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一.docx

    • 资源ID:4212359       资源大小:380.59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一.docx

    1、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一2017年全国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一,以人教版为序)罗定中学城东学校 周荣清 整编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全国卷I)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考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题旨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周初分封亲缘王族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B选项中君主专制集权的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时期,是秦汉以至清代的政治特征,故错误;封王至地

    2、方与C选项中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矛盾,这是间接控制,表述错误; D项,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2017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

    3、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舞象、弱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2017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

    4、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

    5、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二小题第一问对古代典籍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

    6、缘关系为纽带;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解析】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

    7、器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 D【考点】西周的礼乐制度【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西周时期诸侯是不能使用九鼎的。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急剧下降,诸侯不仅敢问周鼎之轻重,甚至敢在墓葬中使用九鼎,这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中国古代宗法制长期存在,A 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中国古代等级制度长期存在,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

    8、D 。(2017上海等级)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答案】 C【考点】中国古代朝代分期、古代考古遗址。【解析】夏朝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公元约前16世纪;姜寨遗址时间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A错误;崧泽遗址距今约4900-5800年,B错误;二里头遗址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故C正确;殷墟遗址是商朝的,D错误。(2017上海等级)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答案】

    9、 C【考点】公元纪年法、世纪、年代【解析】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公元1年以后是公元后,公元1年以前是公元前;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同理,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一世纪,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前200年是公元前二世纪初,公元前101年为公元前二世纪末;所以,C项正确。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7全国卷I)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

    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试题分析:A项的分析: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是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激化的“高潮”,它们的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其实,到题干“表”中“汉景帝中元六年”也不会“渐趋激化”,因为七国之乱发生在此前的在公元前154)。故A不正确。B项的分析:题干“表”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不正确。C项的分析:汉景帝

    11、时平定七国之乱,灭掉了六国,收回支郡,收回官吏任免权,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表”中已经直接管辖了68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那么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少,越来越小,D不正确。 (2017全国卷I)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

    12、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A项的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A不正确。B项的分析: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是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静只是将领,B不正确。C项的分析: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C正确。D项的分析:“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

    13、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不正确。(2017全国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 【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

    14、性,排除B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017全国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方法【解析】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除了历史叙述外,还有历史图像、考古材料、历史考证等,可见历史事实不一定是通过历史叙述来呈

    15、现的,故A不正确。对同一历史事实,记载者由于主观方面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会有不同历史记载,这在历史上还比较常见,本题就是典型的案例,故B正确。C说得太绝对,有些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有些是能够的,故C不正确。D说得太绝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是有可能确认历史事实,真实的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毁灭,或者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者不为研究者所见,故D不正确。(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试题分析:题目的关键信息

    16、是“北宋.枢密副使.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2017浙江选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17、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秦汉制度的传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丞相制度,封国制度和刺史制度是秦朝所没有的,故A项符合题意。(2017江苏卷)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

    18、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考点】三省六部制度【解析】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故A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

    19、并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故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书、门下省,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提到决策权扩大,故D错误。(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儒家思想的演变【解析】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20、,故A 项错误。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是科举制,故C 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错误。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主要是地主阶级,在东汉后期形成门阀世族,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 项正确。(2017天津卷)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

    21、;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

    22、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2分);失礼仪,乱制度(2分)。(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2分);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4分)。(3)儒学成为正统(2分);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2分);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2分)。【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政治【解析】本题考

    23、查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正统;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可以从完善史料,补充史料等来谈;对于第三小问中的评价问题,考生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名师点睛】本题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传统文化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考点题目设置比

    24、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2017海南卷)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

    25、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答案要点:(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7全国卷)27.明

    26、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度的形成【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

    27、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2017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

    28、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及批判性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作者很明显是强调后半部分,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作者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村子有其复制性,即“事实上,

    29、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2017上海等级)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答案】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明太祖实录:“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30、,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是指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D正确。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017全国卷)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项不正确。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是官员。所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C项不全面,不准确。(2017全国卷)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


    注意事项

    本文(各地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