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2065704       资源大小:30.01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教学方法:(层次性)朗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苏轼印象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生答。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解题: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

    2、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读悟全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3、自读课文,读熟。同桌熟读比赛。4、去标点小组竞读。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2、置疑释疑。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4、译读全文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6、填空背诵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

    3、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1、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2、小组交流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哀自我排遣的达观3、师生对读4、赏美景(1)指名读。(2)同桌交流赏析。(3)班内交流。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纵深点拨:A、换一换

    4、,赏修辞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生答)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生答)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d、比一比,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小组竞赛。(拓展读)师:哦,自古以

    5、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课堂拓展:(拓展读)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6、”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配乐朗读。课堂反馈: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韵

    7、味。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教学难点】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教学过程】一.猜字,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学生自由竞猜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 : 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

    8、书)。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 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板书: 闲身情无事安适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二.朗读,整体感知。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齐读课文。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

    9、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三.品读,体悟“闲”字。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预测,明确:闲人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提示:1.行为往

    10、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B. 小结 : 在这个美丽的月夜 , 苏轼“闲”而早睡 ,“

    11、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提示:月光。C.作者

    12、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提示:空明。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提示:纯洁、宁静。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四.迁移,感受旷达。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

    13、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2)写作背景:

    14、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的人啊!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

    15、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五.总结,提升感受。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 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

    16、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 自得其乐。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清风明月在怀功名利禄看透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

    17、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

    18、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

    19、握字音、节奏。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重点字词:户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交横盖闲人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 2、3题)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体悟作者思想情感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3、文

    20、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

    21、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六、课堂小结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叙事:寻友赏月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抒情、议论:闲人旷达胸怀教学反思: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

    22、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3、,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24、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四、赏析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

    25、,竹柏如藻荇交横。、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

    26、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方法与过程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2、合作探究法3、创设情境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

    27、新课。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二、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3、全班齐读。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三、再读,析“夜游”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1、作者何以夜游?2、何以至承天寺?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教师鼓励并引导明

    28、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四、细读、品“月色”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五、深读,悟“闲”情1、

    29、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六、拓展延伸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七、课堂总结及作业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注意事项

    本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