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免疫.docx

    • 资源ID:1874943       资源大小:36.69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免疫.docx

    1、免疫医学免疫学部分练习题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绪论 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并描述各自的特点。P4-5 请描述免疫的功能及其表现。P5 第二章 抗原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P9-112、请用表格描述简述 TD-Ag 和 TI-Ag 的区别。P11 3、请简述超抗原的概念及其意义。P12 第三章 免疫系统 1、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它们在免疫中各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人类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及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扁 桃体、阑尾等)。 它们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 胸腺是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2、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结是免疫细胞定居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淋巴液的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再循 环。 脾既是免疫细胞定居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作用(血液的滤器,能有效清除病原 体及衰老的红细胞),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 粘膜免疫系统:分泌 sIgA,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2、请描述 T 细胞发育的选择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P25 3、请分析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P31-33 答:(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编 码的

    3、蛋白分子、肿瘤抗原等。它们在胞浆内受聚合蛋白酶体(LMP)的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 8-10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再由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 MHC类分 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最后运送到 APC 表面,递呈给 CD8+ T 细胞,供 CD8+ T 细胞识别。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 外源性抗原是指细胞外感染的微生物或其它蛋白 质抗原。经 APC 吞噬或吞饮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小体,并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 在酸性环境下,受蛋白水解酶作用而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抗原肽(12-20个氨基酸残基)。 在吞噬溶酶体中,抗原肽与新合成的 MHC类分子结合,

    4、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 然后表达于 APC 表面,供 CD4+ T 细胞识别。4、请问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哪些类,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在体内的存在状况。5、请简要描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P42-43 6、细胞因子有何生物学活性?P46-47 答:(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表现为抗病毒感染和抗细菌感染效应。如 IFN、IFN 能刺激 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IL-12和 IL-15能增强活化的 NK 细胞 和 CD8+ T 细胞裂解靶细胞的功能。TNF、IL-1、IL-6等可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介质、启动 抗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排除细菌。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

    5、应答。表现为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IFN、IL-2、IL-4及 IL-12等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 在免疫应答中发挥正调节作用;而 TGF 则可抑制巨噬细胞激活和 CTL 的成熟,发挥免疫抑 制作用。 (3)刺激造血 对调控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关键作用。 (4)诱导细胞凋亡。如 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 T 细胞凋亡,从而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 (5)促进创伤的修复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核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皮 肤溃疡和创口的愈合等。 第四章 免疫应答 1、与 TD 抗原相比,TI 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哪些特点?

    6、 答:与 TD 抗原相比,TI 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下列三个特点:TI 抗原能直接刺激 B 细胞活化,不需要 APC 加工处理、不需要 Th 细胞的辅助;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不产生 记忆 B 细胞,因此,TI 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应答;TI 抗原刺激机体只能产 生体液免疫,而不能产生细胞免疫。 2、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P63-64 答: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需经过一定的 潜伏期(一般为1-2周),才能在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抗体滴度低;在体内 维持时间短;产生抗体的类型首先是 IgM ,随后才出现 IgG 等;抗体

    7、的亲和力低。 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经较短 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产生的抗体滴度高;在体内维持时间 长;抗体类型以 IgG 为主,而 IgM 含量与初次应答相似;抗体的亲和力高。 3、简述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答: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包括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2)机体方面:免疫系统发育状态、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动物的种属和品系的遗传差异、T 细胞和 B 细胞诱导耐受的差异。 (1)抗原方面:抗原的性质、结构、剂量、注射途径和抗原持续时间均影响抗原是否能成 功地诱导免疫耐受。 第五章 临床免疫 1、简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8、。 答: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 原特异性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IgE 抗体,IgE 通过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 粒细胞表面的 IgEFc 受体(Fc 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介质释放阶段 当相 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变应原与两个 以上相邻的 IgE 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 Fc 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 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效应阶段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 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

    9、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 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2、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在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如何? 答: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促使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当攻膜复合体形成后可致局部组织细胞 损伤破坏。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在激活补体过程中产生的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 被吸引至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聚集,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中性粒细胞在吞 噬 IC 的过程中,可释放溶酶体酶,导致血管基底膜和邻近组织的损伤。血小板活化:免 疫复合物和 C3b 可使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

    10、 增加,组织充血和水肿;同时,由于血管壁损伤,暴露了基底膜,可致血小板凝聚、微血栓 形成,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从而加重组织的损伤 3、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如何? 答: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即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引起组织损伤的细胞主要是 CD4+的 Th1 细胞和 CD8+的 Tc 细胞(CTL)。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T 细胞致敏阶段: 变应原常可以是药物、染料等半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与皮肤角质蛋 白结合成完全抗原,经 APC 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抗原肽-MHC类/I 类分子复合物,与具 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CD4+Th细胞或CD8+CTL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促使这些T细胞活化、 增殖、分化成

    11、熟为效应 T 细胞,即致敏的 Th1细胞和致敏的 CTL 细胞。 致敏 T 细胞的效应阶段:当致敏的 Th1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作用,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 趋化因子、IL-2、IFN- 、TNF- 、GM-CSF 等,引起以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和组织的损伤。致敏 CTL 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 直接破坏靶细胞;也可通过诱导靶细胞表达凋亡分子(Fas),后者与 CD8+效应 CTL 细胞表 面的 FasL(配体)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 4、试举出型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各23种。 答: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型超敏反 应临床常见疾病如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型超敏反应临 床常见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 病如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1、请描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其特点。P912、请简单描述如何进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P95-96第二章 细菌总论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名词解释 1.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 3.BCG 4.耐药性变异 5.转化 6.接合 7.转导 8.溶原性转换二、填空题1.细菌的遗传性变异主要是通过( )和( )两种途径实现的。 2.细菌的变异包括形态结构、菌落、( )及( )等

    13、方面的变异。 3.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 )的( )。 4.根据耐药性质粒是否具备自身转移能力可将其分为( )和( )。5.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包括( )、( )、( )和( )。 6.卡介苗是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 )失去毒力制成的生物制品,可用于预防( )。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 )或称( )。 8.细菌基因组是指细菌的( )和( ) 所携带基因的总称。 9.噬菌体参与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有( )和(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耐药性突变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耐药性突变率低 B.耐药性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C.耐药性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D.耐药性突变可以自然发

    14、生,亦可诱导发生E.耐药性突变是接触药物后发生的 2.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 A.转化 B.转导 C.溶原性转换 D.接合 E.基因突变 3.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 DNA 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融合 4.溶原性转换能使宿主菌发生A.自溶作用 B.溶血作用 C被噬菌体裂解 D.噬菌体释放 E.毒力与抗原性变异 5.能够发生接合的细菌具有 A.耐药性决定因子 B.Col 质粒 C.F 质粒或类似 F 质粒的传递装置 D.噬菌体 E.鞭毛 6.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是由下列哪一种成分作为基

    15、因编码产生的 A.可传递性产毒素质粒 B.非传递性产毒素质粒 C.染色体 D.转座子 E. -棒状杆菌噬菌体 7.染色体上整合有 F 因子的细菌称为 A.F+菌 B.F-菌 C.Hfr 菌 D. F菌 E.溶原性细菌 8.R 质粒中决定接合的基因存在于 A.r 决定因子 B. 转座子 C.插入序列 D. F 因子 E. 耐药性传递因子 9.基因转移与重组过程中,转导与溶原性转换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 B.不需要受体菌 C.不需要供体菌 D.需要质粒 E.需要噬菌体 四 多选题 1. L 型细菌的特性是: A. 呈多形性 B. 革兰染色均为阴性 C. 对青霉素不敏感 D.培

    16、养时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E. 典型菌落呈油煎蛋样细小菌落 2. 关于质粒的叙述,下述正确的是: A. 是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 B. 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 可以丢失 D. 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E. 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3. 可产生性菌毛的细菌有: A. F+ 菌 B. Hfr 菌 C. 雌性菌 D. 雄性菌 E. 有接合性 R 质粒的细菌 4 .关于质粒,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 本质为双股 DNA C. 可自行复制 D. 可编码多种生物学性状 E .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5.关于溶原性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带有前噬菌体 B.溶原状态可自发终

    17、止 C.可发生溶原性转换 D.对同种或近缘噬菌体的感染具有免疫性 E.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进行 DNA 转换 五、简答题 1.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有何实际意义?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措施。五、简答题 1.(1)细菌形态结构变异、生化反应、抗原性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不典型,常给细菌鉴定及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例如,细菌失去细胞壁形成的 L 型细菌,用 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呈阴性,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 (2)细菌毒力变异及医学意义:细菌的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减弱或增强,医学上常用人 工诱变的方法使强毒株变为弱毒株来制备减毒活疫苗,从而预防某些传染病。卡介苗就

    18、是其 中一例,用于预防结核病。 (3)细菌耐药性变异的医学意义:耐药性是指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产生了耐受性或抗性,变 得不敏感或较少敏感性。这种菌株被称为耐药性菌株。细菌的耐药性变异给临床细菌性感染 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药物敏感基因的自发突变和药物的选择作用 如链霉 素耐药菌株因为对链霉素敏感的基因突变成为耐药基因,细菌核糖体 30S 亚基上靶位改变, 使链霉素不能与之结合而发生耐药。临床上因为滥用药物或用药不足,大多数敏感菌被杀死, 少数耐药性自发突变菌株被选择出来,并大量繁殖。耐药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接合性 R 质粒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非接合性 R 质粒

    19、及其他耐药基因可经转化、转导等方式转移 至敏感菌,使敏感菌株变异为耐药菌株。 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在治疗前做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要合理 用药,防止滥用药物;对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宜联合用药,以防 止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另外,防止交叉感染,以避免耐药菌的传播。第二章 细菌总论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名词解释 1.感染 2.败血症 3.带菌者 4.毒血症 5.隐性感染 6.半数致死量(LD50) 7.正常菌群 8.条件致病菌 9.菌群失调二、填空题 1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 )和( )。 2细菌侵袭力包括( )和( )。 3根据外毒素的作用

    20、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 )、( )和( )3 大类。 4内毒素是由( )、( )和( )3 部分组成。 5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 )、( )和( )。 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 )、( )和( )。 7血液中( )和组织中( )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8人类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机制分( )和( )两大系统。 9正常体液中含多种杀菌或抑菌物质,主要有( )、( )、( )、干扰素、吞噬细 胞杀菌素、白细胞素等。10.正常菌群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 )、( )、( )。 11.条件致病菌的条件包括( )、( )或( )。三、单项选择题 1细菌在机体组织内能直接扩散的因素是 A

    21、.透明质酸酶 B.荚膜多糖 C.粘附素 D.M 蛋白 E.血浆凝固酶 2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荚膜 B.菌毛 C.脂多糖 D.脂磷壁酸 E.异染颗粒 3下列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是 A.透明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粘附素 D.荚膜 E.芽胞 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C.肉毒毒素 D.白喉外毒素 E.霍乱肠毒素 5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 A.肽聚糖 B.脂蛋白 C.核心多糖 D.脂质 E.特异性多糖 6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溶菌酶 B.抗生素 C.补体 D.防御素 E.白细胞素 7关于细菌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革兰阴

    22、性菌产生 B.能用甲醛处理制成类毒素 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8关于细菌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多有革兰阳性菌产生 B.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抗原性强 D.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E.毒性较弱,各种细菌毒性大致相同 9.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肺 C.血液 D.肌肉 E.外耳道 10.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耐药性变异 B.遗传性变异 C.寄居部位改变 D.免疫功能亢进 E.肠蠕动减低使细菌增加 11.治疗菌群失调症最好使用 A.维生素 B.抗生素 C.营养素 D.抗毒素 E.生态制剂 12.正常菌群的作用

    23、不包括 A.抗肿瘤作用 B.合成维生素 C.刺激补体合成 D.阻止致病菌粘附 E.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四、多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 B.细菌素 C.粘附素 D.血浆凝固酶 E.链激酶 2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A.发热反应 B.内毒素休克 C.DIC D.内毒素血症 E.白细胞反应 3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 A.皮肤与粘膜屏障作用 B.血脑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乳汁中 SIgA 的作用 E.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菌物质作用 4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有 A.乙型溶素 B.防御素 C.白细胞素 D.补体 E.血清特异性抗体 5决定感染结果的因素有 A

    24、.机体的免疫力 B.细菌的毒力 C.细菌的种类 D.细菌的数量 E.细菌的染色性 6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毒素 E.侵袭力 7隐性感染的特点有 A.无特异性免疫力产生 B.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C.无传染性 D.产生亚临床感染 E.感染率较低 8.下述哪些部位正常时有菌 A.皮肤 B.咽部 C.肺部 D.胃 E.大肠 9.正常菌群在人体存在的意义有 A.营养作用 B.产生抗生素 C.影响致病菌粘附 D.促进机体免疫 E.阻止病原菌侵入 10.造成条件致病菌出现的原因是 A.细菌致病力的增加 B.机体抵抗力的下降 C.菌寄生部位改变 D.药物无效 E.长

    25、期使用抗生素 五、问答题 1.列表比较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2.简述医院获得性感染的 3 种情况 3.简述机体特异性抗菌免疫 4.试述吞噬细胞的种类及其吞噬和杀菌的过程 5.简述人体正常菌群存在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在固定条件下,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与宿主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 程。 2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 全身中毒症状。 3处于带菌状态且自身无症状的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有两种: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 者。 4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而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26、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5又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少,感染 后病原菌对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 6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存在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一定比例和数量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微生物群 体。 8.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而致病的正常菌群。 9.某些因素破坏了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 改变。 二、填空题 1.侵袭力 毒素 2.菌体表面

    27、结构 侵袭性酶 3.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4.O 特异性多糖 非特异性核心多糖 脂质 A 5.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正常体液中抗菌物质 6.皮肤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7.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8.依氧 非依氧 9.补体 溶菌酶 防御素 10.生物拮抗 免疫促进 营养吸收 11.寄生部位改变 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使用抗生素 三、单项选择题 1.A 2.E 3.E 4.C 5.D 6.B 7.B 8.E 9.E 10.C 11.E 12.C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DE 3.ABCE 4.ABCD 5.ABCD 6.DE 7.BD 8.ABE 9.ACDE 10.BCE 五、

    28、问答题 1.答案见表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化学成分与性质 毒性与抗原性 致病特点 多为活的 G+菌及少数 G-菌分泌产生 蛋白质 不耐热 6030min 即破坏 可制成类毒素 毒性强 抗原性强 不同的外毒素对不同组织或细胞具有选择性作用 多引发特殊的临床症状 多为死后裂解的 G-菌及少数 G+菌产生 脂多糖 耐热 16024h 才能破坏 不可制成类毒素 毒性弱 抗原性弱 多数内毒素作用机制相同 引发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常有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 DIC、休克等症状 2.医院获得性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陪护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期间受 到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根据

    29、感染的来源不同,有以下 3 种情况: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 人、工作人员或陪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 由病人自身体内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在预防、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因所 用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的感染。 3.(1)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清除胞外感染菌,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起作用,表现为:IgM、 IgG 抗体调理吞噬、调理杀伤作用;抗毒素中和毒素作用;分泌型 IgA(SIgA)阻止病 原菌定植;抗体与抗原复合物活化补体导致溶菌反应。 (2)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清除胞内寄生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 T 细胞(CTL)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直接杀伤胞内菌感

    30、染的靶细胞;通过 Th1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吞 噬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 4.(1)吞噬细胞的种类 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分为小吞 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两类,前者主要是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后者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和多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各种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 (2) 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吞噬细胞与病原菌接触:两者可随机相遇或通过趋化因子作用接触。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的多糖物质、补体活化产物 C3a、C5a、C567 以及细胞因子 IL-8 等,一般使吞噬细胞向感 染部位移行集中,此为阳性趋化作用;而伤

    31、寒沙门菌等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以及破伤风梭 菌的外毒素等,可以麻痹吞噬细胞,阻止吞噬细胞移行或离开病原菌部位,则为阴性趋化作 用。 吞入病原菌:对大颗粒物质如细菌,吞噬细胞接触病原菌部位的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 其包围并摄入细胞内,形成由部分细胞膜包绕的吞噬体,即为吞噬。对病毒等较小物体,只 能在其附着处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体,此即吞饮。 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当吞噬体形成后,细胞内溶酶体向吞噬体靠近,融合成吞噬溶酶体。 溶酶体内的溶酶体酶,如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防御素等可杀死病原菌,而 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及脂酶等则将相应物质分解,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到吞噬细胞外。 5.生理意义表现在:生物拮抗作用,可阻止病原性细菌的粘附和侵入;免疫促进作用, 经常刺激免疫系统,使之处于戒备状态;营养吸收作用,产生的维生素等物质可为人体吸 收。 病理意义表现在: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或长期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而导致正常菌群发生感染第二章 细菌总论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titer 3.AZT 二、填空题 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内容,主要包括_和_。 2.鉴定细菌,常用的凝集试验是_;即用_与细菌进行反应。 3.PCR 技术即_反应


    注意事项

    本文(免疫.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