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docx

    • 资源ID:4960153       资源大小:39.6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docx

    1、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1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1.1 基本情况我国20世纪9

    2、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02年增长466万人见表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表1:2002年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同期新增

    3、就业岗位需求对比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1452122803384154955596111.1.1 就业流向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分析,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82%,就业率约为86%,流向主要包括工作、自主创业、升学进修、出国深造等见图1)。图1: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分布因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心理,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表现出以下三点共性,一是高校毕业生主要选择大城市、

    4、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制度预设等加剧了就业流向的不均衡,导致高校毕业生中希望到城市就业的远远大于到县乡就业的,更不用说到农村就业了;三是现有制度与文化因素是毕业生流向不均衡的主要障碍,希望到党政机关、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与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远远多于希望到中小型企业的,但实际却往往事与愿违。1.1.2 就业收入对于有工作经历的人而言,在企业中所任职位的重要程度、对贡献度及工作强度等常常是企业确定职位薪酬的关键衡量指标,而对于新毕业学生的薪酬标准,企业则不能依据上述指标做出准确界定,因此,人才供需状况、学历、性别以及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性质乃至所在城市等等,就

    5、成为用人单位定薪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更对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1.毕业生对薪酬的心理预期普遍下降。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尤其对薪酬标准的期望值明显降低。2.影响毕业生实际薪酬的几个因素。学历是影响薪酬的主要因素。除学历因素外,专业、行业、就业地区、雇主收入等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实际薪酬的因素。3.毕业生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对于流向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就业竞争愈演愈烈,薪酬回报降幅明显,但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一线城市的地方财力和承受程度有限,城市容载量趋于饱和,导致房地产价格逐年攀高,使得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可以说,

    6、生活压力越来越重。1.1.3 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从理论层面,大学生就业力主要是指以下几种能力:1.工作能力。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所学专业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还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2.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站稳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3.求职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是个人竞争能力在求职就业中的体现。它包括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能力、对求职信息的获取能力、与招聘者的沟通能力、

    7、展现自我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等。4.发展能力。这是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谋求事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包括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从用人方的角度看,用人方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力,重点看重有品德素养、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开拓创新能力、社会资本、各类证书等等。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一支学生团队,自2008年11月起至2009年1月,通过近4000份问卷调查及对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管理层进行深入访谈,形成了一份颇具说明力的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与单位的期望在六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1.品德素养。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首先看的是人品,比例高达70.09%

    8、,其中,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比例达到了50%,对于吃苦耐劳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比重占到了45.65%,对于敬业奉献品质的要求并不高,占到了32.6%;而毕业生对品德素养的认识度为42.86%,在校学生认同的仅占34.78%,与用人单位的标准相去甚远,但学生对敬业奉献品质的认同度与用人单位高度吻合。2.社会关系。用人单位在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社会关系仅是一个次要因素,学校和大学生在评价自身就业能力时,却把社会关系这一因素看得很重,对于就业能力本身之外的父母的社会关系、家庭居住地等因素的关注程度明显偏高。调查中,在校大学生七成表示赞成“社会关系对自身就业能力很重要”这一说法,相反,用人

    9、单位中却有七成不赞同这一说法。3.综合素质。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程度比专业型人才整整高了30多个百分点,分别是48.57%和14.29%,所以许多情况下用人单位所录用的甚至是专业不对口的人才。最值得关注的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特长,也就是大学生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如写作、演讲、摄影、交际等等。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好专业知识外,还有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才是就业成功的关键。4.社会经验。社会经验的多少大部分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上,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最看重社会经验占到50%,认为最需要的社会经验是专业实践,比例高到71.74%,有45.13%的比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

    10、社会经验最重要的体现。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性格开朗、善于交流、有一个好人缘的员工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5.实用技能。用人单位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高达63.04%,有41.30%的用人单位认为英语等级证书是重要的。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资格的理解却有所偏差,调查发现,浙江理工大学2009届毕业生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得证率为93.22%,而用人单位基本上不看重计算机等级,认同度仅4.35%,比驾照的20.36%要低得多。 6.实践经历。主要是学生在学校的活动经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认为有学生干部经历就是就业优势的只占4.35%,但对创新能力十分看重。1.2

    11、就业环境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就业环境是一种社会存在。毕业生在择业前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根据就业环境和自身条件,权衡利弊,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确保达到预期的就业目标,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1.2.1 政策环境具体来说,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有所区别的:1.定向生的就业政策。定向生原则上按入学时合同就业。如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定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须

    12、征得原单位的同意,报就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交纳相应的违约金和培养费后,可调整就业单位。2.优秀生的就业政策。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航海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原则上按国家计划就业,对不服从就业计划自谋职业的,需补缴在校学习期间普通专业的学费并返还定向奖学金、专业奖学金。3.结业生的就业政策。结业生就业必须在就业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未联系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籍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籍),自谋职业。4.患病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学校应在毕业生毕业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

    13、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以后仍未痊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籍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由其自谋职业。5.边远省区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来自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应回来源省区就业。边远省区特指以下10个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毕业生可以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不参加就业,凭国境)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学校教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

    14、部门审核同意后,不列入就业计划。毕业生集中离校时未办妥手续的,原则上将其户口转至家庭所在地,继续办理出国手续。7、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原则上与其他专科毕业生就业政策相同,但必须在就业报到证上注明“高职”字样。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流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1.2.2 经济环境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行业及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1.在职业的经

    15、济地位和行业的经济状况上。近几年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需求数量大幅上升,质量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专业与需求,层次与需求的失衡现象。2.在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近几年大多数毕业生都愿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找个待遇高、工作舒适的好单位,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高,但因此也拉大了地区间的差异,导致热点地区、热点单位人才过剩,学生想去去不了;部分落后地区人才匮乏,单位要人要不到。1.2.3 个体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成长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特别是高等教育。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

    16、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案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此外,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

    17、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认识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提高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然而,在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不能清楚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好高骛远,一味的追求高收入。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就业单位,盲目从众。总之,目前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1.2.4 社会心理环境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

    18、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社会舆论、家长意见、老师引导等,会从不同层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环境。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社会舆论,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使大学生就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等心理倾向和盲动行为,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大城市热、外企热、“孔雀东南飞”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家长意见。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

    19、,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去向。3.老师的引导作用。不同时期,教师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也直接或问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不同老师的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4.性别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合理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

    20、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1.3 就业制度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毕业生就业政策也逐步转变为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政府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多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多个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放针,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体制初步形成。200

    21、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对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户籍管理、工资定级、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规定。2002年,国办发(2002第19号文件规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

    22、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至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2006年开始连续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八部委联合发起“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选拔2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2至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四个部委发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要求做好就业网络联盟组建、就业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等工作。2

    23、007年,全国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2009年,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1月19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工程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2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

    24、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明确指出,到城乡基层就业是大方向,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工程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系列就业制度充分体现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促进就业的职能,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得到了极大发挥,很多大学生能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主创业,而由创业产生了多元化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钟点工、弹性工作制等,并且个体、私营企业的创办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由于大学生创业的普遍能力欠缺与经验不足,难免还会形成一些新问题,有待于我们的中央政府进一步完善与之相

    25、关的制度和体系,尤其是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业平台。2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综上所述,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激增,但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数量没有明显增长。2、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等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出现不均衡状况,同时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3、毕业生薪酬期望下降,但毕业生薪酬受行业、地区及用人单位收入影响差异较大,大城市毕业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4、毕业生对就业能力认同度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还存在差距。5、毕业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就业市场,心理素质和专业能

    26、力仍需进一步加强等。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2.1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1.在数量上。是指扩招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短期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的影响在这几年依然存在,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

    27、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2.在结构上。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

    28、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2.2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

    29、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一方面,大学生自认为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到岗位后实际能力弱。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3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上述提及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学生质量不够硬等问题,可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2.3 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1.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一些学生认为读

    31、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适宜的价值观取向和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此外,大学生在诚信观上的缺失也影响了择业与就业,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

    32、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家长在后面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成功率。2.4 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