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卷.docx

    • 资源ID:1973016       资源大小:285.9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卷.docx

    1、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卷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卷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找道”是指褒料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图1示意褒料古道线路。据此完成1-3题。1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2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A沿河成路 B陡峻盘旋C岭横越娅 D险绝而栈3古代褒斜道修通的地理意义是A乙地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

    2、运输C连接了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D增加通往汉中的交通运输方式图2为南非某省最大水库的蓄水量占总库容比重的变化曲线图,图3为南非区城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1所示的水库,可能位于图3中的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5. 2014年以来,该省多处水库出现与图2所示蓄水量相似的变化趋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气候异常,降水大幅减少 B.蒸发加强,水分大量丧失C经济发展,淡水需求增多 D管理混乱,淡水浪费严重将各类食物产量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三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用于研究我国食物供给和可供养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对保障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表1示意我国三大生态系统、净进口食物供给数

    3、量和根据小康水平标准换算成的可供养人口数量。据此完成6-8题。 表1热量(1012千卡)蛋白质(万吨)脂肪(万吨)甲1401.843551792乙30.9281208丙47.1764123净进口食物121662564合计可供养人口数量20.57亿人22.84亿人12.14亿人6表1中甲、乙、丙三大类生态系统分别是A草地农田水域 B农田水域草地 C农田草地水域 D水域草地农田7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但仍大量进口,是因为A饮食习惯的影响大 B食物需求的多样化C绿色食物需求增大 D人口数量大幅增长8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为保障食物营养供给可采取的措施是A挖掘湿地潜力提高水

    4、域的生产力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C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图4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10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11该大棚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黄淮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5、(22分)从里海东岸到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前4000年以来,沿线的环境演化和农业文明变迁明显。通过考古发现的不同年代相关证据,可用于探索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及其进程。丝绸之路沿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大麦和小麦;衰黍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是西亚驯化的生物。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巴里冲湖是东天山北麓的高原湖泊,面积最大时达800多平方公里。图7示意不同年代丝绸之路沿线小麦、柔黍出现的频率和巴里冲湖附近遗址数量、有机质含量及湿度的变化。(1)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是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进程加速最明显的时期,找出判断的证据。(4

    6、分)(2)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丝绸之路沿线逐渐形成“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业的混合型绿洲农业”的生产模式,分析其原因。(8分)(3)在巴里坤湖附近发现的遗址中,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期间的遗址较多且数量稳定,推测其原因。(10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自然界的水中同位素160含量高,同位素18O含量极少。水在蒸发、凝聚过程中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蒸发时含同位素160的水优先汽化,凝聚时含同位素180的水优先液化。大气水中所含同位素180比重与气温呈正相关。地质学家通常从冰川中获得不同年代的冰芯,分析其中同位素180含量的变化,推断古气候变化过程。中低纬度地区海

    7、拔较高、厚度最大的古里雅冰帽(3517N,8129E)位于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娅口。图8示意大气水相对于海洋水所含同位素18O的比重递减过程。(1)与海洋水相比,古里雅冰芯所含同位素18O的比重较低,运用水循环原理加以分析。(8分)(2)古里雅冰芯中多数年份的冰层存在明显的微粒含量高的污化层。分别说明该冰芯中春夏季形成的冰层微粒含量高,冬季含量低的原因。(4分)(3)通过对冰芯中同位素180的研究可推断古气候的演变。说明选取古里雅冰芯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6分)(4)几十万年以来冷暖变化过程形成的冰层中,古里雅冰芯与格陵兰地区的某冰芯所含同位素180比重变幅存在差异。比较两者变幅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

    8、由。(6分)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奥赫里德湖是欧洲最古老的山顶淡水湖泊之一,湖内现有生物的形状与古生物化石的形状几乎没有差异。奥赫里德湖与普雷斯帕湖之间有溶洞相通,因此人们常称它们为姊妹湖。普雷斯帕湖湖水清漱,有蛙鱼、鲤鱼、红鱼等丰富的鱼类。德国某学者表示:对于全球生物学家来说,奥赫里德湖是一个“圣杯”,但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危机。奥赫里德湖附近地区游人众多,湖泊对抗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缓冲区沼泽地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图11示意奥赫里德湖与普雷斯帕湖所在区域。对该区域的开发,有人提出应体现奥赫里德湖的科研价值和普雷斯帕湖的经济价值,分别说明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开发方向不同的理由。44

    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青藏高原的牦牛不完全消化的粪便是草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收民们重要的生活燃料。牦牛粪降解后才会被植物吸收利用。有学者提出:为保证高寒草地的良性发展,应适度捡拾牛粪,即半捡半留。分析“半捡半留”的环境效益。地理参考答案1.A 2.C 3.B 4.D 5.A 6.C 7.B 8.D 9.A 10.D 11.C36.(22分)(1)遗址数量增多迅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迅速。(2)公元前2000年之前丝绸之路沿线以畜牧业为主;公元前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间,来自黄土高原的物种、技术与来自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技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回合交融;该时段

    10、湿度增加,水源增多,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沿线绿洲中心自然条件较好,谷物生产比重增大,畜牧业比重下降,形成混合型绿洲农业;位于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人口增多,交流的活跃度增加,市场需求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绿洲居住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劳动力增多。(3)遗址较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较高,种植面积大,食物供应充足;位于丝绸之路,人流、物流量大,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较多;巴里坤湖附近位于东天山北麓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天山积雪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湿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较肥沃,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较活跃。 数量较稳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变化不大,种植面积

    11、稳定,食物供应稳定;优质含量维持较高水平,环境稳定性较好;湿度较大,风沙少,侵蚀弱,当时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被沙漠掩埋的可能性小;自然灾害较少,社会稳定。(37)(24分)(1)古里雅冰川位于西昆仑山垭口,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海洋水蒸发过程中,含同位素18O的水分子蒸发较慢,使大气中含同位素18O的水分子比重较低;水汽输送过程中,因含同位素18O的水分子先凝结而不断递减;古里雅冰芯离海洋远,其上空大气水中所含同位素18O比重低,导致冰芯中含同位素18O比重较海洋水低。(2)我国西部地区,春夏季地表裸露、干燥,多沙暴、浮尘天气,雪层中微粒含量较高;冬季地表冰雪覆盖面大,表层土壤冻结,扬尘少。

    12、(3)古里雅冰川海拔较高,气温低,消融率低,时间连续性好;冰川厚度较大,可研究时间尺度大;位于中低纬干旱内陆区,气温变幅大,冰芯中含同位素18O比重变幅大;位于青藏高原的海拔较高处,受人为干扰小。(4)差异:与格陵兰某地的冰芯相比,古里雅冰芯变幅大。理由:西昆仑山海拔较高,与大气接触面比例较大,对气候的敏感度较强;青藏高原西北部处于中低纬度内陆干旱区,气温变化时,其积雪厚度、积雪面积和积雪时间相应变幅加大,对气温变化的放大效应更明显,受气温变幅影响,冰芯含同位素18O的比重变幅增大。43.【旅游地理】(10分)奥赫里德湖:湖中生物古老、独特,湖泊、地层古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湖泊的缓冲区正

    13、在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减少的威胁;游客人数多,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加以限制或分流。普雷斯帕湖:该湖生物丰富多样,风景秀丽,游览价值高;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分流奥赫里德湖的游客,有利于保护奥赫里德湖。44. 【环境保护】(10分)半捡: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差,牦牛粪不易降解,覆盖草皮,易使草原出现斑点状退化;以牦牛粪做燃料,可减少对灌丛等植被的破坏。半留:牦牛粪有利于提高草原土壤肥力;牦牛粪含有大量的草籽,留在草原上,有利于提高草原的生物量;有利于保持草原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参考答案】选择题13题(1)试题分析第一题组考查的考点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和 “交通

    14、运输的地理意义”。本题组从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引入,以“褒斜古道线路”为载体,试题从古道修建的技术、古道的选线、古道修建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能力。第一题需调用外力作用的概念、第二题需调用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条件、第三题需调用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第1题,正确答案:A.“风化作用”。“火焚水激”法:东汉时期在修路仅凭铁器开凿,若需在坚硬的岩石打洞就先用柴火把岩壁烧热再浇上河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石头自然崩裂,最后再用凿子开凿。“火焚水激”与外力作用中的温差风化相似。第2题,正确答案:C.“岭横越垭”。古人在山区修路时对策主要

    15、有四条:沿河成路、陡峻盘旋、岭横越垭、险绝而栈,与山区公路选线原则相似。“沿河成路”是指山区修路的线路尽量选择经过山间溪流、河谷等起伏较小的地形;“陡峻盘旋”是指遇到比较陡的山地应尽量沿“之”字形迂回前进,通过延长线路来降低山路坡度;“岭横越垭”是指在前进方向上遇到横向的山脉阻挡时,应选择垭口穿过;“险绝而栈”是指道路通过悬崖峭壁时要修建栈道。第3题,正确答案: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运输”。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线修建的地理意义。选项A“乙地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乙地所在地形为山间谷地,虽有古道修建的促进作用,但因附近栈道线路符号,说明当地地势陡峻,难有大的发展空间。选项C“连接了八百

    16、里秦川与四川盆地”,线路南端仅达汉中,须往南穿过大巴山方能连接四川盆地。选项D“增加通往汉中的交通运输方式”,栈道不属于新增的交通运输方式。故选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运输”。古道虽未连接长安与成都,但缩短了长安与成都的陆路交通距离。(2)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第1题,可能因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概念混淆导致失分,不理解“火焚水激”的热胀冷缩原理。第2题,可能无法从图中水系分布获取图中地形信息,无法判读“垭口”的具体位置,也有可能把甲地当成整条线路而错选“沿河成路”。第3题,学生可能因对“聚落发展的区位条件”理解不全面或无法准确获取乙处地形而错选A;也可能对图中栈道起始位置不熟悉、被图中信息所迷惑

    17、或对汉中谷地、四川盆地的位置不够熟悉而错选C;因对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的概念混淆而错选D。(3)教学建议重视外力作用的概念、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条件、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布局、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的原理及应用的教学选择题45题(1)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的考点是“水文特征、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本题组以“南非某省最大水库的蓄水量占总库容比重的变化曲线图”为载体,通过读取图中蓄水量占总库容比重的信息和判读南非丁省的气候类型,进一步分析水资源变化原因等来考查学生对于相关考点的理解与应用。本题组共有两小题,试题从数据判读与分析、南非区域图判读入手,考查学生的获取图表信息能力和调用所学地理知

    18、识与原理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第4题,正确答案:D. “丁省”。解答要从图2入手。分析图2可知每年7月份的蓄水量占总库容比重在增长,可推断水库7月份的水位上涨,7月份为雨季。南非位于南半球,可推断水库所在区域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丁省位于30-40纬度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第5题,正确答案:A. “气候异常,降水大幅减少”。2014年以来,图2所示蓄水量的变化趋势表明蓄水量占总库容比重逐年大幅下降,说明水库水位逐年大幅下降;“该省多处水库”说明图2中水库水位变化的趋势在丁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选项A“气候异常,降水大幅减少”,出现大范围水库水位,最有可能与气候异常,旱情加剧有关,选项A正确

    19、。选项B“蒸发加强,水分大量丧失”,气温变化相对稳定,蒸发变幅较小,导致水库库容量大幅减少的可能性较小,选项B不正确。选项C“经济发展,淡水需求增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多,但短期(三年)内不会出现需求量的大幅变化,选项C不正确。选项D“管理混乱,淡水浪费严重”,管理混乱不会出现区域性、持续性大幅下降,选项D不正确。(2)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第4题,解题过程可能因数据读取、南北半球判断、气候类型判断而出错。第5题,学生可能因图文信息分析不到位,或忽视题干中的限制词“最”,无法分析比较各选项的主导影响因素而错选C。(3)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各类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加强气候类型判断方法的指导。

    20、选择题68题(1)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农业结构的判断”、 “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等考点。本题组围绕社会大众关心的食品营养均衡的题材,通过提取题中文字信息和分析表格数据考查学生对于考核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本题组共有三小题,试题从数据判读与分析入手,考查学生的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分析地理数据,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6题,正确答案:C.“农田 草地 水域”。本题通过文表信息资料,考查考生通过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并对我国农业三大生态系统进行判读。将表格数据进行比较,可得知甲生态系统农产品总量最大,为农田生态

    21、系统。将甲乙丙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数值进行对比,调动学生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生活常识,可得知甲系统产品热量比例最高,为农田;乙系统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例较高,为草原;丙系统产品蛋白质含量比例最高,脂肪含量比例低,为水域。第7题。正确答案:B.“食物需求的多样化”。从可供养人口数量数据得知,热量和蛋白质的可供养人口数量已超出我国人口总数。因此对含热量和蛋白质高的食品进口的需求已不是必须,而是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对进口食品的需求多样化,可得答案为B。饮食习惯的影响是导致对常用食物的需求,而不是对进口食品类型多样化的需求,排除A选项。扣准题干中的“大量进口”,可以排除C选项。可供养人口

    22、数量超过我国人口总数,选项D错误。第8题,正确答案:D.“提高牲畜养殖技术,适度增加油料作物种植”。从脂肪可供养人口数量仍低于我国人口总数,结合营养均衡的思考,可知国内农业生产当务之急是提高脂肪类食品供给。结合题干中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定词,对选项进行选择。种植业产品中油料作物脂肪含量高,三大类生态系统产品中草原生态系统即肉类产品的脂肪含量高,得知正确答案为D选项。A、B、C选项均不能在题干限定的条件下直接、合理的解决脂肪产量不足的现状。(2)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第6题,本题难点在于应先将表中三大类营养成分的数据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理解。选A、D选项是因为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理

    23、解;选B选项是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营养成分不了解。第7题,此题难点在于对“可供养人口数量”数据的理解。若未注意到热量和蛋白质可供养数量已超过我国总人口,则易选择D的错误选项。选择A、C选项则多为对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理解。第8题,此题难点与第7题相似,若未能注意脂肪可供养人口数量仍低于我国人口总数,则极易导致错误。题干中“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定条件,也是导致此题判断错误的因素。(3)教学建议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内容进一步进行梳理,应加强对生活常识和时事的关注。加强“环境承载力”和“农业区位因素”两知识点的梳理,尤其是对市场因素的理解。加强对考生阅读文表信息的能力、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注意题

    24、干对答案的限定。选择题911题(1)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的考点是“土地退化的影响因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措施”、“农业生产地域差异”。本题组以“我国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为试题情景,通过对材料中图文信息的提取及分析,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地理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该大棚地理位置的判断,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第9题,正确答案:A.“土壤酸化”。据图4(左)可知,连作8年时,表层土壤(020cm)有机质含量略有提高;据图4(右)可知,连作8年时,表层土壤PH值大幅下降,说明土壤酸化严重;题中无选项B、C的相关信息。第10题,正确答案:D.“及时

    25、深耕土壤”。据图4(右)可知,土壤酸化程度最高的是在土壤表层,深耕土壤,让底层酸化程度较低的土壤上翻至表层,缓解表层土壤酸化速度,也可以让酸化严重的土壤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修复。A选项“采取滴灌技术”可缓解土壤盐碱化;B选项“适量掺沙改造”可以改良土壤质地;选项A和B对改良土壤酸化的作用均不明显;而C选项“增施速效肥料”则会加剧土壤酸化,土壤酸化主要就是因过度施用(氮磷钾等)化肥所致。第11题,正确答案:C.“黄淮海平原”。据图4(右)可知,该大棚连作起始年份的土壤呈碱性,可推测该地应不在南方,因此可排除A、B选项。据题意该地大棚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可排除D选项。而黄淮海平原地处北方,土壤呈碱性

    26、;附近京津等地市场广阔;位于沿海地带,临近日本和韩国等国际市场。(2)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第题,误选D选项,没有注意到题干信息(连作8年),把连作12年时有机质下降幅度大当成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连作12年时表层有机质大幅下降可能是因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农户自觉减少有机肥的投入所致。第10题,如果不能明确大棚内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壤酸化,则可能会误选A或B选项。或者不能从图中获得土壤不同深度土层pH值差异的信息,无法选择D选项。第11题,如果对土壤的地理分布不清楚或对酸碱度(pH值)的理解有误,认为pH值越高酸性越强,则有可能误选A或B选项。(3)教学建议加强对“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地域

    27、差异”等知识的教学,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要强化对复杂图表分析判断的训练。36题(1)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的考点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分析”和“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不同年代丝绸之路沿线巴里坤湖附近遗址数量、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运用正确的地理原理,论证绿洲混合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探讨遗址较多且数量稳定的原因。第36.1题参考答案:遗址数量增多迅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迅速。解题思路:通过材料提供的图文材料可反映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

    28、及其进程。右图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遗址数量从每百年2个迅速增加到20个左右,有机物含量曲线从接近于0迅速增加到1.5%,说明此时进入加速融合期。小麦与粟黍出现的频率在此期间增速不明显,故不作为证据。考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由于审题失误,一是忽略“加速”两字,答成遗址数量多,有机物含量高,只回答“数量”,没有回答“变化”;二是没注意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时间段的限制,回答小麦与粟黍的频率增多。第36.2题参考答案:公元前2000年之前丝绸之路沿线以畜牧业为主;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间,来自黄土高原的物种(如粟黍)、技术与来自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技术在丝绸

    29、之路沿线的绿洲汇合交融;该时段湿度增加,水源增多,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沿线绿洲中心自然条件较好,谷物生产比重增大,畜牧业比重下降,形成混合型绿洲农业;位于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人口增多,交流的活跃度增加,市场需求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绿洲居住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劳动力增多。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丝路上逐渐形成“混合型绿洲农业”的生产模式原因。一是题干采用“逐渐”二字,应体现前后的“变化”。故应先找出融合前、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差异,二是应从农业区位的条件分析融合前、后的差异的原因; 可能出现的错误:由于审题失误,一是忽略“逐渐”两字,没回答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过程。二是不做分析,仅简单罗列农业

    30、区位因素,导致失分。 第36.3题参考答案:遗址较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较高,种植面积大,食物供应充足;位于丝绸之路,人流、物流量大,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较多;巴里坤湖附近位于东天山北麓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天山积雪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湿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较肥沃,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较活跃。数量稳定:丝绸之路沿线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变化不大,种植面积稳定,食物供应稳定;有机质含量维持较高水平,环境稳定性较好;湿度较大,风沙少,侵蚀弱,当时居住地和经济、社会活动场所被沙漠淹埋的可能性小;自然灾害较少,社会稳定。解题思路:设问36.3题干要求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1、因素,并从 “数量”与“稳定”两方面回答。“数量多”说明该地有比较适宜的自然条件(如气候、降水、土壤等,尤其是水源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交通、技术等等); “数量稳定”说明该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不大,可以从图表中的粟黍与小麦出现的频率、有机质含量、湿度比等方面做答。因审题失误,考生可能把 忽视“数量稳定”,只回答“遗址较多”这个方面;也可能忽略自然灾害较少,社会稳定这一要点。(2)教学建议加强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注意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空气湿度、遗址数量和有机质含量等相关有效地理信息。加强题干与图文信息间建立起联系的逻辑思维训练,如小麦、粟黍出现的频率高反应食物供给状况,空气湿度反应水源条件等。37题(1)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的考点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要求考生在短时间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图8中水循环过程中18O递减的信息。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18O的递减过程;运用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分析污化层形成原因;运用所学区域知识,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性比较,阐释选择古里雅冰芯作为研究对象、古里雅与格陵兰的18O差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卷.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