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docx

    • 资源ID:1914345       资源大小:49.81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docx

    1、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第一章 绪论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0世界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形、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寺庙学校”、僧侣执教、雅典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和修辞”、雅典大学通常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国在殷周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西方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孔子和老子。

    2、特征: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3、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及特征:主要指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大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和特征。大约于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城市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群体组成的大学,如著名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特征: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4、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

    3、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得到了迅速扩展。特征:5、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是指它的形成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入大学教育活动领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特征:6、扩张中的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

    4、化的特征和趋势。7、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8、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9、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10、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11、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2、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而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学科而言,高等教育学又属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它还担负起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以指导自身领域学科群的研究和丰富教育基础科学学科的理论。13、高等教育学的

    5、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14、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5、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16、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第一层次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第二层次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17、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18、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多科学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

    6、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1、对教育本质多认识,一方面取决于“正确的路径”;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还没有定论,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4、在基础上,我们认为考虑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5、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7、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6、高等教育的概念7、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8、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可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9、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负责的社会现象。10、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认识的4种观点:(1)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因而高等教育的本质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8、。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高”与“专”上。(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是“专”而是“高”,它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仅是“专”,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是“专”、“深”、“新”的综合,体现为教育目标的“专”,教育内容的“深”,教育方法、手段的“新”。11、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12、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位

    9、价值与社会价值。13、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14、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15、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6、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17、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制约、教育)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概念:是国家

    10、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特点:阶段性、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2、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

    11、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很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联系: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3、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4、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方面。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尺度社会需求;内在准则个体需要;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

    12、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8、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9、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思想教育,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目的主要是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在这种思想倡导下的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种种条件,创造种种机会。1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11、通才教育12、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

    13、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1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14、确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15、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

    14、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3、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4、

    15、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朱九思等提出,用三句话概括高等教育功能:“传递高级文化、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1995年,潘元与朱国仁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这一功能说的提出,标志着高等教育功能研究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性质的特点,并在理论上突破了已有的研究范式。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6、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1)层次结构;(2)科类和专业结构;(3)形式结构;(4)地区结构。8、我国高等

    16、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科类: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球高等学校的发展。9、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10、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服务社会。11、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的。其次,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

    17、,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最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1、主体性的内涵: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负责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2、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3、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

    18、变期;(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4、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结构。5、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6、高等学校教师与学校关系现状:(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7、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8、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教育质量的前

    19、提: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调动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此“双主体”的积极性。10、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科研究1、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意义(1)内部意义:人才培养意义;教师队伍建设意义;学科建设意义;经费筹措意义。(2)外部意义: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服务社会;解决国际学术难题。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

    20、类型(1)从课题来源分:自主研究与立项课题研究。(2)从课题性质分:按研究课题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程度,或是与现实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科研选题;项目设计。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进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6、高等学校科举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7、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内容:(1)科研规划和计划;

    21、(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料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1)鉴定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2)申请坚定的前期准备:申请渠道、请坚定的资料准备、申请鉴定的程序。(3)鉴定形式与步骤:检测鉴定及步骤;会议鉴定及其步骤;函审鉴定及其步骤。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

    22、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都市大学;专业发展学校。3、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4、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1)教学服务a.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的教学服务;b.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c.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a.科技开发

    23、;b.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c.科技咨询;d.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高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外开发,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作出贡献。5、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2、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24、高等学校的校长;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力机构。3、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4、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2)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3)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4)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5)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6)1985-1989年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7)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变化的影

    25、响,高等学校不可能超出这种环境之外而生存。二是与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想联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经验和教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辩证的统一。三是与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密切关联;只有很好地分析和研究了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使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才能与社会、经济、科技等的体制相协调。5、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模式;(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6、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1)我

    26、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7、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我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分别知道、分布推进。每一步改革都要综合考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方面。8、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2)从管理层次上:有的分为校、系两级,有的则分为校、院、系三级或校、系、教研室三级,某些多校区高等学校,则会在校和院系之间多出分校一级的管理层次。9、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1)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2)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3)组

    27、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10、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11、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的;管理环境。1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1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1)一般管理原则;(2)学校管理原则;(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14、高等学校比较

    28、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管理;(3)科研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2、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收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国外高等学校学制概况(1)美国: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可

    29、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位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本科大学。(3)法国: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三大类,分为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两个序列。(4)德国: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大学。(5)英国:古典大学如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本科生修业3年,学习学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实习一年硕士学位课程,然后再进行34年的博士学位的研究。除古典大学外,英国大量的高等学校是近代大学和新大学,二者修业年限都为4年,但近代大学4年里包括一年的硕士课程,实行走读制,不要求天天到校;新

    30、大学实行工读交替制。5、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1)全日制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6、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统一的入学考试;(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7、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方向:(1)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2)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3)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通过辅之以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基金等制度,保证高校招生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8、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9、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建设1、高等学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2、改善教师队伍的三大观念:(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2)确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

    32、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3、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是从科学学和学术意义上说的,而专业建设是从教育学意义上说的。4、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生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5、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6、课程建设的评价:(1)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2)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3)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4)课程建设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7、高等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1)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3)共享也是一种建设。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