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 资源ID:507683       资源大小:90.03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

    1、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2、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时间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

    2、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二、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 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1. 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 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 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 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 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

    3、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 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3、

    4、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9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三、练习巩固四、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板书设计】: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水螅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2、主要特征二、扁形动物1、涡虫身体特征2、寄生华枝睾吸虫 血吸虫3、主要特征【教学反思】: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

    5、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3. 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4.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1.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 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时间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

    6、课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特点师:提出问题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二、探究新知 学习目标一:蛔虫 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雄虫较小,体长15-25cm 雌虫较大体长 15-35cm 身

    7、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我发达的生殖器官生活史: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思考预防的方法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角质层。常见的线形动物钩虫和蛲虫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化

    8、液的侵蚀。(2) 蛔虫的消化系统发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养。(3) 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4)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小结: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业: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5) 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6) 蛔虫的消化系统发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养。(7) 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8)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

    9、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板书设计】:第三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一、蛔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体表有角质层 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生殖器官发达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三、危害四、预防措施五、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六、常见的线形动物【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生:仔细观察录

    10、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 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 观察并说出当地陆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干燥、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充足, 以及环境复杂多变等)。4、

    11、概括出当地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 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 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呢?各小组取一条活的蚯蚓,根据实验提纲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3、对

    12、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练习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色、形,由许多 状的体节组成。有肉质唇的一端为身体端,另一端为端。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节体节。4. 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

    13、,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5. 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师:谁能说一说蚯蚓有哪些特点?生: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生: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支撑的作用,配合肌肉协助运动;生: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师:右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黏液。师:蚯蚓的体表比较湿润对它有什么意义吗?生:讨论思考后回答:可能与蚯蚓的呼

    14、吸有关。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师:对,体壁干燥的蚯蚓会因为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那么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了吧。师: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吗? 生: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师:谁能描述一下蚯蚓的运动情况?生: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师:实验结束后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蚯蚓呢? 生: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湿润的土壤中; 师:除了蚯蚓外,你还知道哪些环

    15、节动物? 生:水中的水蛭、海边泥沙中的沙蚕师:你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师:接下来请我们看一段录像(教师播放蝗虫的录像),请注意观察生活状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板书设计】:第三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蚯蚓【教学反思】: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 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 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

    16、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 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时间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

    17、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 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2) 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3) 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2、其他软体动物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 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 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

    18、靠什么运动?(3) 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食用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饰品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药用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2) 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

    19、15 图 5-16 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1、观察蝗虫的身体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1) 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2) 说出 1 至 9 的名称。(3) 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4) 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3、蝗虫的呼吸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 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20、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1、食用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2、药用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3、仿生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发明都离不开仿生学,而许多利用仿生学的例子中离不开昆虫,例如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4、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例如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课堂小结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

    21、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板书设计】: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1、主要特征(1)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2) 运动器官是足2、与人类的关系 (1) 有益(2) 有害二、节肢动物1、主要特征(1)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2) 足和触角均分节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2)有害【教学反思】:第四节 鱼(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2. 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

    22、与价值观1. 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 通过视频观察鲫鱼,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 教学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1. 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 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3. 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

    23、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二)鱼的形态特征1. 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视频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2. 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3. 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4. 鱼的

    24、体表:学生回忆触摸鱼的体表的感觉,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5. 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6. 鱼的鳃:,对鳃盖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7. 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

    25、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三)鱼的运动观察并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板书设计】1. 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2. 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3. 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鱼的呼吸过程。2. 了解鱼的繁殖。3. 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

    26、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2. 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3.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2.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教学过程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一)鱼的呼吸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演示实验: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

    27、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二)鱼的繁殖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

    28、 一至数年成熟。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 鱼的种类。2. 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3. 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 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5. 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四)小结结合板书小结。【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 二)鱼的繁殖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29、; 产卵多,成活少。(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1. 鱼的种类(2.4 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2. 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教学反思】: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2. 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 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4. 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5. 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

    30、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2.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 2. 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4. 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2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3 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l 两栖动物 【学习任务一】青蛙1、想一想,议一议青蛙和龟既可以 在水中游泳,也可以 在陆地上生活,然而,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观察与思考 (1)观察青蛙成体的 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 为什么?(3)当你手握


    注意事项

    本文(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