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2167455       资源大小:39.1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1、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15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并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教学难点: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训练点:1、认识词牌名,区分词与诗。2、多音字“和”。3、形近字

    2、。4、想象说话。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一)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二)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三)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四)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猜测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寂寞)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

    4、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五)多诵读,悟诗情。学习方式:自己带着感情读;小组读;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

    5、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过渡: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出示:深情地看着,轻轻地对他说:“”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在我身边。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孤独啊。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三、吟诵独坐敬亭山四、拓展延伸:补充诗歌秋蒲歌,体会作者的孤独、哀愁。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鸟飞尽云独闲孤独寂寞山相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

    6、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一)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二)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三)解诗题,知作者。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四)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猜测理解诗

    7、中字词的意思。)(1)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和”字还有哪些读音?你能用不同的读音组词吗?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你能通过观察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吗?, 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2)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8、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再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五)多诵读,悟诗情。(个别读、齐读、分组夺红旗读)学习方式:自己带着感情读;小组读;比赛诵读。(六)延伸读,升华美。1、课件出示:题君山 题君山雍陶 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9、。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并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3、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作业: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2、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教学反思一: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的后两句比较好理解,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下,较易形成感知,大脑中

    10、容易构勒出千里洞庭,青翠君山的画面。但对前两句的意象可能还不能体悟。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来展开。片段中紧紧扣住“和”来理解,在联系下文、交流、碰撞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的意境,真正理解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从而体悟到古诗的深层内涵。这一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古诗的韵味。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忆江南。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以江南的春景图导入,教师动情吟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水乡(江南)。2

    11、、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3、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4、介绍“词”与“词牌名”。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都市里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

    12、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词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二、初读,引入意境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2、指正读音(学习“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3、比赛读,齐读。三、精读,探究诗意1、自学词,初步了解大意。2、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词意。3、班上交流,深入理解词意。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一)忆景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这就是红胜火)(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

    13、素、典雅、温婉、平静给人的感觉就是绿如蓝)(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风景旧曾谙”理解“谙”与“曾”的含义。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二)忆人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

    14、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三)浓浓的江南情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

    15、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1、自由读。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3、引读: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五、回归生活,珍惜现在。1、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补充句子: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

    16、、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六、检查生字学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正音。2、观察字形,用形近字对比记忆。3、练习书写生字。板书设计:忆江南词牌名景人 珍惜情资料袋:1、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写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17、,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2、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3、忆江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继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

    18、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难点: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课时:2课时训练点:1、抄写四字词,练写排比句和比喻句。2、运用总分总结构介绍一处景物或一种事物。3、

    19、多音字:似、卷、倒。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水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2、板书课题。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林的资料。二、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

    20、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解释:甲天下就是名列天下第一)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3、积累多音字似 sh 似的 s 似乎

    21、 相似 卷 jun 卷入 春卷 jun 试卷 画卷倒 do倒下 倒台 do倒映 倒水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总分总)。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四、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感情。1自由朗读。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

    22、”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

    23、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仿照句子说写排比句。(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4.激情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2)播放

    24、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五、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六、练习(课件出示: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把这个句子说成一个排比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自学第三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法。第一课时,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自然段。2.出示要求。读读:读第三节。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练练:读出美的感受。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3.朗读比赛。要求: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记住他们对你朗

    25、读的评价。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2.激情点拨。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因为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

    26、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附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水静、清、绿山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学习游记的写法。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7、。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学习游记的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训练点:1、用“即使 也”(假设关系)说写句子,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一个排比句。2、按游览的顺序介绍你去过的一处地方。2、多音字:转。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条理,品读交流路上的见闻和外洞的景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将要跟随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们想去吗?2、出示课题,释题引入。(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

    28、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积累多音字:转(zhun转动、旋转zhun转学、转变) 检查长句子的读音。2、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双龙洞的?(游览顺序)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教师板书。5、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并画简笔画。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路上的见闻。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

    29、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课件展示画面)(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一个排比句,标出句子中的两对反义词。)四、品读交流外洞的景色。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学习生字“稍、额、擦”。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形。感受“贴、挤压”等词的准确性。五、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读交流内洞的景色,总结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