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docx

    • 资源ID:2760712       资源大小:55.16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docx

    1、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适用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马剑颖 审定人:罗 仁 肖长虹 学院负责人:吕志平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B020058 学 分:11.5学分 学 时:256学时(课堂教学156学时、临床见习100学时)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学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中医学其它临床课程 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

    2、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各论列50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后附文献摘要、现代

    3、文献索引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本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可适当配合多媒体课件及声像材料,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discipline to systematically deal with internal diseases by using principl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con

    4、d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y.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 bridge course between basic theory of TCM and clinical departments, plays a role of connecting the precedence to the following. Only by further studying and clinically practicing internal medicine, can basic theory be deeply unders

    5、tood and grasped. Only on the basis of internal medicine, can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s of clinical departments be better known. This i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There are two parts: general discussion and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

    6、al medicine of TCM , the basis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nd the methods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 in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 are discussed in the first part. In the second part, 50 diseases are introduced on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diagnosis, differenti

    7、ation of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prevention, etc.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2.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与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 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

    8、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难点: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下篇 各论 感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是外感疾病,病邪轻浅,预后一般良好。 2、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3、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1、介绍感冒的

    9、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并说明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叙述病因以风邪为主,风寒、风热多见,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本病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4、分别讲解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1)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3)暑感冒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重点难点】 重点: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咳嗽

    10、【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3、掌握常见七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指出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它脏器有关,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

    11、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法,用黄芩泻白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重点难点】 1、重点:咳嗽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各证的证治方药。 2、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哮

    12、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掌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熟悉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肺管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解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热证、

    13、风痰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说明发时应祛邪利气。(1)寒哮证: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加减。(3)浊哮证: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证:舒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加减。缓解期:(1)肺虚,补肺固卫,用玉屏风散。(2)脾虚,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减。(3)肾虚,宜补肾摄纳,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参阅“喘证”篇 【重点难点】 重点:哮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喘证 【目的

    14、要求】 1、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介绍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亏虚,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讲解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实喘:(1)风寒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2)表寒里热(寒包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3)痰热蕴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

    15、汤加减。(4)痰浊阻肺证,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5)肝气乘肺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5)水凌心肺证,温阳利水,泻雍平喘,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泄肺汤。虚喘:(1)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4、介绍喘证大发作导致喘脱的应急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喘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虚、实喘的证治方药。 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 肺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2、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主方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3、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

    16、内容】 1、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证。 2、介绍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理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1)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散邪法,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用清养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痈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 肺痨 【目的要求】 1、要求掌握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

    17、的相互关系,及其脏腑病机。 2、熟悉本病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3、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说明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治疗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原则。分别讲解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1)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用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法,保真汤

    18、或加减。(4)阴阳两虚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痨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肺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咳痰多,心悸,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

    19、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症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阐明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痰渗),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

    20、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4、分别讲解:(1)外寒里饮证,用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加减。(2)痰浊阻肺证,用化痰降气法,二陈汤汤、三子养亲汤加减。(3)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4)痰蒙神窍法,用芳香开窍、涤痰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安宫牛黄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5)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用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肺胀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胀出现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蒙神窍的辨治。 痰饮 【目的

    21、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理解痰饮是由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3、熟悉四饮的分证治疗,立法、主方的具体使用。 【教学内容】 1、介绍历代对本病的认识及进展,说明讨论范围。 2、明确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中阳素虚等有关,以致肺的通调涩滞,脾的转输无权,肾的蒸化失职,水液输化调节失常,阳衰阴盛,津津停聚,积水成饮。 3、指出痰饮为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多因肺虚邪袭,或肺脾气虚,胸阳不展,饮停胸胁。溢饮为肺脾通调输布失职,水泛肢体。支饮为寒饮伏肺,久病肾虚。 4、讲解痰饮的辨证,根据饮停部位,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治疗原则以温化为主。同时掌握标本缓急

    22、,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邪实正虚或寒热相杂者,宜消补兼施或温凉并用。 5、分别介绍四饮的证治: (1)痰饮:饮停于胃,宜和中蠲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饮邪化热证,用清热逐饮法,用甘遂半夏汤加减。饮留于肠证,用攻逐水饮法,用已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辨证当分三期(初期、停饮期、恢复期),治疗以逐水祛饮为大法。初期,邪犯胸肺证,用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法,柴枳半夏汤加减;停饮期,饮停胸胁证,用逐水祛饮法,用十枣汤、葶苈大枣泄肺汤加减;气滞络痹证证,用理气和络法,香附旋复花汤加减;恢复期: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泻白散加

    23、减。起病缓慢或久病水饮不去,脾肾阳虚者,当以温药和之。 (3)支饮:寒饮伏肺,用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若饮多寒少、当泻肺逐饮,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邪实正虚者,用木防已汤合桑白皮汤;肾阳虚衰者,当温肾助阳以化水饮,用肾气丸。 (4)溢饮:治予解表化饮法。表里皆寒用小青龙汤,外寒里热用大青龙汤加减。 【重点难点】 重点:痰饮的病因病机,各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对于阳虚阴盛是痰饮的病理性质,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的理解。 心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与惊悸、怔忡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2、明确本病病理总属虚多实少,但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的错杂情况,掌握虚实之间互为转化与夹

    24、杂的关系。 3、掌握本病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型的辨证施治。 4、了解重症、危候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教学内容】 1、介绍心悸的概念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并说明与惊悸、怔仲的区别和联系。 2、指出本病病因多由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引起。说明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肺有关。病理特点为心主不安,心神失宁,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为转化兼夹。 3、讲解心悸辨证以虚实为纲,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属实者有痰、饮、火、瘀之分。 4、分述心悸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5、讲解心悸治疗原则

    25、,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错杂者分别主次兼顾调治。(1)心虚胆怯证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法,用安神定志丸加减。(2)心脾两虚证,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法,用归脾汤加减。(3)肝肾阴亏证,用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法,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4)心阳不振证,用温补心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5)水饮凌心证,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6)血瘀气滞证,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用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证,用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法,用导痰汤加减。(8)邪毒犯心证,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6、扼要介绍心悸证见水肿、喘脱等重症

    26、、危候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一般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 心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痛的概念和主症。 2、熟悉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 3、掌握本病的辨治要点和阴寒、痰浊、血瘀三证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4、了解心痛出现真心痛的危候。 【教学内容】 1、介绍心痛是以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说明本病多在素体阳虚,胸阳不振的基础上,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内伤,肝肾亏虚等诱发。指出总的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血瘀相互为患。 3、讲解

    27、心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有阴寒、痰浊、血瘀、气滞等不同,本虚则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 4、介绍阴寒、痰浊、血瘀、阳气虚弱、气阴两虚、阴虚各证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阳气虚衰欲脱之真心痛的临床表现。 5、讲解心痛的治疗原则应先从标治,后顾其本,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治标:(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3)阴寒凝滞证,用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法,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加减。(5)心肾阴虚证,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28、左归饮加减。(6)心肾阳虚证,用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6、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心痛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心痛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 不寐(附:健忘) 【目的要求】 1、明确本病一般多属虚证,但也有实证及虚中夹实的病变,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虚,阴阳失交。 2、掌握本病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两个常见证型的治疗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调摄。 3、掌握多寐的主要病理变化,痰湿困脾、脾气不足两个证型的治法方药。 4、熟悉健忘的治疗大法。 【教学内容】 1、介绍失眠的概念,说

    29、明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证同时出现。 2、交待失眠多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劳逸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引起。病属心肾两脏为主,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主要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则为邪扰心神,虚实之间互有夹杂与转化,出现由实转虚,由虚致实等情况。 3、介绍失眠的辨证,以审其邪正虚实为要点,并列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4、讲解本病治疗当以补虚泻火,调整阴阳为原则,虚实夹杂,应兼顾调治。(1)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宜滋阴降火、

    30、养心安神,用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加减。(3)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4)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5)肝郁化火证,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5、说明多寐常由脾虚湿胜所引起,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虚,痰湿困脾。治宜燥湿健脾,二陈平胃汤加减。脾气不足,治当益气健脾,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6、指出健忘与心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大法多以养心,补脾,益肾为主。 【重点难点】 重点: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依据,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治法及方药。 汗证 【目

    31、的要求】 1、了解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的区别。 2、熟悉本病常见证型的治法、主方。 3、掌握本病属虚多实少之证,但也有属于实热或虚实夹杂者,同时须注意不能单纯从自汗、盗汗分气虚、阴虚,应结合全身情况考虑。 【教学内容】 1、说明以昼日汗出为自汗,寐中汗出称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作区别。 2、病因有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方面,发病机理为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3、讲解本病的辨证当辨虚实寒热。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给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泻热,化湿合营法。 4、介绍临床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1)自汗 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加减。肺气虚衰证,用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加味。心肾亏虚证,宜益气温阳,用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热郁于内,宜清泄里热,用竹叶石膏汤加味。(2)盗汗 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证,用滋阴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