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3869340       资源大小:36.8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docx

    1、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意义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简意丰,也包含很多哲理。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底蕴,同时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 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学生背诵经典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依托“读书明理”、 “读书做人”, 强化素质教育。 大力营造我校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积极倡议全校师生进

    2、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实施方案计划如下:二、目的要求1、读书明理。从古诗文中吸取中华文化的智慧,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应当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远离低俗,升华自己;2、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3、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提高注意力;4、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陶冶高雅情操;5、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6、变化气质,提高心理素质,使人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7、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全体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3、三、具体措施(一)内容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 :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等。弟子规(16周)三字经(712周)古诗词(1218周)1、从 2013年2月25日起,要形成吟诵经典名著的氛围。师生同读、同背,教学相长。2、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诵读。师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三)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我们提倡学生准备专用本手抄口诵,随身携带, 达到最佳效果。1、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本班每周的诵读组织与检查工作。2、将古诗和中华经典按学期的教学时间分段学习,分段背诵。3、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和检查制度。4、班主任也必须协助语文老师检查背诵情况。5、不求甚解,只求熟读

    4、成诵,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四)措施学生诵记的诗文,也许会忘,但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候记诵下来的东西,如 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3、保证周一30分钟的诵读时间。4、建议各班墙报栏专门开辟“古诗文园地”,报道本班诵读情况。5、给家长印发通知(或电话联系),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

    5、好此项活动。6、本学期学校计划举办一次全校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7、学校对各班诵读情况进行每天跟踪检查,形式不定。 全体师生都要积极参与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去,形成人人参与,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8、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倡导诵读热情。可以安排各班级优秀学生通过广播轮流诵读。9、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各班自主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10、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11、学期结束,对每位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6、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n d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ng zh):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

    7、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8、”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9、。“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

    10、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

    11、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国:指京城长安。感时:感叹时事。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烽火:这里指战争。抵:值。短:短少。浑:简直。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

    13、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14、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

    15、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主题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赏析此词是中

    16、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17、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

    18、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

    19、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赏析 一、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

    20、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二、写作背景: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黄沙,指黄沙岭,位于上饶城西四十里处,闲居的辛弃疾常来此游玩,很欣赏这里的溪山之美。作者在上饶城北一个狭长的湖泊边建造

    21、了一所住宅,并未宅边的湖泊取名带胡,他又在铅山的瓢泉旁建造房屋。他经常往返于带湖、瓢泉之间,领略两地间的风物,歌咏沿途美景。“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竞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这首词写的便是某个夏夜,他行于黄沙岭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词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

    22、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一):亮如白昼的明月,惊醒了枝头上的梦鹊;半夜清风难尽夏日的闷热,却愁醒了林间难眠的鸣蝉。嗅着稻花香,听着众多青蛙放声歌唱,好像在述说今年定然是个丰收年。 作者漫步黄沙道上,看着、听着、嗅着、触着、想着、思着心里好不惬意,好不怡然。此时作者顿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官一身轻。作者深深地吸了口气,抬头远望: 天边零零星星的露着几颗星,速疾的雨云已堆满了天空,农谚道:“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作者见此情景,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刚没走几步,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脑打了过来。本能告诉他赶快

    23、找个地方避雨。乱了方寸的作者,东寻西找,加之光线太暗,四周之物模糊不清。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茅店就在社林旁边,但怎么找都找不着。焦急、迷惑、紧张、找寻。他在路上折腾了好半天,失望地走到溪口桥头,猛抬头:嘿,茅店突现眼前!他又惊又喜,又怨又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那欣喜他那惊叹,不可名状。 这首词,妙趣横生。先写一个悠闲自得的人月夜踽踽独行黄沙道中。再写他突遇暴雨袭来,一时没有了主意。本来茅店就在附近,慌乱中费尽波折才找着。一个活凸凸的人物跃然纸上,给我们今天欣赏此词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二):西江月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

    24、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

    25、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

    26、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27、,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

    28、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29、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30、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

    31、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