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docx

    • 资源ID:6103801       资源大小:118.28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docx

    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时空坐标单元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

    2、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

    3、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早期儒学的形成人物主张贡献和地位孔子思想上:核心是“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思想上:主张实行“仁政”,

    4、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本善”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思想上: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伦理上: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易误辨析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

    5、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1)代表:墨子。(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轻巧识记“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

    6、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史料二:“百家

    7、争鸣”的辩论内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百家争鸣”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提示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根据史料二,指出“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各学派的治国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最终获得统治者青睐的原因。提示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专制集权;墨家

    8、主张“兼爱”。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3)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提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

    9、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

    10、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核心问题二早期儒学的形成史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篇史料二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

    11、展模式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涉及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提出保民、善待民众,民贵君轻“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提倡仁义,反对过度剥削人民史料二: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加强自我修养“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加强法治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

    12、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是什么?提示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史料二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示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比较项孔子孟子荀子相同点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

    13、君轻君舟民水不同点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海口调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B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求同存异,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例如墨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2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

    14、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D由“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和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3(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

    15、律,和谐处世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二、主张1加强中央集

    16、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三、汉武帝的举措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

    17、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标准。3教育(1)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易误辨析正确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18、,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董仲舒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19、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史料三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思想统一的效果史料二: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君权神授”“观天人相与之际”“天人感应”史料三:董仲舒在君、民关系上的认识“屈民以伸君”君贵民轻学会用史(1)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

    20、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提示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史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

    21、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核心问题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历史影

    22、响史料一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崇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左传

    23、周官尔雅等课程。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料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

    24、教化”新儒学对政治、思想、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提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2)史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提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史论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25、,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遏制

    26、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5资治通鉴记载:“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D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

    27、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D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主题一“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思想主题立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都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

    28、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的治国济世主张,这些主张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知识交汇1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9、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学派(代表)主张代表阶级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处世的态度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仁义”“王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

    30、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主题立意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交汇1“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注意事项

    本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