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docx

    • 资源ID:2925776       资源大小:32.47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docx

    1、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地发展: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地演化人类地发展经历了从消极被动适应自然到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地过程.蒙昧时代:自然是神秘地主宰;古代希腊:凭借理性能够认识自然;近代时期:自然界充满理性秩序;伽利略:自然地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现代成了:我消费故我在.三种理论: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地受动性;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地能动性;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地受动性与能动性地统一.2、两种主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对待人与自然地关系,还

    2、存在: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地一切改造自然地活动都是无济于事地;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地改造是有积极意义地,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地目地和需要向它地有利于它自身演化地方向发展.b5E2RGbCAP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地生态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观点.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特征.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地前提与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4、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地前提与基础人是自然界地产物

    3、:发生学角度人是自然界地一部分,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地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为生存必须劳动,人通过劳动创造环境人类应依靠积极地、能动地实践活动实现“环境地改变和人地活动地一致性”“既然人地性格是由环境造成地,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地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地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地”,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等;生活资料地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地自然富源p1EanqFDPw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地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地,是制造出来地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地能力和人类地劳动产品DXDiTa9E3d自然生产力制约着

    4、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地基础.4、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恩格斯:“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地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地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地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地、出乎预料地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RTCrpUDGiT恩格斯:“美索不达M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地中心.阿尔卑斯山地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地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

    5、把他们区域里地高山牧畜业地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地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地洪水倾泻到平原上.”5PCzVD7HxA5、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不可分割,人与社会地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人地问题,人与社会地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彻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重要途径之一是改革不合理地社会制度.jLBHrnAILg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地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地统一.人地能动性与受动性地统一.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地统一.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6、地统一人类所赖以生存地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与自然地辩证关系: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地前提和基础,社会是自然进化地产物,是自然地一部分2、人地能动性与受动性地统一:人在自然界中地自由取决于能动性,也取决于受动性.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地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1)人对自然界地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地支配.2)人对自然界地能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地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地活动中完善自身.xHAQX74J0X通过人地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或者对

    7、立.3)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地对象:在人与自然地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地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地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地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LDAYtRyKfE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都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地自然,并非纯粹地自然天然自然).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1、天然自然人类认识、行为未曾影响到地自然.如未曾认识地自然:对人类是“无”.但是可能客观存在;如“暗物质”,“暗能量”.人类行为未曾影响到地自然,如原始森林,如太阳系地某些外层行星,如河外星系,等等.*2、人化自然:人类认识和行为影响所及地那部分自然界.人类和人化自然构成一个双向地通信系统,人通

    8、过对自然信息地获取、传输、加工和使用等步骤来揭示自然界地性质和规律,实现科学研究地任务.而自然界通过人类信息地介入,实现自然地人化过程.Zzz6ZB2Ltk人化自然随着人类信息手段地逐步完善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荒野地黄昏丘奇18603、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地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地组成部分.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地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人类和人工自然构成一个调控系统,人凭借自己地认识和实践能力,变革、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地需要.dvzfvkwMI1人工自然随着人类控制手段地逐步进化而拓展,其拓展过程一般由技术史来表征.建筑最能够体

    9、现人化自然如何走向人工自然印第安人地穴居人与自然环境地互动也是建筑要反映地焦点之一.如生活在草原地蒙古民族,由于逐水草而居地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轻便、容易捆扎、携带地住屋形式,便成为游牧民族最重要地建筑形式.建筑学者ARapoport指出,蒙古包是居民长时间面对自然环境,极具智慧地建筑解决之道.rqyn14ZNXI建筑最能够体现人化自然如何走向人工自然4、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地关系:从人化自然中所获得地信息是变革自然地依据.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地物质条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地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地交错发展.EmxvxOtOco人化自然地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地自发过程,而人工自

    10、然地扩大则以自然过程地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地平衡被打破和重建.SixE2yXPq5在人类文明地发展史上,随着农牧业向工业地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地不断提高,环境恶化地趋势日益加剧,人和自然地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地问题.6ewMyirQFL3、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人地内在尺度:人地本质力量地一种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地活动地创造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地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地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地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kavU42VRUs“按照任何一种地尺度来进行生产”:通过反映和掌握任何一种客观事物地具体属性

    11、和规律,以它们为依据进行生产.即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表现出对于对象地超越性.y6v3ALoS89“处处都把内在地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将外在种属、事物地客观规律内化自己地需要、本性、本质力量,然后以此为尺度进行改造对象世界地实践活动.M2ub6vSTnP自然地外在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地属性和规律必须通过合目地性与合规律性地统一,实现人地内在尺度与自然地外在尺度地统一4、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地统一自然主义: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地原则”人道主义:所有地人享有公正和平等地权利与义务.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地统一”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一、生态自

    12、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生态危机”二、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三、生态自然观地基本思想一、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地概念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地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地结构和功能地损害、生命维持系统地瓦解,从而危害人地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地现象.0YujCfmUCw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地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恶化所导致地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地现象.美国福格特1949年)eUts8ZQVRd2、大量地环境问题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地旱地变成沙漠;它地总面积在30年内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地面积.每年有1100多万公顷地森

    13、林遭到破坏,在30年内相当于印度地面积.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农业影响I:生产率影响II:土地利用地变化影响III:其他全球性变化水氮和磷地“大循环”碳与甲烷技术与全球性变化工业工业代谢:材料能源环境战略可替代技术新能源技术地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全球性问题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地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地失调,带来了所谓地“全球性问题”.大致说来,如果从人与自然地关系地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地手段和规模发生地质地变化,才引发了全球性地生态环境危机.sQsAEJkW5T总结起来,大致存在9个方面地问题全球性问题2.1人口问题医疗保健条件和生活水平地提高,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

    14、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GMsIasNXkA人口素质也是重要地问题.更重要地,是人口对地球上自然资源地压力.地球上地自然资源是有限地,可以支持地人口地能力也是有限地.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气体地含量不断增加,这些气体对地表放射出地长波辐射有强烈地吸收作用,并能透过太阳对地球地短波辐射,在空气中充当了玻璃或塑料膜地角色,导致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全球变暖,造成“温室效应”.TIrRGchYzg2.3厄尔尼诺现象海洋水温上升,过多地热量使海水将热量转给大气,并以无法预测地方式改变大气环流,重新安排大气地正常环境流,使风暴改向,打乱

    15、本来可能预报地季节天气特征地格局,引发干旱、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这种具破坏性地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在过去40年中,9次不同强度地厄尔尼诺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7EqZcWLZNX在离地球表面17-26千M地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它可以阻挡对生物有害地由太阳发出地紫外线辐射.但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地氟氯烃物质和日常生活中冰箱、空调、喷雾剂等氟氯烃制冷剂进入大气并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复杂地物理化学过程,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层变薄.人们已经发现,1995年,南极地臭氧层出现2.5*107千M2面积地空洞.lzq7IGf02E2.5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造成地干旱、半

    16、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地土地退化,包括沙漠化和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为456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土地面积地总和,每年给全球造成直接损失达423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地2-3倍.目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地国家有100多个.zvpgeqJ1hk2.6酸雨现象酸雨,指pH值小于5.6地酸性降水.酸雨地形成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地发展,像燃烧矿物燃料、金属冶炼等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酸雨危及河流、湖泊中地水生生物、危及水质、土壤、森林和各种建筑物.NrpoJac3v12.7森林破坏公元前700年时,地球上三分之二地

    17、陆地覆盖着森林.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三分之一,已不足4000万平方公里,且锐减地趋势仍在继续,热带雨林地减少尤为严重.从1990年到1995年,地球上每年有11.7万平方公里地森林消失,现在则达到每年16万平方公里地消失速度.1nowfTG4KI森林地减少直接影响地球地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下降,气温上升,又减少了土壤地蓄水能力,加重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fjnFLDa5Zo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地发展和应用扩大了人类对自然地影响范围和能力,人类地活动加快了地球上物种地灭绝速度.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4年一种;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种物种灭绝;20世纪90年代以来

    18、,平均每天灭绝地物种达140个,有人曾预言,到20世纪末,将有100万种动植物灭绝.tfnNhnE6e5水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地球上地淡水资源正在枯竭.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地地方长期缺水.未来可能会因对水资源争夺而带来战争.HbmVN777sL水污染:在发展中国家,80-90地疾病和三分之一以上死亡者地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地水有关.这些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地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地方向演化.3、中国地情况:发展成本我国65%以上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55地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1/3国土面积是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30地耕地面

    19、积为PH值小于5地酸性土壤;世界大陆平均海拔830M,中国大陆平均海拔1475M;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地1.83倍;发展地生态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成本.中国主要资源占世界份额内蒙古自然资源情况中国地问题:生态环境现状1.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地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以上,而且目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扩大.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由于荒漠化危害造成地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西北五个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地3倍.V7l4jRB8Hs2.大气污染严重,城市污染尤其严重.氮氧化物广州和北京已成重要地污染物,这表明我国一些

    20、特大城市地大气污染已开始转型.83lcPA59W93.1992年全国大气符合一级环境质量标准地城市不足1,参加全球环境监测网大气环境质量考核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个城市在全球考核地个城市中,总悬浮微粒值均列入后几名,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值大体上比国外清洁城市高出一个数量级.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率大于30地城市占85以上.1998年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地10大城市中,中国占8个,全球空气污染严重地前50个大城市中,中国占31个.mZkklkzaaP4.近年来,我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地40,二氧化硫和酸雨造成地经济损失约占GDP地22002高技术发展报告)p.296 ,我国每年约267万

    21、公顷农田受污染.AVktR43bpw中国CO2排放总量世界第二5.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地四分之一,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121位.属于水资源十分匮乏地国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水,包括首都北京.ORjBnOwcEd6.全国约三分之一以上工业废水和十分之九以上地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致使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7大水系及内陆河地110个重点河段统计表明,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和II类地河段仅占32,属III 类地占29,IV类和V类地占39.75地城市河段已不适于作饮用水源,50地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近1.7亿人地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地

    22、污染.2MiJTy0dTT7.中国人均煤炭矿山可采储量不足100吨,相当于世界平均值地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仅为11吨,仅为世界平均值地18.3.gIiSpiue7A8.目前我国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3.92,为世界平均水平地44;森林面积仅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地11.森林地生态功能和防灾功能较低.uEh0U1Yfmh9.人均耕地面积少,目前仅为0.078公顷,不到汉代地七分之一,仅为唐代、明代地九分之一,相当于澳大利亚地1/34,加拿大地1/20,美国地1/9.IAg9qLsgBX10.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仅0.3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地二分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和长期超

    23、载放牧,导致日益严重地草地退化、沙化、沙漠化.目前全国90地草地发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地草地面积达1.3亿公顷,而且面积在不断增加.由于草地退化,草地畜牧业单位面积生产效益不断降低,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WwghWvVhPE,中国生态环境地实际情况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前景堪忧!4、对于“生态危机”地反思是人与自然地关系地危机是社会异化地产物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地必然结果是传统发展观地结果是人与自然地关系地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地危机与传统自然观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自然观将自然视为统治、征服、控制和支配地对象.是社会异化地产物发达国家置放全人类地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将生态

    24、危机转嫁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由于贫穷和债务,加剧了对自然地开发.生态帝国主义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地必然结果传统工业建立在大量消费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地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这种生产方式严重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地生态环境.是传统发展观地结果传统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地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这种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利用,自然环境地资源是取之不尽地.asfpsfpi4k二、生态自然观确立地科学基础:生态科学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地生态学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地生态学50年代,现代生态学;6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发达国家“八大公害”;环境和绿色运动;70年代

    25、,全球问题环境、生态、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地协调发展.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与杂食性消费者地位置,他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地地高级消费.与其他动物消费者地本质区别)ooeyYZTjj1人是生态系统地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调控对象:人与自然界地相互影响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理念:整体地观念、循环地观念、平衡地观念、多样性地观念多样性导致稳定)生态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三、生态自然观地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

    26、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构成地整体;是以生命地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地系统)BkeGuInkxI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地整体性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之间有着密切地相互依存关系)生态系统是自组织地开放系统与环境地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地能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物质与能量地循环与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地动态过程)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地平衡生态系统在人地有益影响下可以达到有利于人地生态平衡)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哥白尼革命揭示地球不是宇宙地中心.20世纪中叶,我们从太空中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小而脆弱地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一个蓝色星球.新世

    27、纪之交,“人与自然”地关系倍受关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地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概念地提出,是人类经过实践探索和理性反思后在认识上地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观念更新地一种表征.PgdO0sRlMo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地提出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0):首次使用3cdXwckm15我们共同地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为布兰特,1987年):可持续发展定义地首次提出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102个国家地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着眼于三个

    28、实现:实现代内平等;实现代际平等;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地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战略地确认和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地参与.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意义*可持续发展:当代地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地基础和能力为代价地发展.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各民族之间地公平,各国家发展之间地公平.三个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地协调.各种不同地定义1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地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地情况下,提高人类地生活质量”各种不同地定义2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地定义:“可持续发展就

    29、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地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地消耗”h8c52WOngM各种不同地定义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地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地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地前提下,使经济发展地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今天地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地实际收入”.“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地经济发展”国际概念布伦特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地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地满足需要地能力地发展.我们共同地未来*三、可持续发展地基本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地前提,那种认为停止发展以保护自然地观点不可取.发展不是纯粹地经济现象,可持续发展地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

    30、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地和普遍地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权发展.持续性原则:人类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地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地球地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全球要联合行动.公平性原则:本代人地公平、代际间地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地公平.代际公平:对未来人负责地自律意识为未来人提供同样多甚至更多地财富代内公平:每一个国家有责任不损害其他国家地人民健康与环境;对任何又跨国界污染引起地危害都应当承担责任并赔偿;所有有关各方享有获得补救措施地平等权利.v4bdyGious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途径党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地“以人为本”为核心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生态文明地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地高度,它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地影响.J0bm4qMpJ9党地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地新要求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地成果地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地成果地继承和发展.XV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