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5403676       资源大小:53.7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1、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 逶迤_磅礴_ 云崖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

    2、读者面前。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

    3、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 (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 四个字和“_ ”三个字给出了

    4、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5、”。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

    6、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7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8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_。_,万物生光辉。_,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_?少壮不努力,_!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_9课内阅读。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

    7、走踏清秋。(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0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唐香严闲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

    8、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1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注释】鸡鸣:鸡叫。相唤:互相呼唤。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中庭:庭院中。(1)解释诗题。 (2)选择。 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诗中所写的景象是( )季的。A春 B夏

    9、C秋 D冬(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12课外阅读(一)。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酒家:酒店。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_路上行人欲断魂。_借问酒家何处有。_牧童遥指杏花村。_(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天气是_,作用是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

    10、么?牧童回答了吗? 13课外阅读(二)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 ,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鹊桥仙:词牌名。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忍顾:怎忍回视。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银汉迢迢暗度。(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便胜却、人间无数。(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忍顾鹊桥归路?( )A回头看。

    11、 B照管,注意。 C拜访。两情若是久长时。(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3)这首词借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14阅读练习 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释】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瘦骨:清瘦的骨头。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

    12、汉”中“天马,即铜马。”(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 ) 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的歌词,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1)“我的歌词”,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 (2)诗人为什么

    13、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词人_,号_。 (2)这首词写的是_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之情。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

    14、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你眼中的鲁迅是:_。 18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_,乡音无改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19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愁”指_。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

    15、、_。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再查音节_。 (2)诗歌先以“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攀(五岭) 越_ 渡_ 夺_ 翻_。(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心情。 21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6、。(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_。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 , 带给读者的感受是_。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_、_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_、_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之情。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C.“直上”一词是

    17、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

    18、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23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 茅檐:_无苔:_ 成畦:_排闼:_(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

    19、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日积月累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_,_。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_,_?_,_!(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_ 徒:_(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_ (4)这首诗告诉我们:_ 2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_,_。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2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2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

    21、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逶迤:_磅礴:_云崖: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 2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

    22、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_。_,家祭无忘告乃翁。(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_。_,家祭无忘告乃翁。(2)“元”同“原”,是_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部,诗中“翁”指_。 (3)示儿是南宋诗人_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_。我还知道“_,_”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9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23、红叶黄花。(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题目是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 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

    24、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30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罗怀古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_ 节日习俗:_【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版六年

    25、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 (1)寻常,平常。;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或结合课后注释。(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6、(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D正确 C错误,“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故答案为:(1)1、寻常,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气势雄伟的样子。4、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1、抒情七律 2、近体诗、旧体诗(5) C 【点评】(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2 (1)京城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2)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3)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