具有规范性、 标准性 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由上述可见, 辨证论治的开山是张仲景,他在中医领域里的影响极为深远, 如晋之王叔和, 唐之孙思邈,金元时期之刘、李 朱 张, 清之叶天士 吴鞠通等人,无不服膺仲景之学,而后方有所建树。 据统计,在中医学典籍中,惟(伤寒论)注家为最多,见仁见智,蔚成洋洋大观,既丰富了仲景学说,又推动了中医学术不断发展。 中医之经典著作如(内经

    5、)、(难经)等书,如果不精通 (伤寒论)之学, 则难窥其项背。 所以,我认为(伤寒伤)乃是中医学之魂,此亦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实如此,而何疑之有?第二节(伤寒论) 祖本探源 陈世杰曰: (伤寒杂病论)实为万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后,年岁久远,错乱放失者屡矣。宋治平初命诸臣校定其目有三:一曰 (伤寒论) ; 二曰(金匮要略方论) ; 三曰 (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 序: ”张仲景为 (伤寒卒病论) 合十六卷,今世但传 (伤寒论) 十卷,杂病未见其书, 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 (金匮玉函要略方) 三卷。 上则辨伤寒, 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 并疗妇

    6、人。 然而或有证而无方, 或有方而无证,救治疾病, 其有末备。 今又校成此书, 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 便于检用也。 我们从宋臣说的.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这句话上分析,(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方论) 原书的体例和框架, 也都是上则辨伤寒,下则载其方.的格局。 宋臣为了仓卒之际, 便于检用.,他们便援引唐本孙思邈 (伤寒论)的.方证同条而修改了方证分论的原貌。 为了说明唐孙思邈修改(伤寒论) 这一事实,试观 (千金翼方卷第九) 之文:”旧法方证,意义幽隐, 乃令近智所迷。 览之者造次难语, 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 远想令人慨然无巳。 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7、须有检讨, 仓卒易知。 方虽是旧,弘之惟新。 由此可见,把(伤寒论)原本的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改成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乃是孙思邈开其先例, 宋治平校注(伤寒论) 时, 承袭了孙氏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体例,这是显而易见之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仲景之书在其历史长河中, 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 经晋王叔和的撰次整理此其一; 唐人孙思邈倡方证同条之义此其二; 宋臣林亿等大校注治平本时沿袭了唐本方证同条之义, 又及于(金匮要略方论), 此其三。 基于以上理由, 我认为唐本与宋本的(伤寒论)已非王叔和撰次之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与移动。那么,我可以说,流行于世又能接近叔和撰次之原貌,也未受唐 宋

    8、两代方证同条之影响,恐怕只有现在仅存的(金匮玉函经)了。 这本书虽然也经过宋臣的校注,但他们小心翼翼地依次旧日.未敢移动,今据宋臣之疏序可以证实:。(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 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 以防后世之亡逸, 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 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 次校成此经, 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 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 我们从宋臣疏序来看,可有以下几种的理解: 一,这本书的前后 (指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乃是王叔和整理原书的之体例,非为出自六朝或唐人之手;

    9、二、宋臣认定此书确为仲景所著, 所以,可与他们校注的本子,乃是同其体,别其名而已;三,此书可与校注本互相检阅, 也可以互为表里,这样作是为了以防后世之亡逸而设的,四,宋臣对此书的内容, 采取了慎审态度,认为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 故并两存之, 这就说明了不改动主本的真实意义。 所以宋治平本校注的 (伤寒论) 版本既有改革了的原来证在前、方在后的版本; 而又保存了证在前、 方在后的原貌。这种故并两存之用心之苦亦跃于纸上; 五、 此书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 一百一十五方。 从以上的依次旧目,说明了此书条文未加变动, 因此它逼真了叔和撰次之旧。 然而,

    10、此书第一卷有生熟二脏之间,故张仲景曰的第二人称,显然为后世医家粗人之文,不得与正文混为一谈。第三节(伤寒论)的文法举隅 (伤寒论)为辨证论治之巨著,其文以言简义深 寓意奥妙见称。严器之日: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 学习 研究(伤寒论)文法之特点, 乃是打开仲景宝藏秘密之钥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此不揣肤浅,仅就(伤寒论)的宾主假藉,虚实反正,对比发明三种文法,举例分析如下,使人由文达医, 籍以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一 宾主假藉 也有人称为假宾定主之文法。假, 藉助也,定, 肯定也。即藉助。宾文所起的效果而促进主文使它卓然醒目, 表现突出,而使辨证论治准确无误。 举例而言, 第70条 (赵本下

    11、同) 的前半段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叙证时方药皆略,则属于宾文之义。 下半段的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所叙内容,辨证论治齐备,辨证思想突出,故属于主文之义。 本条文一共有27个字,宾文9个字,主文T8个字。 如果只写主文的 18个字, 则使人读之索然乏味。 加了9个宇的宾文则效果极佳,文简而义深,第一、藉助了虚证以烘托出主文的实证,自有水到渠成,而使人肯定无疑; 第二,又可以从实以例.虚.,反主而为客,则使两个问题,彼此印证,相得益彰,咀嚼不尽, 玩味无穷。 再举一个例子, 第71条前半段 (太阳病, 发汗后, 至.胃气和则愈)其文有证而略脉, 则属于宾文。 下半段则脉因

    12、证治齐备,而属于主文无疑。 这一条的假宾定主文法, 较第 70条的义理为胜。第一纠正了时医一见咽燥口渴, 动手辄用滋濡之弊。第二,清晰地指出了下焦太阳蓄水, 小便不利的口渴病变为气不化津。 结合临床而论,蓄水而津液不化的口渴反用生津止渴之药治疗 临证所见为多, 试举一例于后。 患者张x x,口渴欲饮,饮后又渴,咽喉似痛非痛,如有物梗,小便不利,脉来沉弦,舌苔水滑。余辨为气寒津液不化之证,悉摒生津止渴之药。为疏茯苓30克、桂枝 12克,泽泻 15克,白朮 10克,猪苓15克。 此方仅服6剂, 则小便畅利, 其病全瘳。由此可以证明,仲景在胃中干的口渴上,而下落滋阴养液之窠臼,提示了消渴 小便不利的

    13、下焦蓄水五苓散证治。 宾文写的恰如其分,主文则另辟蹊径而别具一格,又能针对俗见变津干为津聚之妙, 烘托入微, 使人叹为观止。 二 虚实反正 虚非是空虚无物,乃是义藏于内的一种文体。实是对虚而言,是脉因证治, 一目了解, 毫无隐晦的一种写法。例如: 第23条在一日二三度发前提下,连举三种转归,仲景就用了虚实对写文法。 第一个转归是:脉微缓者,为欲愈; 第二个转归是: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第三个转归是面色反有热色者, 身必痒。 在此仲景写证而略脉,不与上两段等同。 这并非仲景疏漏,乃是在实写之后, 改用了虚写文笔,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猜想。 古人有虽是无声胜有声之说, 从发热身痒太阳之小

    14、邪末解,则其脉必见浮, 亦呼之欲出, 跃于纸上。 所以不写浮而脉自见,似比实写更能引人联想翮翩。 现在谈一谈反 正的文法。正和反相对而生。 仲景行文布局,有的从正面来写, 有的也从反面来写。 凡是正、 反两写之文,反面比正面所取得的效果更为精彩。 举例而言, 第 159条伤寒服汤药, 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 以上 18个字证治俱全, 属于正面的写法。 复以它药下之,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 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这47个字, 则与正写相反,是仲景设法御变以引伸,心下痞、下利的各种病理变化和各种治疗方法。 这种反面的写

    15、法, 剥去一层, 又有一层, 能讲得详, 论得透,又不受正面文法之拘束。 夫正与反在事实上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仲景写的反面文章也正是补充正面文章之不逮。因为辨证方法是多样化, 不能停留在一个模式之上。 三、 对比发明 对比文法,是对证候的两方, 进行排列对比,分析研究,互相发明的一种方法。 例如第 12条的。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 和第 13条的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看来两条极相近似然其重出之义经过对比之后,我们发现第条冠以”钛阳中风”四,而第条则只提”太阳病”缺少.中风两宇。由于排列对比,看出第 12条的桂枝汤局限于太阳病中风。而第 13条没有”中风”二字则桂枝汤可以泛治太阳病汗出恶风的一切表

    16、证。于是桂枝汤治疗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灼然可见,达到了辨证论治的目的。如第,94、 三条并列,分析三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 94条的战汗为邪巳外解; 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三种汗出进行对比发明,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总的来说,仲景的文法、 无论宾主、 虚实、 反正、 对比等等,都是从两个方面立论, 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思想。所以,做到了文简义深 奥妙无穷。 至于。夹叙。、。倒装等文法从略不述。第四节 从 (伤寒论) 书名谈起 (伤寒论)原名叫 (伤寒杂病论), 或叫 (伤寒卒病论)。 此书问世不久,就因兵火洗劫而散佚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

    17、和搜集整理,使此书得以传至今日。 到了宋朝嘉佑三年 (公元1057年) 八月辛酉,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 治平二年 (公元1065年), 高保衡 孙奇、林亿等儒臣奉命校正医书时, 考虑到.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因此先校订 (伤寒沦) 十卷,于治平三年正月中旬竣工而颁行于世。 (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 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为用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版简称(伤寒论)以来,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热病的专著,而其杂病部分,则认为尽收于 (金匮要略方论) 之中,这种看法陈陈相因一直流传至今。 殊不知伤寒与杂病只能合论, 方可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杂病从伤寒中分开来讲

    18、, 则大失仲景著书之旨。 这是因为单纯病伤寒者少, 而与杂病相兼者多。所以只论伤寒不及于杂病则就不够全面。 况且大分男女, 体有强弱,年分老幼, 感邪虽一, 而发病则异。 如果辨证不明杂病之理, 则亦不能明伤寒之治。 又有先患它病,后患伤寒, 内伤外感杂揉出现, 难求一致。 所以,就不能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之原委。 柯韵伯深有体会地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 虚实互呈, 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 此扼要法也。 柯氏之说,我认为非常正确。 重要的是, 六经辨证原为诸病而立,非为伤寒一病而设, 方有执曾有.论病以辨明伤寒, 非谓伤寒之一病也,他的论法使人眼界大开。 由此可知,(伤寒)是将伤寒与

    19、杂病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六经辨证之特长。 如果把伤寒与杂病分成两个内容来论, 我认为都是和仲景之学格格不入的。如果用这种分开的思想来指导学习, 恐怕是降格以求,则就难免失其大而得其小了。 学习(伤寒论) 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掌握理法方药的治疗规律,这就是从大处着眼, 这样才能求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的境界。 余不敏,从事中医有五十余年之久,总结起来,(伤寒论)方法治疗外感热病的机会不过十分之三,而治内科杂病则十居其七, 事实如此, 胜于雄辩。 (伤寒论)的伤寒, 亦有广, 狭之分。 广义之伤寒, 正如(伤寒例)所说: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

    20、病, 至夏变为暑病。 .成无已注:.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 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肘后方) 也说贵胜雅言总呼伤寒, 而 (素问热论) 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这都属于广义伤寒之辞。 狭义伤寒,正如 (伤寒例) 所说:冬时严寒,万类深藏, 君子固秘, 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成无己注:其涉寒冷, 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这是说的狭义之伤寒。 (伤寒论)既以伤寒名书, 又论述了伤寒、 中风、 温 湿、暍等多种热病的内容,说它是广义的伤寒而似无可疑。 但是,如果从其内容分析,则发现仲景所论之重点仍在于狭义之伤寒。何以见之? 试从仲景条文排列来看: 第一条论太阳病的提纲证

    21、,第二条论太阳病中风脉证, 第三条论太阳病伤寒脉证, 第四条令人可怪的未论温病脉证,而反论述了传经问题。延至第六条才讲述温病的情况。从条文衔接来看第二条可以接第十二条的桂枝汤证; 第三条则可接第三十五条的麻黄汤证, 这种写法, 叫做头尾相顾,形成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惟独第六条的温病则无明确的条文与之相接 所以说温病的行文有头而无尾,更缺少相应的治疗方法。反映了仲景对温病只能为宾,而不能为主。有的学者提倡的。寒温统一。, 这只是个人见解,自当别论, 而不能分庭抗礼混为一谈。第五节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在研究(伤寒论) 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识,他们承认(伤寒论)

    22、 继承了 (素问热论) 的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 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 (伤寒论) 六经, 已非(热论) 之旧, 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另辟新义, 已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 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我认为对待古典医着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避免形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 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 (伤寒论) 与(热 论) 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 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则(伤寒论)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

    23、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汤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明朝人吕复说过 (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机 仲景用 (素问热论) 之说, 广伊尹(汤液) 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 五脏六腑, 经络流注, (史记篇仓传) 间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 仲景生于汉末, 何独摒去? 我认为吕复的话, 讲出了 (伤寒论) 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 之旨; 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 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 他们的认识,闪灼着历史唯物主义

    24、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 非经论者, 废除了经络以后, 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 (素问皮部论) 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大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 廪于肠胃。 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 也是传入的道路。 经言皇皇, 为何不见? 由于”非经.之说渐深, 有的老师讲 (伤寒) 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 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 岂不咄咄怪事。 经络学意义

    25、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 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 沟通、 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素问热论) 说: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为督脉阳维之会, 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故为诸阳主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 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 因此, 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 (伤寒例) 说:。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 故头项痛, 腰脊

    26、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其经脉相关。 ”医之始,本岐黄。 我们讲经络, 明气血, 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 论据为证。而企图从(伤寒论) 中取消经络, 岂不令人大吃一惊! 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 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 而邪气随经入里,则可出现膀胱腑证。 例如: 第 124条的.太阳病, 六七日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鞭满。 小便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 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 从经传腑,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血结不行者, 宜抵当汤。 第

    27、71条的太阳病, 发汗后,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 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证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 系水邪结于膀胱, 而使太阳气化不及, 上不能润, 下不能化, 所以渴而小便不利。 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 太阳腑证, 则有病血 病气之异。 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 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 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 相连系,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 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 例如: 第293条的少阴病, 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 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 盖以足少阴肾邪,传

    28、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 一表一里, 乃脏邪传腑 为自阴还阳,以太阳主表, 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 迫血妄行,故必便血也。而第301 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 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 则阴寒在里。 表者, 足太阳膀胱也; 里者, 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 一表一里, 而为一合, 表里兼治。 由此可见,六经经络学说的连系关系, 在辨证中能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 随经入里的腑证; 由太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等证, 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非经说者, 否

    29、定了六经经络的存在, 自以为甩掉了经络羁绊,但是适得其反, 无论病理上, 经络脏腑连系上, 辨证论治上,必然是心无主见, 手忙脚乱,不能掌握阴阳表里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凡人之生, 病之成, 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莫不由之。 经络学说如此地重要,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使中医药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为了中医理论和伤寒学的健康发展, 抱着争鸣精神, 提出自己的见解,请大家指教!第六节 (伤寒论) 的六经提纲 近年来有些同志本着争鸣精神,对 (伤寒论) 六经提纲提出异议,认为六条提纲证内容较窄, 起不到提纲的作用, 若依据

    30、提纲之理学习(伤寒论)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对六经病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有甚者,认为六经提纲之说实是研究 (伤寒论) 的桎梏, 必须打破。问题提得很严重, 使人读后不能默默。如有主观片面之处,尚希指正。 考古人著书,率有纲目之制, 书中之章节条目, 必统摄于一定的理论原则之下,使读者能采摭要义, 如纲绳在握, 则心胸井然有序。 所以,书中之有提纲, 乃是必然之举。 如果著书胸无定见,不讲文法,平铺直叙, 缺纲少目, 则读如嚼腊, 此虽有书, 亦不足以为书也。如此而欲达到.文以载道.成为传世之作则岂非空话也。(伤寒论)乃是一部医文并茂, 言简意赅之巨著, 其中提纲, 子目,仲景虽未明言, 然读书

    31、如饮水, 冷暖而入自知也。 然则纲。之义为何? 考(书经盘庚上) 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韩非子也说过: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由此推知, 凡书中之提纲,皆具有统摄与指导之意义, 而(伤寒论)除体现了仲景对疾病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之外,同时在写法上也是以纲带目, 主次有序, 前后联系, 首尾相顾,古人所谓鳞甲森然者也。 那么,(伤寒论) 之提纲体现于何处? 目前对提纲的认识可分为两种: 一种主张以六经做为辨证提纲, 其理由认为仲景辨证方法,总不离六经之范畴。 这一观点, 为国内大多数医家所赞同。另一派指国内少数医家, 亦包括日本国古方派,他们认为仲景辨证提纲不是六经而是阴阳, 只要辨出是阴是阳, 则表、里寒、 热 虚, 实等情自可迎刃而解。这就在伤寒学上形成了一宗六经, 一主阴阳的两种观点。 我们认为(伤寒论) 确实有以阴阳为纲之处, 如 (辩脉法) 的。凡脉大 浮、数、 动、 滑, 此名阳也, 脉沉、 涩、 弱、 弦, 微, 此名阴也。,可见仲景以阴阳为纲而统摄辨脉之法也; (太阳病上篇)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又以阴阳为纲统摄辨证之大局也; (太阳病中篇)第58条的。凡病若发汗、


    注意事项

    本文(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