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必修二分析.docx

    • 资源ID:3839790       资源大小:28.01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必修二分析.docx

    1、历史必修二分析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两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经济已经采用了牛耕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战国策曾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耕种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轻便的一

    2、牛挽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铁器用于农业开始于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是汉代,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在唐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的影响 促使农业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意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都江堰工程,郑国主持郑国渠工程。 汉代:水利有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

    3、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创造“井渠”,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用于灌溉。 黄河治理是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内容。治理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较大。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两汉时期,其他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宋代:水轻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明清时期:风力水车。中国古代发展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

    4、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之命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经营规模小。 生产条件简陋。 精耕细作。 受制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专题五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东西商路(直接原因)(15世纪)

    5、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 由于货币需求量增加,欧洲人狂热追求黄金(社会原因) 欧洲人热衷于传播基督教(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指南针传入欧洲并广泛用于航海。 地圆说的流行。 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商业革命的表现 欧洲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商品种类。 商品交易总量的上升,市场的扩大。 传统地中海商业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特权贸易公司的出现,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价格革命的表现与影响: 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价格革命也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

    6、要组成部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速了物种与人口的迁移,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美洲的烟草等作物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的宇宙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情,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

    7、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了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新航路的开辟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历史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为新兴资本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的结果: 明初贡赐贸易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俞下,国力逐渐衰退,沦为挨打境地。 西方为原始资本积累的利益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国力逐

    8、步强盛。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张的方式及影响:方式:殖民战争,开拓殖民地及对殖民地人民的野蛮掠夺(包括贩卖黑人,直接抢劫等手段)屠戮和不平等贸易。影响: 对殖民国家来说,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来说,加速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与贫困,殖民主义在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在此后的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商业活动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初具规模。英国的称霸历程: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

    9、展对外贸易,伦敦,利物浦成为繁华的港口城市。 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 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向北美与印度扩张殖民地。17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进行拓殖活动。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1652年,英荷爆发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定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的称

    10、霸条件: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位置,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 注重发展海军。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军事条件+制度条件)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发生之原因: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手工工厂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条件成熟。 资产阶级代设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与意义: 1765年,英国的哈

    11、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织效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769年,英国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1782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1807年英国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

    1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生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乡关系)。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大部分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从直接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经济结构)。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以及自由主义的兴起(思想文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根本原因)。 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途径)。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

    13、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物质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先后发明不仅大大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还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连接世界)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欧美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军事经济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重要保障)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

    14、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规则完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9世纪中期,随着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兴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科技的突破性成果与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

    15、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19世纪70、80年代,爱迪生发明电灯 1875年,法国于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 1892年爱迪生于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85年德国卡尔丶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最早汽车。 1893年德国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4年美国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电缆,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

    16、。 1876年英国贝尔发明电话。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的应用: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表现(1)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2)钢铁的应用更加广泛。(3)工业结构变化:重工业直线上升。 新兴工业的兴起: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 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条件与技术支持。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变化:1、 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的资本高度集中,产

    17、生了垄断组织。2、 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3、 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金融的变化: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垄断组织出现的意义: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时间: 18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特点: 科学与技术未结合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交通: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生产组织方式: 工厂制 垄断组织方式: 以输出商品为主 以输出资本为主(基本媒介:价格低廉的商品)第二次

    18、工业革命的影响与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确立: 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重要保障)专题六“自由开放”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来势凶猛: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证房交易所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股票市场大奔溃,迅速冲垮美国的金融机构,并席卷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波及范围广:一是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从美国开始,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殖国,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二是从经济范围看,由金

    19、融危机引发全面经济危机,工业,农业与货币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美国最为严重,其次是德国,再次是法国和英国),世界贸易额剧减,农民大量破产;各国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影响深远: 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危机期间,15个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近两万次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英法等国向其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产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的作法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

    20、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罗斯福新政新改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从1935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新政的目的:直接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改革意义的一系列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质:资本主义关系的局部调整。新政的措施: 整顿银行业,克融金融危机。1933.3.9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秩序恢复了正常,意义:

    21、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5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障农民利益,缓和阶级矛盾,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农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定,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意义: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举报救济和公共工

    22、程。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等急救济法规定教育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等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该署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意义,众多庞大的公共建筑工程对缓解失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社会稳定,缓解危机,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利于经济发展。 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了最高工时,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意义: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

    23、成果。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意义: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全面干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原因: 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剪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的繁荣、高速发展。2、通货膨

    24、胀率和失业率较低,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联邦德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成就。主要内容: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特征: 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内容,特征及成就: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治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

    25、会经济计划和社会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征:政府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25年时间内迅速赶超英法德国家,至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纪第二经济大国。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农业方面,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以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的难题,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 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在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需要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为了保证前线官兵和工厂劳动力

    26、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 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但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与1921年引发了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核心:恢复,发展生产与商品交换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工业上,改

    27、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方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维埃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到1925年,苏俄

    28、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专题八、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世界货币体系。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战争后,除美国外,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实力大大削弱。 1944年战争的硝烟尚在弥漫,重建世界经济已成燃眉之急。 美国凭借

    29、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积建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内容: 美元与黄金直接结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结果: 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评价与影响: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与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同时也借助经济援助,干涉别

    30、国内政。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以外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进而导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关贸协定的性质与宗旨:性质:关贸总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成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质,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对“三大支柱”的认识: 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 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发展方向。美国主导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 1944年7月,在美国一手操纵下,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美国即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世界贸易就业会议,并建立国际国际贸易组织。 1946年,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必修二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