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ocx

    • 资源ID:2198316       资源大小:177.4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ocx

    1、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一、单项选择题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 降低风速A. B. C. D.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2、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答案:D解析: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两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较小,会达不到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项正确,B项错误。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3、答案:C解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是古代哈密王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地。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46题。4.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 ()A.地下水 B.降水C.冰雪融水 D.跨流域调水答案:A解析:读材料可知,当地既没有河流也没有湖泊,可见当地

    4、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灌溉用水不可能是降水或冰雪融水(如果有大量的冰雪融水,一定会发育内流河),周边地区气候干燥,不会有跨流域调水,所以B、C、D三项错误。由于该地为深陷盆地,所以当地可能有承压地下水,故当地灌溉水源为地下水,A项正确。5.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最可能是 ()A.推迟播种时间B.营造防护林C.采用塑料薄膜覆盖D.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答案:A解析:该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盆地中,山脉西部有缺口,所以强劲的西风对该地影响很大,而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主要盛行东南季风,而该地距海遥远,加上地形的重重阻挡,使得风力较小,所以可以通过推迟播种时

    5、间来克服春季风力大的影响;该地由于水资源缺乏,防护林不易成活且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塑料薄膜覆盖主要解决的是气温低以及蒸发强的问题,对于防风没有什么作用;该地由于地表主要为戈壁,而不是广大的沙漠,所以没有沙丘,也不需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6.瓜农给哈密瓜套上纸袋的原因,最可能是 ()A.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哈密瓜因干燥缺水而出现皱褶B.减弱光照,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C.增强保温作用,促进哈密瓜迅速长大D.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哈密瓜的含糖量答案:B解析:由于哈密瓜颜色较深,强烈的紫外线会对瓜皮有一定影响,使得哈密瓜的品相变差;套袋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瓜果的品相以及减少农药残留,对于防止水分

    6、蒸发没有多大作用。套袋不能起到很大的保温作用,也不会使瓜迅速长大。套袋削弱了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减弱。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下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据此完成79题。7.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 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答案:B解析: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图示区域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滩涂面积不断变

    7、窄,原因主要是泥沙淤积,海水顶托。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河流改道,波浪侵蚀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地壳下沉,海岸线向陆地推进。8.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A.使用频率较高 B.海水污染严重C.有机质含量少 D.盐碱化程度高答案:D解析:土地质量实质上是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差异。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壤盐分含量高,盐碱化程度高,不适宜作物生长。土地质量低,导致使用频率较低。海水污染严重、有机质含量少,不是主要原因。9.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

    8、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C解析: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属于局地小范围特征,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不能体现热量、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1012题。10.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

    9、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11.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答案:B解析: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盐分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1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生物物种减少 B.

    10、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板结加重 D.地下水位下降答案:C解析: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往往是由地下水位升高引起的,土壤盐渍化不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下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13.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B解析: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

    11、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图中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加之过度经济活动,地表植被大量减少,荒漠化严重。臭氧层破坏主要发生在南极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14.为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B.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C.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加快城市化的进程D.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答案:D解析:结合上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问题,为避免其加剧,应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活动。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会导致过度放牧,加剧荒漠化;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

    12、绿洲农业面积不仅会导致过度农垦,还会加剧用水紧张;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更会直接加剧环境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会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缓荒漠化。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和图,完成1516题。15.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土地沙漠化C.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答案:D解析:中原经济区的西部三个生态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不属于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主

    13、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区不易发生土壤盐碱化。16.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A.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B.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C.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答案:B解析: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属华北平原,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盐碱化主要由不合理灌溉引起,因此,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该区域的洪涝灾害主要是黄河的“地上河”特征所致,因此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对防治洪涝灾害效果不明显,故A项错误。西部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大规模梯田改造会造成地表植

    14、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故C项错误。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不符合客观实际,故D项错误。为了提倡低碳生活,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公益行动“蚂蚁森林”: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来养大电子设备中的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就在某个实际地点种下实体树。据此完成1718题。17.“蚂蚁森林”公益行动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C.土地荒漠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用户依靠步行、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由此可知,“蚂蚁森林”公益行动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扩大森林面积,针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

    1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减少碳排放无关。18.目前该公益行动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成功种植五千多万棵树,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保持水土答案:C解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这些实体树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西北地区空气污染较轻,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少,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不是西北地区森林的主要功能。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近年来甲湿地水域面积变化较小,乙湖水位不断下降。读图,完成1920题。19.甲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 ()A.河道弯曲,水流平缓 B.降水多,季节变化小C.气温年较差小,蒸发稳定 D.植被覆盖率高,

    16、涵养水源答案:D解析:河道弯曲,水流平缓与湿地水域面积变化没有关系。读图可知,甲湿地地处大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甲处有河流汇集,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功能强,故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小。20.乙湖泊水位下降会 ()A.导致海平面上升 B.加剧湖区草场沙化C.使入湖径流大幅减少 D.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主要由全球变暖导致,乙湖泊水位下降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乙湖泊水位下降导致湖区周围水分条件变差,加剧湖区草场沙化。入湖径流大幅减少会导致乙湖泊水位下降。注入乙湖泊的河流来水量小,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不明显。二、综合题21.阅读图文资料,回

    17、答下列问题。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 10 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该地区在机械固沙(采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 10 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1)简述风速从 16 米/秒增至 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2)判断风速 16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 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

    18、时种草而不是种树的原因。(4)分析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的原因。答案:(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2)跃移。理由: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 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且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解析:(1)结合风速的变化,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

    19、化可从输沙量、沙粒粒径、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及最大输沙量的位置分析。(2)由图可知,风速 1620 米/秒时,戈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 01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故结合图示,风速 1620 米/秒时,该地区戈壁 010 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为跃移。(3)种草耗水少,易成活,且地面密植度较高,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图中显示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4)从风力大小和根系固沙作用两方面来分析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的作用。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地表粗糙度增大,风力减小;生物根系固沙,土壤湿度增加,起沙阻力

    20、增大。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

    21、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1)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2)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

    22、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3)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包兰铁路(1958年建成通车)在宁夏中卫和干塘之间经过腾格里沙漠边缘,建成初期,铁路深受风沙危害,当地人民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等材料扎设方格状沙障,形成以麦草方格沙生植物为主的“五带一体”固沙防护体系,在铁路沿线建起绿色屏障,至今已安全畅通40多年。沙坡头的治沙

    23、模式成功后,特殊的自然景观和著名的治沙成果吸引大量游客,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游必去景点之一。下图示意包兰铁路经过腾格里沙漠和沙坡头的位置。(1)推断造成沙坡头风沙灾害的风向,并说明理由。(2)简述风沙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危害。(3)说明大面积扎设草方格沙障能有效减少风沙灾害的原因。(4)说明沙坡头固沙防护体系的意义。答案:(1)西北;图中沙丘的凸坡(或缓坡)位于西北部;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铁路位于沙漠南缘(西北风的下风带)等。(2)侵蚀路基和铁轨;损坏通信、信号灯设备;堆积掩埋路基和轨道灯。(3)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阻挡沙的移动,降低沙丘移动速度(固定沙丘);截

    24、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被)存活等。(4)成功治理风沙危害,保障包兰铁路线安全畅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旅游业)发展等。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沙丘的缓坡位于西北部,即沙丘是西北风形成,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由图可知,包兰铁路位于沙漠南缘即西北风的下风带,据此推知造成沙坡头风沙灾害的风向为西北方向。(2)风沙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危害体现在风沙直接侵蚀路基和铁轨,掩埋路基和轨道灯;风沙还会损坏铁路沿线的通信、信号灯设备。(3)大面积扎设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地表有了障碍物可以阻挡沙的移动,降低沙丘移动速度;草本植被还可以蓄水、滞水,

    25、提高沙层含水量,提高固沙植物(被)存活率。(4)沙坡头固沙防护体系成功治理了风沙危害,保障包兰铁路线安全畅通;由于植被的调节作用,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且在沙漠地区形成绿地景致,形成旅游景区,带动当地经济(旅游业)发展等。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地势低洼,由于生境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沼泽(下图)。每年610月,奥基乔比湖水溢出,并通过克拉莎草沼泽缓慢注入海洋。18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的先民仅在出露水面的小块高地上耕作。甘蔗生长需年积温5 5008 500 ,需水量大却怕涝。20世纪初,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4 000公顷的甘蔗,收获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

    26、为了种植甘蔗,当地抽取沼泽水,并切断湖水与沼泽地的联系。此后,克拉莎草沼泽生境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红树林适宜生存的范围向陆地方向扩张。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限制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甘蔗种植。(1)说明18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地区种植业只出现在小块高地上的原因。(2)分析与湖泊以北地区相比,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甘蔗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析甘蔗种植后,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点及原因。(4)分析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变化导致红树林适宜生存的范围向陆地扩张的原因。答案:(1)地势较高,高地雨季不易被淹没;人口稀少,农产品需求量小。(2)纬度较低,光热较充足;受奥基乔比湖调节,冬季不易遭受冷害;以草

    27、本沼泽为主,土壤较肥沃。(3)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沼泽补给水源减少,甘蔗生长过程耗水量大,导致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造成水体污染。(4)水量减少,导致沼泽南部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体和土壤含盐量升高,红树林适宜生存的范围向陆地延伸。解析:(1)18世纪前,克拉莎草沼泽地区人口稀少,农产品需求量小;高地处因地势较高,雨季不易被淹没,故种植业仅出现在小块高地上。(2)甘蔗喜欢高温多雨环境。与湖泊以北地区相比,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种植甘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光热、土壤等方面。奥基乔比湖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光热较充足;受湖泊调节,冬季不易遭受冷害;土壤较肥沃。(3)种植甘蔗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导致沼泽补给水源减少,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农药与化肥的施用,造成水体污染,最终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减少,水质变差。(4)克拉莎草沼泽水量变化是指其水量减少,导致沼泽南部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体和土壤含盐量升高,该地环境变得适合红树林繁殖,从而促使红树林适宜生存的范围向陆地延伸。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