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册虎门硝烟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 资源ID:6227739       资源大小:29.85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册虎门硝烟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1、第三册虎门硝烟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第三册虎门硝烟_八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能力目标:(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3)通过主要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通过对“垄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要求。(3)让学生

    2、认识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剧。(4)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教学方法(1)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时,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问题。(2)学习垄断组织形成一目时,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3)学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指导学生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历史现象。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征。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

    3、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成就师: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2特点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且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生:(回答并相互补充)师

    4、:(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另外,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5、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新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依靠实践经验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又一个特点。生:(读书)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

    6、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就使得两次工业革命在日本、德国、俄国、美国交叉进行。这样,两次成果都采用,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二、垄断组织的形成1形成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生:(阅读

    7、教材,回答问题)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2影响师:(总结影响)1234下一页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P17)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本课有三个知识点,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实施以及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编者意图:教材的编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包含的知识点为土地改革的背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与土地改革的进行;第二部分

    8、为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知识点为土地改革完成的伟大意义,教材的编写依照课程标准,体现了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为教师达成三维目标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但是我感觉意义给出的太直接,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象征,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重点知识,要求学生达到理解层面。教材处理:我的设计思路是,采用探究的方式,根据所给出的材料展开学习活动,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再给出材料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观察分析图片材料,围绕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展开探究活动,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最后结合材料

    9、和教材从结果和作用两方面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归纳土地改革的经过,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土地改革背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归纳土地改革内容,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表达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阅读理解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围绕土地改革的背景、经过、意义,结合课本知识和预设材料展开探究活动,理解土地改革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情

    10、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感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土地改革的展开和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土地改革的内容,分析并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在处理内容上,采用课内外材料引导,通过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介绍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展开探究,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最后从结果和作用两方面体会土地改革的意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简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可以在课上探究,否则,作为学生课后拓展延伸)五、教学工具: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前不久,两会刚刚闭幕,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关注三农。这张照片反映的是胡锦涛总书记

    11、2010年视察河南农业生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的重视,关注三农就是关注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祖辈是怎样获得土地的呢,今天让我们回到那个改天换地的年代,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探寻祖辈获得土地的历程,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板书课题)2.我们的探究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渴望土地;第二个模块是梦想成真;第三个模块是欢欣鼓舞。(二)课堂互动:模块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活 动设 计 思 路活 动设 计 思 路探究一:渴望土地1.布置第一组自学探究任务。第一组自学时,布置第二组探究任务,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究。2.第一组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总结在社会方面、农民方面、国家政权方面的背景是什么?

    12、3.我们理解了先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我们今天比起他们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点困难,算得了什么。1.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深入认识当时的生产情况,总结背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再认识旧中国农民的贫困,通过与今天生活对比,进行思想教育。1.分组按照学案进行探究活动。2.探究完成后,总结知识,配合教师讲解。3.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背景,体会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并根据图表理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形成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2.形成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情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去争取成功。环节衔接土地改革是必要的,势在必行,党和政府是不会拖延的

    13、,立即着手开展了土地改革,我们接着看第二个小组探寻的成果。探究二:梦想成真1.农民获得土地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决策,第二实施,第三完成。2.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总结。3.认识到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1.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归纳课文得出结论。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图片,总结土地改革的其他内容。3.通过思考题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1.探究完成后,总结知识,配合教师讲解。2.阅读教材13页,概括土地改革的结果。1.阅读教材,并归纳主要内容,形成学生阅读、归纳能力。2.读图概括土地改革主要内容,形成观察分析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衔接土地改革两年基本完成,这么重大的社会

    14、变革,对中国社会究竟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来看继续进行探究。探究三:欢欣鼓舞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1.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按照学案探究。2.分别链接材料2、3、4,体会在农业、政权、发展方面的作用。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展示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整理信息能力与思维。为学生理解掌握土地改革意义做铺垫。1.知道土地改革破旧立新的结果,知道土地改革中土地是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2、3、4,总结土地改革的作用。1.阅读材料,形成阅读,整理,分析等能力。2.训练分析、运用等能力。全课总结打开知识盘点,总结本课知识。得出共

    15、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达成思想教育目标。七、练习设计见学案八、作业:课后自主探究百家争鸣。(如果时间充足,可在课上探究)学完了本课,你针对祖辈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新旧社会农民处境的不同,写一篇探究体会。九、板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二)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

    16、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17、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见伴你学P10 “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三、

    18、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二)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

    19、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课中反思: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

    20、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1.知识整合(板书):(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1950年颁布(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

    21、力。(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练习反馈:见伴你学P11-1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教学目标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

    22、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

    23、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重点分析: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难点分析对清政府“新

    24、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突破方案关于“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建议教师指出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各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起义。此处可引用孙中山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资料进行教学。强调指出起义的影响,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的统治成为民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保路运动则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的大潮中由

    25、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而直接导致的。难点突破方案关于“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前边讲过的背景,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说的话、从载泽等考察宪政归国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讲的、从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及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从1911年清政府责任内阁的设立与组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则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弥”,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所宣称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在

    26、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乙组问答题:“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前边所学的内容。通过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产生背景、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欺骗实质,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历史现象和提示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教学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本节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以此导入新课。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清王朝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推

    27、行”新政”,进行”改革”。(看书: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简表,讨论:各方面内容对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封建制度本身培养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政府统治带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显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统治。清政府接着又演出了一幕”预备立宪”的骗局。2、”预备立宪”的骗局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同时,又宣布”预备立宪”。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载泽等五大臣赴日、欧、美国家考察政治

    28、。这五位大臣回国后,建议实行立宪,并列举了种种好处,什么”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即除内乱)等等。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quot;。这也就是说,”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预备立宪”。问:”预备”是怎么回事?当时五大臣建议实行立宪的时间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实行”立宪”。搞”立宪”又不马上实行,从这儿同学们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立宪”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看课本上的漫画插图)。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画面在上角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

    29、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上包藏专制祸心。由于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实行”宪政”,成立内阁。这个内阁不同于明朝设立的内阁,以前的内阁是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统治的措施,而现在清政府成立的内阁,则是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形成而设立的。这个内阁实际怎样呢?(朗读课文的小字内容)。在这个内阁里,皇族占多数,权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可见,这样的立宪与专制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它也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

    30、境地。面对清政府的骗局,革命者用武装起义作了回答。全国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争。二、各地的武装起义1、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自筹划和指挥了进攻广西的镇南关起义。1907年底,孙中山和黄兴开始了袭取镇南关进攻广西。起义坚持七天七夜,但终因众寡悬殊,弹药缺乏,最后失败。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看书上图片)。在安庆发动起义。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并于当晚被杀害。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她做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讲述此部分时可穿插一些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3、黄花岗起义(1911)孙中山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1911年他同黄兴等人又发动了一次影响较大的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仍然定在广州,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足,这次认真地加强起义的准备工作。首先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经费购买枪械弹药,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做为起义的领导机关,起义计划也有严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册虎门硝烟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