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象征邪恶、反动。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四)黄色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 代表权势、威严。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 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 袍,在原始宗教中,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崇拜的图腾。在传说中,这一神灵之物,遍身鳞甲,是金黄色的。基于这个原因“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人们所偏爱的颜色。因此,黄颜色有了神圣与祥和的象征意(安俊丽2002)。西方文化中 的黄 (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Judas)所穿衣服的
2、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 yellow press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五 绿色Green(绿色):除了前面提到的green with envy ,英语中还有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英语直译为redeyed,恰好与英语greeneyed相反。有趣的是,过去汉语有“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或“戴绿头巾”(wear a green head ban)的说法,如说
3、“某人戴了绿帽子”,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英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you 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greenhorn 则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六 蓝色Blue(蓝色):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上述in a blue mood 或having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外,在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
4、e 也表示类似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work.(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该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蓝色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二 .思维方式 在东方人们的思维是抽象的是曲线的,而在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这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明确的反映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5、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
6、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三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
7、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8、。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四 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 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
9、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Self-centre VS Sacrifice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 )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 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 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 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
10、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 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 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 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 张个人利益服从集
11、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五 社会关系的差别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 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 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 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五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 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12、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 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 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 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 年青人的独立能力。六 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
13、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 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 day,isntit?”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
14、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 整天把“thank you ”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 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 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 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 ”“请 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
15、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 ”Goodnight! ” 七、社会习俗的差异 1.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 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 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 含有贬义,如“妖、妓、奸、奴、嫉、妒”等。2.对婚姻
16、的态度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 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 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 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 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八 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17、”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
18、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九 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
19、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十 宗教差异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
20、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俗人救世之责
21、任方面,颇有相近之处,但也稍有差别。所以,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文化之差异。1、中西宗教精神中神人观之比较神与人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且关怀着人类,用自己亲生子的血为人类赎罪,因此人应该服从上帝。在这
22、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中国的神人观摈弃了基督教神人之间的“启示”中介,直接切入天命的内涵,把生养宇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之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人观不强调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来启示自己,而是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彻悟自己是宇宙本源之一部分,强调“生
23、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从天道引悟出人道的价值观,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属感,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2、中西宗教精神中价值观之比较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双方对彼此的文化不了解,可能会导致误解,小的误解使人感到不舒服,而大的误解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引起兵戎相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又与双方的宗教信仰与所处的宗教环境有关。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处于农业宗法社会,以家庭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在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
24、,虽然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诸如儒家的道德价值观、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墨家的兼爱功利主义价值观、法家的权势功利主义价值观等等,但从中国传统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价值观均未超出以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三纲五常”规范体系为核心的封建主义价值观,它们整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神学教义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宗教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区别。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基督教教义的许多具体成分被扬弃之后,其核心价值经过人类理性的整理和发展之后,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即拯救与博爱精神。这样的基督教道德价值
25、核心在文化深层次中维系着西方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加强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共存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提供了道德保障,但是同时也形成个人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中西价值观与宗教观的不同。二、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1、对语言交际模式的影响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宗教文化就会对交际模式产生影响。许多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崇尚自我和自身利益当先等,这些行为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交际模式。而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重视集体主义,讲究仁、义、礼、智,并在交际过程中考虑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老爱幼、朋友彼此忠诚这些基本道
26、德条例。这些法则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语言交际模式,也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用于赞美、感叹、诅咒发誓、表达愿望或形象描绘时,宗教色彩也比较强烈。西方人总是用“God”这个字眼,而中国人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信仰内容。如西方人常说“By God”!(凭上帝发誓!) ,中国人说“老天爷作证! ”;西方人说的“God bless me”(上帝保佑!)相当于我们的“菩萨保佑!我们时常还会看到一些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的词语,如果不了解其相关背景而只按字面理解,就往往会导致交流的障碍。例如“Endof the World”,对中国人来说,看
27、到这个字眼往往会联想到“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世界末日”,但对西方英语世界的人来说,它只是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即将终结,所有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与汉语里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类似含义。宗教文化同样对中西方的词汇、习语等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出自佛教的语言,它们主要来源于佛经的译作,还有一些汉语成语虽不是直接出自佛经但却是受佛教思想或佛教活动的影响之后产生的。如“天花乱坠”。相传佛说法时,天人感动,飘散香花作为供养。又相传梁武帝请云光法师在南京讲经,天花乱坠。今多含贬义,指说话动听,夸张而不符合实际。而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同
28、时,基督教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英美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圣经中的典故、比喻、谚语、俗语等习语却广为世人所接受和使用,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中,文学和宗教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交融和影响。从圣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到托尔斯泰,文学里边都有宗教;从佛教的梵经和变文到基督教的赞美诗和圣剧,宗教里边也有文学。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一些观念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从而使文学因受不同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众所周知,欧美文学来源于两大系统,
29、即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系统和来源于具有唯灵主义内涵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认为,人因生而有原罪,这种导致西方人们对世俗人生永远保持一种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态度,心灵陷入不断的矛盾冲突的动态之中。忏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灵魂、解脱心灵痛苦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西方文学中表现忏悔意识的作品比比皆是,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到莫泊桑的一个儿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都表达了深深的自我忏悔。而西方许多重要文学观念的实质性转折,也都同基督教有关。西方人通过忏悔去呼唤人们追求道德完善,通过心灵冲突的不和谐去呼唤人们追求和谐。而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中国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自孔子开始,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屈原、陆游、陶渊明、曹雪芹等等,一直到现代、当代的许许多多的作家们都是在立言之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