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7.docx

    • 资源ID:4940208       资源大小:53.6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7.docx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7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专题一知识归纳新课标版1中国古代史:(1)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

    2、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

    3、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与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

    4、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5、。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

    6、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后人因而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3)中国古代重要改革与文化教育商鞅变法时的文化专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王安石变法时的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

    7、才用人。(4)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与文化教育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唐太宗: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康熙帝:大兴文字狱。2中国近现代史:(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

    8、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

    9、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

    10、和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2)中国近代重要改革与教育洋务运动: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戊戌变法法令中的文化教育措施:一方面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另一方面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

    11、股。3世界历史(1)世界历史上重要改革与文化教育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文教方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化教育措施: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2)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文化教育柏拉图: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教

    12、学方法别具一格。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凯末尔: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男女同校,提高妇女地位。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2应该用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如辩证看待从秦国到秦朝的重法教育;又如发展地看待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3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本质上是教育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产物。这些制度的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很强。4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

    13、”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5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文化教育制度,曾经有为侵略扩张服务的不光彩一面;但二战后,重视科技和教育,这是人们共同认识到的强国必由之路。 三热点冷点1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具体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和具体的政治形势、国际环境的联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3在准确识记相关教育制度与思想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注意采用适当的哲学方法分析重大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4在加强文化教育制度与思想的专题归纳的同时,也应重视训练学生形成在新材料、新情境下运用课本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高考题例01(2005江苏历史9)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 A鸦片战争时期

    14、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02(2005全国文综三卷17)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选送留学生出国学习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中日战争以后03(2005全国文综三卷18)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04(2005全国文综三卷19)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 A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鼓励阅读儒家经典C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D允许继续使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05(2005全国文综三卷20)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

    15、其主要内容包括 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A B C D06(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07(2007全国二卷文综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08(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

    16、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09(2008海南历史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10(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

    17、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11(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2(2009广东文科基础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8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13(2007重庆文综3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18、,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

    19、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14(2008天津文综37)(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语 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 劝学诗 中说:“男儿欲

    20、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据明史 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 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 分)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侧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 2 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 分)材料三 1904 年清政府学部颁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

    21、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4分)你怎样评价?( 2 分)材料四 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 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 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 世纪末的奇迹。(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 世纪德国人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 分)结合材料和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 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 分

    22、)(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 分)15(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

    23、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01B 识记洋务运动的四个“近代化”开端。02C 理由同01题。03D D项应为1905年清政府的政策,它不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04C 识记临时政策的对内措施,也可从临时政策的性质推导。05A 项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内容。06B 准确识记科举制相关演变内容。07C 从高考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特征可作出判断,其余三项表述不适合题干。08D 从题中材料强调长幼秩序可得出结论。09D 从阶级属性或思想主张看李鸿章与康有为“体”“用”主张的不同。1

    24、0C A开始于明清时期;B是指戊戌变法;D是新文化运动。11A 注意1977年底恢复高考时,其余三项相关历史事件都未发生。12B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时间。13答案要点:(1)(归纳孔子的教育主张,对比其前后变化)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变化: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2)(从变法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结合课本与材料归纳特征)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选官途径。(3)(结合洋务运动的大环境分析背景,采用辩证方法评价)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5、;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评价: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4)(从教育政策看特点,从阶级性看目的)特点: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目的: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5)(言之成理可给分)略。14答案要点:(1)(从备考看内容,从考试作用看特点)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归纳明清八股取士的形式及消极影响)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3)(归纳

    26、洋务运动中教育措施的作用)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4)(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看待清末学制)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5)(从课程设置看趋势,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看影响)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 影响: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6)(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认识:要加强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15答案要点:(

    27、1)(从孔子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角度回答)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2)(点明阶级属性,一分为二看待)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3)(言之成理即给分)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五新题预测01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依据是 A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强调“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A B C D02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

    28、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这里赞赏的是 DA秦朝军功授爵制 B汉代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D隋唐科举制03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 C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0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DA对科举制的评价完全正确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05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

    29、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幼童留学生每3个月要学习华文14天,内容为孝经和圣谕。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的主要目的是 AA培养强国人才 B扩大中国影响 C弘扬传统文化 D废除科举制度06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7“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创作予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国歌马赛曲的

    30、共同之处是 A都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创作的 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都鲜明地体现了革命年代的时代精神 都是电影的主题曲A B C D08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右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D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09下列哪个选项较适合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共同点 C为改革造舆论并培养人才 着眼点在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改革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 特别注意培养精通实务的人才A B C D10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D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1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7.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