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docx

    • 资源ID:4743477       资源大小:83.7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docx

    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2011承德期末】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1.【答案】C2.【2011巢湖一检】 1851年和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革命的力量 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D

    2、革命的手段2.【答案】 D3.【2011南京一模】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3.【答案】 c 4.【2011温州八校联考】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抗日歌曲,词曲作者麦新最初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歌词第二句“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以下事件与二十九军有

    3、关的是A 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B安德馨血战山海关C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D蔡廷锴坚守上海4.【答案】.A5.【2011西城期末】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 (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5.【答案】 B 课标文综17.C12011北京卷 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

    4、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课标文综17.C12011北京卷 B【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难度较大。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A项排除;因为义和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故C项排除;D项虽然正确,但与B项相比,B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课标文综18.C12011福建卷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

    5、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课标文综18.C12011福建卷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文言文材料。“(白银)果皆散在内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白银流散在中国内地,不用顾忌对朝廷不利、对百姓有利,但是白银外流,增加了外国的实力,这是非常急迫的事。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D项。A、B两项都涉及军队问题,属于同一问题,故都可排除。课标文综31.C12011课标全国卷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

    6、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课标文综31.C12011课标全国卷 B【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而地方势力也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课标文综17.C12011重庆卷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

    7、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 B1895年C1898年 D1906年课标文综17.C12011重庆卷 C【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材料中的“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即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此事件发生于1897年,故起义应发生于1898年,选择C项。课标文综39.C1、I1、G32011重庆卷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

    8、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材料二1905 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材料三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

    9、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摘编自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课标文综39.C1、I1、G32011重庆卷 【答案】 (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

    10、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地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的扩展。(2)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在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解析】 本题从近代以来东北亚的国际纷争与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来突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本题材料只提供了情景,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前两个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11、,第三小问要注意从两场战争所涉及的各方(中国、日本、朝鲜和中国、俄国、日本、朝鲜)来全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回忆所学就能准确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朝鲜半岛和整个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加以评价。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

    12、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图(a)、(b)、(c)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材料四(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

    13、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

    14、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课标文综38.O2,I2,C2,F12011福建卷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

    15、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文言文材料,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材料一的关键句是“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二的关键句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可从三幅漫画进行概括。“中国佬”带有轻视侮辱之意;“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中国就要崩溃了”,反映了他们认为

    16、中国软弱可欺。回答成因时要结合图片出现的时间,并从中外两个方面回答。1900年,“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反映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第(3)问,材料四主要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原来满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借款等承认都继续有效,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帝方面的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从其阶级本身的特点来考虑。第(4)问,关键是理解“一边倒”的内涵。“一边倒”倒向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答出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史实即可。国内外环境和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课标文综16.C2、L12011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17、(),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课标文综16.C2、L12011广东卷 A【解析】 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

    18、,故选择A项。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然排斥,可排除B、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C项。课标文综6.C22011江苏卷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课标文综6.C22011江苏卷 A【解析】 本题以

    19、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美国对中国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B、C两项;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D项。课标文综29.C22011课标全国卷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

    20、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课标文综29.C22011课标全国卷 A【解析】 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及时代背景,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课标文综18.C32011北京卷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

    21、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课标文综18.C32011北京卷 C【解析】 本题考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应紧紧抓住“1923年”这个关键点。此时国共尚未合作,故A项错误;赞成社会主义的占多数,故B项错误;此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故D项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课标文综17.C32011广东卷 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省份农会会员数时间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直隶河南1926年6月64776681443815041201153284

    22、13422700001927年6月700000814445171402502600382617284360245500A. 南昌起义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 北伐战争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课标文综17.C32011广东卷 C【解析】 本题利用表格材料考查北伐战争的影响。研读表格,注意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初步确定大革命这一时间范畴,可排除A、B两项。然后注意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三地的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正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结果,且湖南、湖北、江西还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故选择C项,同时排除D项。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

    23、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

    24、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

    25、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解析】 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第(1

    26、)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

    27、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课标文综30.C32011课标全国卷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课标

    28、文综30.C32011课标全国卷 A【解析】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对比。“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课标文综12.C3、R22011山东卷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

    29、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课标文综12.C3、R22011山东卷 B【解析】 研读题干信息,本题考查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由否定到肯定转变的原因。要抓住两个时间:1918年、1924年,联系对应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1918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干将、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自然会给“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扣上“野蛮、保守、排外、迷信”的帽子。1924年处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已经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党的最低纲领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作为最重要任务之一,此时反帝运动再次高涨,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极力抬高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无畏革

    30、命斗争精神,正是正在进行的国民大革命所急需的。故选择B项。课标文综19.C32011重庆卷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下图中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课标文综19.C32011重庆卷 D【解析】 本题是对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情况的考查。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故选择D项。A项是贺龙等建立的湘鄂边根据地;B项是毛泽东、朱德建立的闽西根据地;C项是方志敏建立的闽浙赣根据地。课标文综16.C42011安徽卷 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课标文综16.C42011安徽卷 B【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