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doc

    • 资源ID:5515032       资源大小:5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doc

    1、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 目: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摘要:生态与经济发展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从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增长、贫困与生态环境、人口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应走协调发展的道路。提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两大战略来

    2、实现。关键词:理解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协调1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进行物质生产,以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20 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 GDP提高等意义上,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增长为基本理论的发展模式。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人类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环境的长期掠夺式开发和利用,造成部分自然资源接近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和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自然规律的严厉惩罚。随着高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以“三废”为主的各种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严重破坏,如城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热污染等等,既影响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1。这些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步蔓延,导致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受到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上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

    4、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情况反映出来,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又通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2.1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类

    5、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3。2.2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

    6、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同。当经济发展较低时,发展经济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状态。脱离具体的发展阶段、发展范围,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孤立静

    7、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使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保持一定的数量和结构比例,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3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重要议程和战略。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十年以来全球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

    8、世界造成了 6080 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此前 40 年中损失的总和。目前整个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挑战: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资源丧失,草地资源退化,湿地资源萎缩,淡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加剧,海洋赤潮频次增加,大气环境恶化等。世界人口已达到 60 亿人,随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为满足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废物也不断增加,人类在未来所面临的压力将不断增加。因此,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人类来说,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森林、 充足

    9、的植被这些自然环境与其它消费品一样重要。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使环境资源遭到破坏, 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时期是生态经济基本矛盾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然而伴随而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 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现在,没有谁还会认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联系愈发愈紧密,正所谓是唇齿相依,唇

    10、亡齿寒。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基础。 正如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是从森林 、土壤 、海洋和河流汲取原料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既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宿命。当经济学家们花很多的时

    11、间在为经济赤字苦恼的时候, 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真正的威胁是生态赤字。 莱斯特布朗就曾一针见血指出:“经济赤字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借贷, 生态赤字却是我们取自于子孙后代。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举世瞩目”的是, 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发展”列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4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原因4.1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过去,GDP 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是一国(

    12、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但 GDP 并不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它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以来,传统的 GDP 核算方式助长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生态成本的行为,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根据牛文元的统计,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 GDP只剩下 78%”。当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应该弥补上述缺陷,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计入 GDP 中。4.2经济增长、贫困与生态环境生态环

    13、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贫困问题是制约资源保护和生态改善的重要因素2。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与发展经济、摆脱贫穷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贫困同环境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人口增加使贫困加剧,贫困又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贫困,贫困迫使人们滥用自然资源。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燃料、粮食和住房等燃眉之急,往往任意砍伐森林。森林的毁灭又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进而阻碍了农业发展,加剧了饥饿问题。4.3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不协调的重要原因4。众所

    14、周知,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势必会引起人地关系的失调,导致土地过垦过牧、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5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5.1发展生态经济人们正在认识到, 世界不能长久地沿着现行经济轨道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没有足够的资源。 面对着环境资源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确立生态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本运作进行伦理的约束,使资本对生态自然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尊重生态原理的经济, 一种能够与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15、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提出经济生态学概念。 他认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只有积极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将是一种与地球保持和谐关系的经济,既能满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基本需求,又不至于破坏经济的自然支持系统。第一,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追求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保护。 它是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共同构建出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经济关注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关

    16、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并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与生态利用并重, 强调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在发展中动态平衡。 显而易见,生态经济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实践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二,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它应该包括: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17、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第三, 发展生态经济不仅需要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而且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规律也就是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济发展规律, 只有探索出科学的生态经济规律,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文明形态范畴的问题, 在经济层面得到了细化研究和深入探讨。 这样就在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之间形成了一次互动, 这次互动是人类文明形态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互动,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5.2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18、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

    19、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

    20、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

    21、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

    22、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6总结面向未来,党的的十八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

    23、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众多方面。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确5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运行,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1何蓓蓓,梅艳.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9,(1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3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杨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注意事项

    本文(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