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docx

    • 资源ID:6327912       资源大小:28.7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docx

    1、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2、。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

    3、,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

    4、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蒙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 庄周试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他也以“道”为宇宙的根本,认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之化,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却又同是气聚所成,同为一体。从此出发,他认为大小、寿夭、

    5、生死、是非等等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万物一体的观点来看,这一切区别都失去了意义。 他的政治思想: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仁义是一种黥刑,是非是一种劓刑。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个睡得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的浑浑噩噩的人。庄子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他的哲学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他的天道

    6、观: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在“道”和“物”的关系上,他具有与老子不同的明显泛神论色彩。他认为形体产生于精神,而个别精神产生于“道”。但他又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即气,道作为世界统一原理,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因此带有泛神论因素。他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认为天道瞬息万变,充满天地。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由此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认为,从道看来,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都是一样的

    7、,没有任何差别,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 他的人道观: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从这种自然原则出发,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为一的“至人”。庄子认为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他的认识论:在“名实”关系方面,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基础。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认识是否正确,是没有确定的客观标准的。庄子认为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8、原因在于是非产生于主观片面性。主观是受自己存在的条件限制的,即所谓“囿于物”。这就叫“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而这种是非争辩,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无法辩明的。他还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观点来看,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样的。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他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生活应当一切纯任自然,这样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在庄子看来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庄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9、庄子关于通过“心斋”、“坐忘”而与“道”合一的理论,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庄子美学思想有着素朴的辩证观念和批判精神。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美与真、善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与丑区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类看来是厌世虚无的说法中,庄子及其后学朦胧地意识到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出现了物统治人的现象。庄子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美学强调美善统一而对美自身的价值和特征认识不足的缺陷,历代对审美与艺术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对儒家思想表现了叛逆倾向的美学家、文学家都曾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历史地位: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融合

    10、儒、道,“祖述老庄”。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庄子注,东晋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学中渗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庄子的思想。宋明理学也以儒为主,融合道、释。这些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王夫之所著庄子通和庄子解,对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评,同时吸取和发挥了庄子相对主义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描述那时的社会“福轻于羽,祸重于地”,“仅免于刑

    11、”。所以他厌恶世俗生活,追求摆脱世俗羁绊的精神自由;他理想中的圣人、真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羁绊,无所依赖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自由发展的境界;对于一班孜孜于世俗名利的人,他讥之为麻雀与蝉,不识鲲鹏的广阔天地和宏大志愿;他把生死看作有如春夏秋冬的转换,纯属自然,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甚至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为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他提出“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对世界认识的一个进步;只

    12、靠辩论,依据主观标准无法判断是非的思想和世界无限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尽知世界的思想,提出了认识领域的两个根本问题。虽然他还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还有片面性,甚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提出的问题却是深刻的。庄子的人生哲学,虽偏于消极,对于人们身处乱世和逆境困境时消解烦恼,求心理平衡,也不失其意义和作用,可以作为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的补充。 庄子 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现存庄子共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书多用寓言来说明哲理,文字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读庄子,初读可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古注本可读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

    13、先谦庄子集解。 可以先读内篇及秋水、至乐、山木、知北游等篇。庄子末篇天下,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形势及各家学说作了评介,是了解、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篇重要思想资料,可特别予以注意。 魏晋玄学 从荒诞空虚的经学无补于治的汉末起,魏晋名士们崇尚老庄,援道入儒,以道释儒,宣扬自然无为。他反应了士族阶层鄙弃虚伪的名教,又离不开名教的矛盾心理。玄学家的人生态度往往比较消极,放任自流,纵欲颓废,空谈玄理。有的大胆主张“不事礼法”。 道教 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

    14、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教理和教义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

    15、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

    16、”,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

    17、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

    18、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

    19、“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

    20、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斋醮科仪 道

    21、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

    22、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

    23、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教派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24、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张道陵 道教创始人,(34156?)。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

    25、(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

    26、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降魔护道天尊。 葛洪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283363)。字雅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的从孙。他性情沉静,喜好长生道术,曾经拜郑隐为师,得受内修炼丹法。咸和(326334年)初年,任官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因

    27、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赐爵关内侯。闻知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于是上书求为句漏(今广西北流县)令。向南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所留,便在罗浮山居住下来,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他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儒术应世为外。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他的著作十余种。 寇谦之 北魏

    28、道士,(365448)。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是东汉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孙。早年倾心慕道,修习张鲁道术,但未成功。后来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载,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决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八年老君的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424428)中,寇谦之亲赴魏平城(今山

    29、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在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太延(435440)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封寇谦之为国师。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学的“五常”观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陆修静 南朝刘宋道士,(406477)。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图谶等也感兴趣。成名后,尤

    30、好清静养生之道术,于是离家到云梦山隐居修道。后来遍游天下名山,寻访仙踪,广搜道书,其足迹曾南至九嶷、罗浮诸山,西至巴蜀的青城、峨嵋诸山。元嘉三十年(453),他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他入宫讲道。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大明五年(461)在庐山东南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应诏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在此期间,他将长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经总目。后来道藏中“三洞”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陆修静主张修道应当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因此他编撰了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使道教仪礼初步统一和完备。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谧为“简寂先生”,他以前在庐山的旧居称为“简寂观”。北宋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4565


    注意事项

    本文(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