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docx

    • 资源ID:2578800       资源大小:25.8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docx

    1、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在修订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识为基”研讨会上的讲话安庆师范学院院长 汪青松(二七年十二月六日)今天上午的会议我觉得开的很成功,开得有必要、很有意义。因为前一段时间我出国到瑞典去了,回来以后,就到我联系的文学院和物理学院去调研。本来想各个学院都跑一遍,当时首选的人文与社会学院,但是时间实在来不及,因为明天就要到四川去评估,又要一个星期,实在忙不过来。只好把我们这四家单位召集在一起,开个联合的会议。我感受到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可以说既是一个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汇报会,也是交流会,更是研讨会。我听后很受启发。我这里不点名了,有的专业设计的很

    2、好,我觉得是下了功夫的。下不下功夫、领导有没有水平,我觉得就是不一样,有的话我不说透了。如果不把它当回事、不重视、不思考,那什么话也没有。只要一思考、一下功夫,想法就是“精彩纷呈”、“亮点倍出”。总体上来说,大家今天上午谈得都很好。我想,就这次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也好、改革也好,教务处拿了一个很好的原则意见,各个院系都是非常积极地予以支持、参与其中。这里有个问题可能要说清楚,就是如何看待0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怎么样搞08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我听到了不少同志和我讲,0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个好方案。刚才我也注意到我们的程院长也将到这个问题,不要看我在记,你们说的话我都听在心里。在这里,我们确实要肯定我们

    3、0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06方案是个好方案,也是改革的成果,在评建中改革的成果。既然06方案是个好方案,为什么还要改革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教育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所以,我们搞08方案的目的,就要使我们的方案更好,好上更好,过几年我们还要再搞、重整、重构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注意到我们的丁院长、丁老师,谈到一个观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实际上都在变化,我觉得这种讲法是专家的水平。我也喜欢艺术,对艺术的元素,包括服装设计、现代艺术展示、艺术形式,其中的元素都在不断地调整。我们不能固守一种模式,我们只有跟着时代走,而不能固步自封。这一点,我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都会形成

    4、共识。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而不是跟在后面。认为,我过去很好,这样就行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个。我想,我们首先要肯定我们的06方案是个好方案,同时我们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充实。因为这个说到底是我们学校战略调整的需要。我们学校长期是一个教学型的大学,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的研究含量不高,研究的层次不高,或者说整体上不高。所以今年评估以后,教育部专家建议我们要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转型。这个转型,实际上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我曾经和不少同志谈心,我到这个学校10个年头了,我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巨大变化,如果我们过去是典型的单纯的教学型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年来,研究的因素在不断地增

    5、加。过去不大报课题,现在报课题了;过去我们报的是省教育厅的课题,现在开始冲国家课题了;过去满足于上上课,现在谈人才培养方案了。这是个大提升。我是当老师过来的,我讲句实在话,过去我当老师的时候,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只想到把我这门课程教好。那么这门课程何为教好呢?实际上心中是无数的。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实际上是顶层设计,就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要不断地追问这个问题(文学上叫“考问”,我们政治上叫“追问”),比如:我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我为什么开这门课?我为什么这样讲?这样讲有什么意义?达到什么效果?对这个问题,每个领导、每个老师都应该很清晰,

    6、我们不能盲目地做事。为什么上课?因为给我排了这个课;为什么是我讲,因为这门课摊到我讲,讲完拉到。这样的课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有教育理念。我这一次到瑞典,我们一共有五个导游,最后一个导游,水平非常高。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后来在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读硕士,算是音乐家了。后来到了国外,到了瑞典,现在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老师,叫王从事。他家一家都是搞音乐的,他女儿是弹钢琴的,可以说是音乐世家了,他就给我介绍,他到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当老师,第一学期,他课讲得非常卖力,但是学期结束时候,校长找他,说他这门课家长反映强烈,讲得太好了,不能让你讲了。你一个人包讲了,学生没有任何问题,得不

    7、到任何锻炼,也没有兴趣了。因为在学生眼中,你是大音乐家,我们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国外教育和我们的不同 。校长让他到斯德哥尔摩大学教育学院去学习去,学习一个学期,回来再说。后来他学习回来以后,完全改变了方式。我们当老师的,不是完全在课堂上展示你的才艺,你不能从头讲到尾,从上课讲到下课,甚至从开学初讲到学期结束,如果是那样,那确实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家长向老师反映,说我的孩子到你这里来学习,一是要培养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要开发孩子的艺术天赋、艺术潜力、艺术潜质;第三是要增强艺术表现的信心。我听了以后确实感到震撼,一是兴趣,二是潜能,三是信心。如果老师包打天下、“满堂灌”,讲完

    8、拉到,根本不和学生互动,学生怎么提高呢?我们为什么提出“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的十二字方针,就是要想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我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彻底变革,不是零打碎敲,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次教务处拿了个原则意见,提出四个“三个为”的方针,最根本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业需求为导向,要把这个牢牢地确立下来。昨天下午,全国开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视频会议。开会以后,我们也研讨了一下,我讲了一句很极端的话,这话可能大家不一定同意,也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一定要这样讲。就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就业为最高标准。这个对不对呢?可能有人不同意,这个太务实了

    9、、太实际了、太功利化了,外国人肯定不同意,瑞典人肯定不同意。瑞典人讲,我们不考虑就业问题,因为就业不存在问题,你教学怎么能以就业为目标呢,你应该是培养“全人”,实行全人教育。我们培养方案也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讲以就业为最高标准。但是实际生活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因为那个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在操作上我们还要把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操作性最后的检验就是就业问题。这也是实际的一句话,我们小孩上大学,你说我们父母想什么?我孩子马上大四要毕业了,我现在就问,你能干什么?你马上毕业干什么,是毕业回家当“啃老族”呢?还是考研呢?还是自己找个工作去打工呢?

    10、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就好像我们的中学教育是要考大学一样,这在理论上是不对的,但在实际中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我不赞成片面地搞素质教育,那是误人子弟、是害人,应该要走应试和素质教育结合的路子,否则是叫人家搞素质教育,回家去搞应试教育。肯定是这个结果。因为我们作父母都面临的现实问题。素质教育讲不要排名次,但是我们父母都在偷偷地问老师,我的小孩考第几名,因为你不能不问这个问题。这是大实话,我们要讲实事求是,不能在那里讲空话,这才是务实的态度。但是不能满足于应试,因为考试不是目的、考察不是目的,就是就业也还不是目的,贡献人类才是目的、奉献社会才是目的。但是你就业都解决不了,怎么奉献社会?你必须分步走、慢慢

    11、提高层次。这是我昨天下午讲的一句话。今天我还讲一句话: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今天几个学院在这个讲,也要这样谈。我们要对我们的学生负责。这才是我们讨论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的最高理论。这样一想问题,我们思想就豁然开朗了。不要固守你那传统的模式了。你说你这门课必须开,必须讲这门课,不开不行,你说不行有什么用?社会可需要,就业可需要,如果社会不需要、就业不需要,你再好的课都不能开。不要关门在那里孤芳自赏,满足于你那门课重要。我举个例子,我原来开了十年国际共运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个多重要呀。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讲马克思主义吗?能不讲共产党吗?后来苏东演变,这门课

    12、停开了,那我就下岗了,你说我这门课程必须开,谁给你开?谁听这个东西呀?苏联、东欧都垮台了,你还说世界社会主义马上就要胜利,不是在那是胡说吗?后来我就改行了,改邓小平理论了,因为世界社会主义不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可以,那我们就讲中国的社会主义,这就是要跟着时代走。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的改革,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对社会主义不能没有信心,不能今天胜利了就说社会主义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明天失败了就说马上就不行了,一点信念都没有。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是:这就是课程结构调整指挥棒,不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指挥棒在社会。所以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2号文件反复强调,我们专业、课程、学科

    13、设置都要同社会接轨,我们不要做社会不认可、社会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教育观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决定着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如何确立。我们这次考察团到瑞典一个名叫国家创新署的单位,那里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为什么要创新,他展示了三幅图表,第一个是创新动力源于兴趣,第二创新动力源于社会需求,第三个动力来源于两者的结合,第四个是空白,就是既没有社会需求也没有兴趣也不结合的,就没有创新,也不需要创新。我们国家就存在着既没有兴趣也不需要创新的,那就是评职称。社会也不需要,个人也不感兴趣,但是还在做,为什么?因为评职称需要文章,只好写一篇,那篇文章既不是自己想写的,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是垃圾。这我们都知道

    14、的事,这就是我们的事实,虽然没有办法,也还是要做。我们就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做社会需要的事。社会也不需要、自己也不感兴趣的事,最好不要去做。那么,社会需要什么呢?不是我们关在家门里摸索就知道了的,是要开门办学、走出去才知道的。这次我去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文学院去调研,负责人都表示,他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要有变化,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征求了社会的意见,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意见。老师的意见也要听,但如果是个保守的老师,是个懒汉老师,他的意见千万不能听,那是会害人的。他自己不想改革,认为自己就快要退休了,就想这么按部就班的慢慢教,这样的话能听么?学生的话、学生的意见也不能全听

    15、,因为他们还很幼稚,他们不懂。关键是社会的意见,就业市场的建议。所以,我昨天还表扬了我们陈世庆处长,我们几次调研他都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连着市场,连着社会,连着社会需要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就是我们要在操作上好好下功夫。我们提出的三句话的原则: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我和吴处长谈了个想法,看能不能开三次研讨会。今天算一次,议题是通识为基,重点是到底什么是通识为基、如何落实通识为基、怎么样才是通识为基,我觉得这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议题,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很好的议题,但是,还有一条,理论上要把它搞清楚,理论方面做的还不够,这一

    16、点我们教育学院和教务处有责任和义务。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人出来,写一篇文章,阐释何为“通识为基”?那看来就只有我自己写了。因为是我提的,但观点并不是我的。这次概括、提出是我提的,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新观点,没有任何一个人写文章,谈“通识为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各个院系在操作层面上也应该碰到这个问题。我今天想抛砖引玉,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何为通识为基?论通识为基?”我准备写三篇文章:“论通识为基”、“论能力为本”、“论人文为魂”。什么是通识为基呢?应该说,通识为基是面向通识,通识是通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是为了培养通才。通识为基是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理念,它强调宽专业、宽口径,强调厚基础,要有扎实

    17、的基础。通识对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称为“厚积薄发”。还有,通识为基它还强调通识与融合,称为“融会贯通”。通识就是要打通,我们荀院长讲了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他把“通识为基”的“通识”从文、史、哲、艺来理解。我想我们搞艺术的同志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是很了不起的。以前是文史哲,办人文教育,现在他又加入了艺术,还有科,文、史、哲、艺、科,都是通识的基础。第四点,通识为基还强调能力和人文也要强。知识和通识要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最后一点,通识为基还有一个“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识”与“特长”的关系。这是我对“通识为基”这个概念的理解。那么,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在操作方面就要有所改进,不管是新

    18、专业还是老专业,都要去研究、去思考,如何去体现通识为基?通识为基如何把握?要做好几件事情。任何措施和实践都要有理论作为指导,你的理论在哪里?你根据什么理论来制定措施?也就是说,要实现通识为基,我们就要设置通识课程,各个专业都要设置,除了全校要设置通识模块以外,各个专业也要设置。一个是抓全校的,这个是教务处在做,比如说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这三大教育,这是解决一个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共性的通识问题,实际上,刚才讲到的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也是属于人文教育领域的范畴,是属于全校性质的课程。这个问题应该说,200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的很好。大家都赞成。这一次,再加开一个艺术教育就可以了。人文教

    19、育、科学教育基本上都已经成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要思考,何为各专业的通识教育?我今天听到有的专业的同志介绍,他们都在思考,但有的专业还比较模糊。这个模糊性,过去我也问过,比如说,每年评职称,都要分公共课、基础课,但就是分不清楚什么是公共课、什么是基础课。该如何定义呢?申报的时候作为公共课、基础课来申报,只需要一篇国家级文章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他所做的、所讲的,并不是公共课、基础课方向的内容,仍然是按照专业课来做。那么,这些情况就要研究,什么是公共课、基础课,怎么样来建立公共课、基础课?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说,政法学院,哪些是公共课、哪些是基础

    20、课,真是一句话说不清楚。我觉得应该通过这一次改革把这些问题理顺。所谓公共课、所谓基础课,就证明它是与专业课、方向课不同的课,它是带有共性、共识、基础作用的课程。当然,有些课程,我们很难界定,它含有两者的成分、相互转化,既有公共课、基础课的性质,又有专业课、提高课的成分,但是,严格的划分虽然困难,大致的划分还是可以的。现在我们有些专业就正在这么做,比如说人文教育,它就是这么分的,公共课、基础课、提高课、拓展课。那么,拓展课是不是属于基础课呢?是不是属于通识课呢?认识和定位仍然不十分明确。大家可能都在想这个事,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就是,通识为基、公共课、基础课该怎么讲?它的课时与专业课有什么不

    21、同?是必修还是选修?怎么个讲法?这些问题都要进行研究。如果课时也一样、讲法也一样、要求也一样,那公共课、基础课又怎么进行区分呢?这就存在问题。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包括老专业,通过“通识为基”对老专业进行改造,也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希望同志们会后能好好考虑考虑。有专家就提出,改动太大,似乎不好。我们的培养方案有了改动,两门选修课程改为必修课,增加了几门衔接中学新课改的拓展课。那就说明你们还是做了研究工作的。我想,新专业的改革力度都很强,实行“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现在看来,我们要把老专业改造的问题提出来。越是老专业,它越感到有一种惯性,越是要把改革问题放在首

    22、位,要变更、要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不是听哪个专家怎么说,而是要听社会的,有的专家是教改专家,有的专家是对基础教育有所了解的专家,也还有的专家还是学术型的,他还要搞他自己的那一套。这些专家的意见我们都要听。关键的是来自基层的专家,我认为,从安庆市范围来讲,江兴代局长、孙英校长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我觉得听听他们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提提意见,他们的意见我觉得比我们大学教授的意见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来自社会、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他们更清楚问题所在。再比如政法专业,课程开设有什么依据、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别人开了,我们也就要开?还是文学的课程要少开,或者说课程虽然开了,但课程要压

    23、缩。并不是课程开设越多越好。有些课程是不是可以改革、重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我对文学院有些课程的设置、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他院系的课程我就没有多说什么了,各专业的老师清楚。但是,在理念上我们要搞清楚。你不能说,我们这个课程就是这个样子。还是要以社会、以就业来检验课程好还不是不好。有人认为,我们只讲就业,还应该考虑考研学生。但是考研也要就业,考研不是目的,考研最后也要就业。现在我们当心的就是既不找工作,也不考研,最后都落了空,那怎么办?所以这一点我反复的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到基层就业为导向,这是我们的立足之处。因为考研的人毕竟是少数,就是考上了研究生,他还有一个发展后劲、可持续发展的

    24、问题。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搞清楚,每个专业都要有通识模块。这次艺术学院做的很好,确实按照学校的要求,列出了两个模块。我们有些专业还没有落实,我希望能够尽快地列出来,光有理念是不行的,必须把框架、方案拿出来,你的通识模块、能力模块、人文模块分别在哪里。这次我到文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调研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的通识模块、能力模块、人文模块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要做的事情。第二事情就是通识为基,还要融合贯通、要相互打通。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来做,需要教务处来做。我们上次接受评估的时候,赵书记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你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就从人文教育、人文学院来看,从数学学院来看,都

    25、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是三个融合了,又增加了艺术教育,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个需要站在全校的高度来解决。要采取措施,怎么样融合?到人文学院开科学教育的课程,到数学学院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或者采用全校大讲座的形式来相互贯通。这个事情需要进行全校整合,否则,还是各种各样。比如,数学学院开设科学教育还是你一家在上,你应该怎么样到人文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讲科学教育,这才是你的本事。否则,还是自己搞自己的事情,是自留地。人文学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你的人文教育如果只是人文教育专业自己在上,那怎么向全校辐射呢?那怎么能示范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在申报人文教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的时候也讲到

    26、过。你怎么样实现示范呢?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呢?还是采用大会的形式呢?当然,现在的课程也有所安排。比如,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到底是在部分选修还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修?如果是部分选修,那就证明它就还没有达到全校通识的作用。现在看来,还是部分选修。那它怎么样能全面覆盖、全面延伸?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是第二个问题。操作上的第三个问题,要解决通识课、通识为基的检验问题。通识为基不光是讲通识,还要讲“为基”,为什么之“基”呢?为能力和人文之基。它是不是人文的基础呢?是不是能力的基础呢?作为基础,它必须转化为能力,它能不能转化?这是我们长期在苦恼的一个问题。如果说,从讲通识到考通识,这没有用,或者说,只有三分之

    27、一的作用。那你讲通识,考通识,那不还是通识么?那么它的为“基”呢?它作为能力的基础、作为人文的基础,如何来教、如何来学、如何来考呢?都没有体现。我觉得,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有许多老师,知识讲的很好,但就是转化不了能力,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瑞典的例子。讲的特好,学生也不要去想了,也不要去做了,那知识不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么?所以,一讲到通识为基的时候,下面的题目就来了,就是能力为本、人文为魂了。怎么样向为本转移,怎么样向为魂转化。那就是下一个题目要解决的问题了。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对接的问题。这三句话、这三个模块不是割裂的。在实际教学当中,没有专门讲知识不讲能力、专门讲能力

    28、不讲知识的课程。这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讲,只讲知识、只讲能力、不讲人文的课,可能也很少。比如说,外语课是知识课,也是能力课,首先要讲单词和语法,那都是知识和能力,讲口语交际。我们国内说早上好是“good morning”,瑞典人根本就不是这么讲的,他们只说“morning”,我们就纳闷了:“morning:”?,那“good”上哪里去了呢?实际上,国外“morning”就相当于“hi”的意思,就行了,连“hello”都不是。这就是各国的文化风俗、语言习惯各不相同,你必须亲身感受。实际上,外语本身的人文性是很强的,比如说,外国的各种文化都是有价值观在里面的。我们这次到瑞典去,就有两个人充满了对我

    29、们国家的很大误解。他莫名其妙地说,你们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我们听了很反感,就让翻译问他有没有来过中国,他说没有,我们就说欢迎他来中国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不要乱说,谁说我们是一党专政呢?我们是多党合作,现在有许多部长就是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所以这些问题它都是有人文性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有它的文化、民族传统、民族习俗、价值理念。这是一个大问题,最近还有人专门写文章,说教育目前最大的危机就是国民教育、国民性的问题,不要什么都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否则就会失去了自我。确实有这个问题,和国外一比较,我们的差距确实非常大。这次出去调研,我就问了这样的问题,瑞典设立了诺贝尔奖,这是非常了不起,多么令人致

    30、敬!他把900万美圆遗产拿了出来,我们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一个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再就是有了钱也不会捐出来。我们国人有了钱,都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花掉。这个境界远远不如诺贝尔。中国人不大愿意捐款做这些事情。最近我看了一个报道,说中国文学奖少的可怜。文学奖也不值钱,茅盾文学奖奖金才1万元,是很少。我们安徽省社科奖一等奖才1万元,没有钱,人家老板不愿意把钱拿来做这样的事情。人家诺贝尔在一百多年前,1892年去世的时候就留下了遗言,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献出来,那我们行么?这难道不是人文精神么?因为这个钱本来就来自社会,既然来自社会,就要还给社会。财富,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但我们有人就没有这个境界,自

    31、己享受,给儿子买几套房子。当然诺贝尔没有孩子,没有必要买房子。再一个,他设立这个奖,奖励谁?奖励最大的发现、最高成就、最大贡献的人。而且既有科学奖,又有人文奖,五大奖项,三个科学奖,二个人文奖。这是在一百多年前啊,我们现在有么?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创新,而我们现在很多同志,坦白地讲,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只是在混日子、过日子,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认为只要能过日子就行了。早晨起来,吃饱了饭,就出去打牌;中午喝点酒,下午就又去打牌了;创新就无从谈起。瑞典就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鼓励创新。我们请来的丁老师就很有创新精神,他在这一领域是很有研究的、很有造诣,也很敬业。人生在世,就要不断地贡献人类,奉献

    32、给社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文精神、不是一种境界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境界呢?那么相对而言,我们的国民素质确实要提高,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呢?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素质?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创新理念?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书上写道,美国获得了140个诺贝尔奖,我们到现在却一个也没有。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么?所以,我认为,谈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这样的高度,民族兴亡的高度。我们这次访谈的时候,很受刺激,这个人是河南大学毕业的,学外语专业,后来到了丹麦,接着去了瑞典,两个国家都有房子,两个国家的护照都有。后来我们就问他,你认为是中国人聪明还是欧洲人聪明?他回答说都聪明,但是

    33、欧洲人是大聪明,我们中国人是小聪明。他的话对不对,很难说。他说关键是我们曾经有过四大发明,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大的发明了。确实是有问题。我最近买了一本书,讲的全世界80亿人发明创造的一个问题。不管是电,还是电灯、电表、电视、电冰箱、电脑,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教育该怎么样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不能满足于过去那样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而按部就班地慢慢教,在那里混日子。我们不能这么做。特别是刚才程曦院长讲的那句话,我非常赞赏。我们不光是要搞人才培养方案,还要把这方案落实到课堂中去、落实到教学中去。光有方案是没有用的,不能领导搞领导、老师上老师的,那不是我们把他们的事情也做了么?所以,现在我们第一部是要把方案搞好,后面还要接着操作好。这些难道不


    注意事项

    本文(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