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课总复习.docx

    • 资源ID:4881145       资源大小:412.73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课总复习.docx

    1、城市设计概念课总复习一、基本概念21城市22乡村23.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34.城市设计35.开敞空间(Open space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46.城市化.47.半城市化68.城市空间结构69.城市景观系统610.场所精神(P108)711.城市文脉(P109)712.可识别性(legibility)813.可意象性(imaginable)814.棕地开发815.领域性916.城市特色917.巴洛克918.洛可可10二、人物、著作、理论、作品101.霍华德(p80)102. P 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苏格兰)(p113)

    2、113. 刘易斯 芒福德124. 勒柯布西埃(p87)135.伊利尔 沙里宁(p114)136.凯文 林奇(p111)157.克利斯朵夫 亚历山大158.J 雅各布(p109)169.J 巴奈特(P205)1710.I 麦克哈格(看本)1811.伯恩海姆(P99)1912.J 西蒙兹(看本)19三、简述题191. 试述两种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及其特点192.试述现代建筑学的三种视角(传统建筑学视角/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视角/现代城市规划管理视角);203. 试述城市设计的客体构成要素类型与层次(层次?20总体分区地段专项)204.现代城市设计的客体构成要素215.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思想(可自由发挥)

    3、226.古希腊城市文明与城市设计的主要成就及特点237.试述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成就与特点249.试述唐代里坊制与宋代街市制城市设计的特点以及转型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2510.欧洲中世纪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宗教对城市设计的影响(P29)2511.试述文艺复兴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艺术原则2612试述山水文化对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的影响(P43)2613. 试述巴洛克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其城市空间体系的组织方式2714试述奥斯曼巴黎城市改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城市设计的影响(P68)2815.试述城市美化运动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及对后世城市设计的影响P99-1012916. 华盛顿、堪培拉规划城市设计的主要特点3

    4、0四、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311.试述场所文脉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与内容312.城市认知意象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内容 P111-113333.试述新城市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践特点344.精明增长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和实践37五、请结合你正在做的鄂州总规,谈谈你对鄂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的初步构想39一、基本概念1城市从字面上理解,“城”和“市”集合在一起就是城市。城市=城+市 城:城墙(统治堡垒、居住中心) 市:市场市井:在井边形成农业交易场所,于是叫市井城市是一个让人类生活更好的地方: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特征:人口、资本、建筑物、基

    5、础设施、经济活动、精神文化高度聚集,集约发展 异质性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综合的复杂巨系统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公共设施。相对于乡村,城市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2乡村乡村(Rural,有时又称Country),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乡村以人

    6、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纽带,与城市的“业缘”关系较为亲密、私人相对应。乡村,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定居点较为呈散落。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中国,乡村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因长期来乡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流动人口较少,经济不发达。但也因此得到了一定好处,如:乡村的环境遭到的破坏程度远比城市的环境

    7、破坏程度低很多。它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其他行业或部门都直接间接地为农业服务或与农业生产有关,故认为乡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把乡村经济和农业相等。3.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planning):policy making /decision making以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核心是:土地利

    8、用、空间组合、交通、政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一种公共管制手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4.城市设计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

    9、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2)城市设计的各种定义: A.大英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指为达到人类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目标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 B.老师定义:以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为手段,建立和完善人类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活动 C.培根: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D.巴奈特: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作为公共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 E.科林斯:城市设计应是一种解决经济、政治和物质形式的手段 F.城市设计

    10、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的形式,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过程5.开敞空间(Open space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一般而言,开放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中性、功能性四方面的特征。开放空间体系包括单一功能体系、多功能体系。开放空间具有以下结构性要素:边缘、连续、绿楔、焦点、连续性。6.城市化.城市化 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城市化(urban action):人口由农村向城市

    11、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2.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3.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4.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

    12、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1、“人口城市化”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埃尔德里奇( H Eldrid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克拉克( C G Cla rk )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空间城市化”观点。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

    13、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把城市化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基本包括了上述观点的各方面内容。我国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和学者较多认同这一观点。3、“乡村城市化”观点。持这种观点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即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沃思( L Wi rth)认为: “城市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该观点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综合说”。上述三种观点各自抓住了城市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或现象,是基于不

    14、同学科的代表性观点,但它们都只是对城市化内容的描述,或是对城市化过程一些特征的概括, 而未能完成对“城市化”概念由现象到本质的揭示把握城市化本质含义的意义从文明的角度把握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有助于纠正对城市化本质理解的偏差,正确地认识以下问题:1. 城乡关系问题。通过城市化的本质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理清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 其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以工业革命作为城市化在时间上的起点,表明城乡关系以工业革命为界发生变化,工业革命以前是“城市乡村化”时期,除了城市在功能(如政治功能)和表现形态(如集聚化)上区别于乡村之外,城乡之间并无本质差异,城市反倒依赖于乡村的支持而存在。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

    15、飞速发展,使分别作为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的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急剧拉大,城市社会独立于乡村社会并成为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 ,城市化被提上日程,相当长的时期可称为“乡村城市化”时期。其二,城市化本质含义强调城乡的区别而非差别或差距,表明现代条件下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只有形态之别,而无优劣之分(“逆城市化”就是一个例证) ,不能片面地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更不能简单地以“现代”、“进步”定位城市,而以“传统”、“落后”定位乡村。2. 城市化分类问题。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扫除了以往关于城市化类型划分的混乱,为城市化分类提供了实质性依据,具体有以下的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是按城市化主体的不同来划分,城市

    16、化主体(即“一定地域” )可分为农村(以第一产业为支柱)、郊区(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和非人文地域(未经人类开发) ,因此城市化的类型相应地有农村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非人文地域城市化三种。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非人文地域的城市化,它是指本来未经人类开发的地域通过行政或其他手段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被改造为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征的地域的过程。第二种划分方法是按城市化主体的自觉性来分类,可分为积极的城市化和消极的城市化。积极的城市化是指城市化主体遵循城市化的规律,以形成城市文明为目标,有意识有计划的进行主观努力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渐进式的城市化。消极的城市化又可分为自然自发的城市化和完全被动的城市化,

    17、前者指城市化主体在发展方向上指向城市形态,但其主观上是放任的,不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是最为缓慢的一种城市化; 后者则是指城市化的动和控制力完全来自于城市化主体的外部,通常表现为激进式的城市化过程,前述的非人文地域城市化就属于此种类型。3. “逆城市化”问题。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病”的日益严重,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大量从市区迁往郊区或乡村居住、生活的现象,有人称之为“逆城市化” ( Counter-urbani zatio n)。“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城市与乡村相比并非具有全面的优越性,但对于“逆城市化”是否是城市化的一种类型则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从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来看,“逆城市化

    18、”尽管可能构成一定地域城市化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外迁人口本已具备“城市人”的特征) ,但远不是该地域向城市形态变迁的系统过程,也根本不可能触及该地域形成城市文明的实质性过程,因此它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扩大和功能重组一样,不是城市化的一种类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逆城市化”反映了现代城市过度的技术化与组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病,减弱了城市对部分城市人的吸引力,这种现象可视为城市文明向乡村文明的一种复归。4. 人口流动问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应表现为非城市地域的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在生活方式上向城市生活方式变迁。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间流动(如我国的“民工潮” )实际上则并非这种意

    19、义上的人口城市化,这部分人口即使实现了自身的“城市化” ,充其量也只是增大了其流入城市的规模,而无助于其流出地域(城市化主体)城市文明的形成。此外,所谓的“过度城市化” ( Ov er-urbaniza tion) (即由于人口向城市的过量迁移而引起人口过度集中分布的过程) ,实际上也并非城市化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城市病”。城市人口由于在数量上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往往被作为衡量城市化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也并不科学) ,而如果把人口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化,或者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视为城市化的内容,则是根本错误的。我国城市化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较低,

    20、理应在基本问题上做深入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借用国外的观点。正确地认识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是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城市化问题的基础。本文基于对城市的本质性理解而对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并非为了含义本身而解释含义,其重意义在于更为清楚合理地解释现实中城市化的有关问题,为城市化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7.半城市化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化的完整的含

    21、义应该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以让进城就业的农民在城市定居,并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不应该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职业上属于工人,也不应该是地域上属于城镇、职业上还是农民,更不应该是大规模、长期化、一代接一代地流动就业。8.城市空间结构(一)基本概念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在城市中,不同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构成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二)特征及其评价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

    22、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的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性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9.城市景观系统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范围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人文景观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环境设施等,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系、绿化植被等。城市景观系统则指城市地域范围内由人文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处于一定城市环境中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重要特性整体性、等级性、动态性。也有人认为,影响城市景观演变的因素我们可以称为城市景观因素。这些因素以某种形式相互作用而结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个系统我们称它为城市景观系统

    23、。城市景观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它的变化是由结构中诸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当某( 些、个) 因素变化时, 它就会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规律对结构中其它因素产生影响。10.场所精神(P108)“场所精神”(Genius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古罗马人确信,任何一个独立的实在都有守护神,守护神赋予它以生命,对于人和场所也是如此。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他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两个方面,与人在世间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

    24、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建筑现象学的构造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结构和意义的考察中,舒尔茨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的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通过建立人与世界的联系,场所帮助人们获得了存在于世的根基。舒尔茨以空间和特征这两个概念为线索,展开了对场所结构的描述与讨论。场所精神与场所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作为一种总体氛围,场所精神比空间和特征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提

    25、示人与环境的总体关系,场所体现出人们居住于世界的存在尺度和意义。诺伯格舒尔茨提出:“我们呼唤场所精神。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如此之强,它往往决定了居于其中的人们对环境的意象的基本性质,并让他们觉得归属于这场所。”他的“场所精神”包含了下面的陈述:“场所是有着明确特征的空间。自古以来,thegeniusloci,或spiritofplace,就已被当作真实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面对和妥协事件。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建筑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

    26、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11.城市文脉(P109)对于城市设计领域来说,城市文脉就是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的整体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注重在城市范围内,环境整体与环境要素保持连续整体性,即和谐关系。在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上,提倡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平衡。在人类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力求通过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扬弃,不断的推陈出新,促进城市文脉的发展。对城市文脉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促进城市设计的明晰性,发展与传播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本身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背景。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设计才有设计的源泉。12.可识别性(legibi

    27、lity)可识别性是指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具有与其他物质环境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这种特征能够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感知和接受,产生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印象。即容易认知城市各个部分并形成国内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城市的可识别性依托城市自然山水与特有人文背景,在城市建设时,有意标示出对市民具有关键作用的意象符号,并以城市为依托系统规划、强调,可以提高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强化城市形象,突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可识别性的创造设计主要要求设计师对该地区的主题、功能、地形以及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做全面的分析。13.可意象性(imaginable)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

    28、意象的特性。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可识别性是可意象性的保证。通过研究,林奇概括出今天大家已经熟识的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点要素:节点、标志线要素:路径、边界面要素:区域14.棕地开发棕地,是指由工业经济活动后留下的土地。在2O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及产业重心的郊区化,在城市中心遗留的大量早期工厂厂址,而这些土地有许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棕地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用语中,用来指那些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已经废弃或因污染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美

    29、国国家环保局(EPA)对棕地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棕地是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意想中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按照法律规定,这类土地的开发受环保部门的制约,开发活动必须按照程序得到环境保护部门的许可才能进行,包括对污染进行必要的冶理和达到规定的标准。从土地利用现状上,棕地既可以是废弃闲置的,也可以是仍在利用之中的,如仍在惨淡经营中的老工业区;从用地功能上,它以前既可以是工业用地,也可以是其他用地,但属于工业用地的居多;从空间分布上,它既可以是城市土地,也可以是非城市土地,但往往以城市土地为主

    30、;从用地规模上,它既可以是大片土地,也可以是小片用地;从污染的程度上,有些棕地明显存在定一程度的污染,有些只是令人担心存在污染,程度可轻可重。15.领域性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性也是城市空间的设计中的空间边界问题,包括“公”与“私”的边界同时涉及所有权、交往活动等各种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空间的领域性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保卫领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侵入者宣告具有领主的领

    31、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逐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ur)。16.城市特色所谓城市特色,很自然是说城市的整体特色,而不能只看到城市的物象特征。它是城市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并对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人们凭借对这种感性特征的认识,可以作出对城市审美性的评价,并且在这种审美性的评价中包含了对城市功利性的评价。因此,从本质上说,城市特色是城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对于“不同时代的城市特色总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利益与文化的具体表现,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应该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器,作为统治阶级利益与文化的具体表现应是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城市的特色虽然要受到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强烈地反映出来,特别是政治、哲学、艺术、宗教和审美观对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特色本身并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7.巴洛克基本特征:“城市戏剧化”。建筑: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效果追求虚幻、动感、戏剧


    注意事项

    本文(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老师城市设计概论课总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