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练习+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 资源ID:3655692       资源大小:299.61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练习+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1、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A6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自然选择以微小的不定向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来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经过许多代,才能形成新的生物类型。所以,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生物物种的进化发展。7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 B.基因型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选择,具有更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生物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生物的这些特征都是生物表现型的不同方面。8

    2、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C.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生物都有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通过生存斗争淘汰大部分个体。C9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繁衍后代的需要D.自然选择的结果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公鹿鹿角发达是争夺配偶(生育权)的有利变异,是经过长期逐代自然选择定向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应。10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

    3、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现象说明()A.物种是可变的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选择的不定向性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由“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可以看出该植物存在过度繁殖现象;“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说明要与不同种类的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生存斗争。B11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实验证明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1)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2)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3)害虫抗药性

    4、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来实现的。(1)由题意可知: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即抗药性存在差异(不同)。(2)这种差异在杀虫剂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抗药性强的即有利于害虫在农药的环境下生存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下来产生后代;抗药性弱的即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3)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适应环境保留下来,表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1)差异不定向的(2)选择定向的(3)生存斗争能力提升1下列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正确的是() 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

    5、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 B.C. D.2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抗体,增加了致病菌的耐

    6、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4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幅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5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A. B. C. D.6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越伸越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多的

    7、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长颈鹿个体间普遍存在变异。长颈、长腿个体适应环境,生存机会多;短颈、短腿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7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黑色个体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桦尺蠖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项目地区浅色桦尺蠖黑色桦尺蠖污染区641625.01548253.2非污染区3935413.7406194.7(1)自然选择是的过程。(2)表中两组数据大于、大于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3)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

    8、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树干上地衣数量、黑色个体频率、大气中SO2含量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2)由题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污染区的黑色桦尺蠖回收率大于浅色桦尺蠖回收率,而非污染区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这是因为污染区的黑色个体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即容易逃避天敌的捕食,而浅色个体则容易被捕食而被淘汰,而非污染区则恰好相反,这说明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由题图可以看出治理大气污染后,SO2浓度逐年降低,结果树干上地衣的数量逐渐增多,黑色个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地衣对SO2敏感,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使树干上地衣增多,而地衣颜色浅,致使黑色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9、1)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53.2%25.0%13.7%4.7%(3)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色个体数量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色个体易被天敌捕食。8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均待 6 h。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少数水蚤能在(温度)环境中生存。(2)有些水

    10、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4)将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将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乏,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多数个体在25 的温度条件下能正常生活,即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应是25 ,在20 、28 的温度条件下,部分个体能正常生活

    11、。水蚤能够生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说明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该实验中起选择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水温,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如果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就要被淘汰,并且所有生物都能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但仅仅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即适应的相对性。(1)25 20 或28 (2)各种变异类型不定向的(3)适应20 温度环境适应28 温度环境选择定向(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相对性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2右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

    12、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A.11% B.40%C.50% D.55%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10/19 B.9/19 C.1/19 D.1/25下页左上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 D.是物种多样性

    13、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6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A.12.5% B.25% C.50% D.75%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一定在进化。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

    14、化。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方向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和方向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它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共同进化发展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

    15、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10下列说法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A.有长着细长花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11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和30%,

    16、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1)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和30%,

    17、a基因的频率为1/240%+30%=50%。(2)遗传平衡满足的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50%=25%。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保持遗传平衡,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和30%,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若某一动物是AA的可能性为30%,与之交配的动物必然是AA,即30%AAAA,子代为30%AA;同理30%aaaa,子代为30%aa;40%AaAa,子代为40%(1/4AA、1/2Aa、1/4aa)=10% AA、20%Aa

    18、、10%aa。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0%,40%。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1)50%(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25%不会(3)40%20%40%会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题图中A应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图中B

    19、表示地理隔离,但它并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新物种(如多倍体)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有的不能杂交产生后代,有的能进行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2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4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配子中去,也会形成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A项错误;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B项正确;二

    20、倍体在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下可形成四倍体,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项错误;应测定1个染色体组即2条染色体的DNA序列,D项错误。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基因的频率约是()A.43% B.48% C.52% D.57%由题意知原种群数量是20 000只,则可以得出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15%=3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 55%=11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30%=6 000(只),后侵入了

    21、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该种群中基因型为VV的个体为3 000+2 000=5 000(只),该种群总数为22 000只,所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占5/22、11/22、6/22。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导致基因的丢失,所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即V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22+11/221/2=21/44,即约为48%。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

    22、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本题考查对基因频率概念的理解。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都会患病,所以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遗传病(非同源区段上),只要男性的X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基因其就患病,故X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项正确。5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

    23、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容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由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6(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

    24、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只含这个种群的部分基因,A项错误。亚洲和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未产生生殖隔离,B项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使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多,相应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

    25、地位越高等,D项正确。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 C.42% D.21%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

    26、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8下列叙述中符合中性学说的是()A.中性突变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中性突变不是突变B.当自然选择作用于中性突变时,有利的变异被积累C.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加快了D.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中性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有害,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中性学说强调遗传漂变的作用,但它也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它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性学说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补充和发展。9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


    注意事项

    本文(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练习+章末检测 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