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docx

    • 资源ID:6228725       资源大小:386.11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docx

    1、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1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解析】【分析】【详解】(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唐朝;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

    2、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水稻的秧马;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3)上述工具都是古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其发挥的共同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农业发展等。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注: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

    3、。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以剽悍著称),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

    4、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答案】(1)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

    5、,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可知,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是,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2)根据所学和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可知,改革的背景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

    6、图(如下图)。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请回答:(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_;_;_。(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答案】(1)洛阳。 涿郡。 余杭。(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洛阳;是涿郡;是余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7、(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航海活动时间(年)次数人数(人)船数船只大小郑和下西洋1405-1433727800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41000-1500

    8、17艘旗舰长24.5米,宽6米请回答:(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沿岸和 东海岸。(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答案】(1)红海 非洲(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

    9、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10、(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

    11、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图(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 现在是 ,北端 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

    12、段运河的名称。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

    13、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7航海壮举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

    14、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新加坡)李光耀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15、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解析】【详解】(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16、。(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8材料:“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

    17、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阿拉伯人(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

    18、海上,指的是指南针。(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识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认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9阅读下列材料,回

    19、答问题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答案】(1)寻求佛法;大唐西域记。(2)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

    20、真精神。(3)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文化发达。(4)鉴真。【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

    21、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对外交通文化发达。(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中国通史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

    22、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答案】(1)忽必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127

    23、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依据题干“(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元朝疆域超过了汉唐极盛时期,体现了元朝疆域辽阔;元朝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设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

    24、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1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请思考: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有什么影响?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维护清朝统治(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4)启示:开放使国家繁荣

    25、,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题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

    26、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启示是: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2 材料论述题材料 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满,都不可多见,而此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初的各项制度是分不开的。唐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但他和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

    27、其职权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到他在位时,才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又如他不但本身竭诚纳谏,更把谏官的职权扩大,在他即位之初,即制定中书、门下两省的首长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入阁议事时,也要以谏官自随,遇有缺失,立刻谏正。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是谁?(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2)题目: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

    28、,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可知,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2)据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可以提炼观点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

    29、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点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嘎尔尼访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中国也不让步,双

    30、方僵持不下。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31、”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闭关锁国。(2)参考的论述观点:开放进取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封闭保守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表明观点,能列举史实论证观点且表述完整、准确)【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清朝统治者对于工业革命成果不屑一顾,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这些都体现了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2)根据材料内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后,对于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主动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不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