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商务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 知识拓展亚洲主要气候表现和形成原因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6497523       资源大小:24.1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商务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 知识拓展亚洲主要气候表现和形成原因文档格式.docx

    1、(一)季风的形成1海陆热力差异是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冬季,大陆上是高压冷源,海洋上是低压热源,使得气压分布、热量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气压和热量的分布特点是:在北半球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系统或冷暖中心,呈带状分布,且高低气压的分界线大致都是以海岸线为界,而气压中心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影响冷热源的分布。海陆热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海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透射率不同,海陆的热容量不同,传热方式和热量分配方式不同。海陆表面热量状况的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及其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活动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产生和维持了季风现象,加强了大气南北输送;另一方面,说明季风的作用不仅限于低层,而是整个对

    2、流层的大规模现象。2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形成的重要作用。(1)青藏高原的机械作用由于青藏高原面积很大,且海拔高度平均在4000米以上,因此,它对气流的东西移动有加强、抑制、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加强作用由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山都近于南北排列,有利于东部平原上冬、夏季风的南北方向冷暖平流的加强,同时,东亚季风都比同纬度季风强,造成这一地区各气象要素的年较差特别大。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直接侵袭,在印度缅甸一带,即使在隆冬都比其他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的温度较高,气压也相对较低;而在夏季,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很难逾越青藏高原进入西北地区,因而这里气候十分干燥。青藏高原对东亚冬、夏季

    3、风的分支作用夏季当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向北推进时,分为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作气旋型弯曲变为东风,维持印度半岛北部的低压;另一支沿横断山脉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给我国源源不断送来水汽,成为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2)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由于终年太阳辐射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又因为高原陆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比上覆空气强得多,因而高原陆面对其上空大气加热程度也比自由大气大得多,从而使高原主体冬为冷源,夏为热源。冬季时高原上气流的下沉运动,加强了大陆高压的稳定程度;夏季时,高原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很大,使大陆的夏季风在东部平原地区更为活跃。这样,青藏高原不仅加强了冬夏季风的交替,也扩大了夏季

    4、风的活动区域。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如印度季风,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南亚南部的东北风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时,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再加上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成为南亚的夏季风,即西南季风。(二)季风的特征南亚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且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东亚季风主要表现在盛行风向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随着风向的改变也形成不同的天气和气候。冬季亚洲大陆为蒙古西

    5、伯利亚高压所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由于各地所处高压位置的不同,各地冬季风并不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为西北风、北风、东北风。由于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比较强大,由陆向海,气压梯度大,风力强。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东亚的夏季风。(三)季风的活动范围1季风的来源南亚夏季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即热带季风。冬季风是大陆冷高压前缘的东北气流。而东亚的季风主要有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之分。东南季风主要来自北太平洋,西南季风主要来自赤道地区的印度洋上,冬季风则源于西伯利亚的冷高压。2季风的活动过程南亚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季风

    6、(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西南季风。此时,印度半岛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对西南季风有强烈的吸引力,加剧了西南季风的程度。然后自东南向西北部延伸,速度比较快。从5月末到6月初在印度南部开始,到7月中旬影响到印度全境。而东亚的夏季风来临却是渐进的,一般在3月中旬影响我国华南,但一直到7月下旬才到达夏季风的北界,为时约4个月;同时我国夏季风在前进的过程中有两次急进,一次是长江流域梅雨期,一次是华北雨季时。这时华南地区盛行东南季风。随着冬季风的建立,夏季风的撤退较为突然。(四)季风气候的特点南亚的夏季风强于冬季风,风速约大两倍。夏季降水来自两支气流,一支由阿拉伯

    7、海到印度西海岸进入印度,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另一支由孟加拉湾北上到喜马拉雅山后向西北,故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东南亚受西南季风、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温度较高,温度年变化小,但各地降水量的差别大。东亚夏季是雨季,夏季风来源有三支,一支是从非洲东部、南半球高压北侧跨赤道转向的偏西南气流;一支是从澳大利亚北部跨过赤道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气流;还有一支是西太平洋上副高南部的一支,是我国盛行的东南季风。每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期间,雨带在5月从华南北移,6月到日本、华中,7月上旬到达黄淮流域、日本中部,7月中旬到达华北、朝鲜、日本北部,8月、9月初迅速南撤。二、北美和亚欧大陆的气候比较(一)北美大陆气候是亚

    8、欧大陆气候的“缩影”1气候特点(1)大陆性都比较显著,只是北美大陆性弱于亚欧大陆。北美1月份3/4的地区平均气温低于0,七月份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高于20,气温年较差约为50,而亚洲气温年较差达65。(2)气候类型构成都复杂多样“齐全”。(3)气候类型排列在高纬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在中纬处具有东、中、西气候类型对比特色。(4)都具有寒潮、台风(飓风)等灾害性天气。2原因(1)具有相似的纬度位置北美大陆大致在712N7159N之间;亚欧大陆大致在117N7108N之间。两大陆南北延伸都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是决定了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基本因素。(2)雷同的海陆

    9、位置北美大陆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印度洋;北美、亚欧大陆都北靠北冰洋。(3)相仿的洋流配置流经北美大陆东岸的墨西哥湾暖流流到40N附近,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汇合后折而向东,且呈扇形展开,称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大部分通过不列颠群岛与冰岛之间,继续向东北流入挪威甚至北冰洋,小部分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非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流经亚欧大陆东岸发源于白令海区的千岛寒流,受极地东风影响,向西流动至大陆沿岸,沿堪察加半岛南下,寒流至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南来的日本暖流会合,在西风吹送下向东流去,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它的一部分至北美大

    10、陆西岸南下成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回到极地海区。(4)相像的气压场配置北美大陆的气压配置图式与亚欧大陆相似,具有四大活动中心,即两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四大气压活动中心的强度和中心位置因季节而变动。(二)北美和亚欧大陆气候的差异1北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所占面积有限(1)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西部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仅局限于42N58N的西岸,呈南北向狭长条带状。亚欧大陆西岸拥有典型的、分布范围很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它北起斯勘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63N),西起不列颠群岛,向东呈楔形一直

    11、扩展到易北河下游,莱茵河中流和阿尔卑斯山脉西麓,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其他各洲的同类型气候。地中海气候。北美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分布在32N42N之间的沿海狭窄地带,7月份均温1620,属凉夏型;亚欧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主要分布在31N45N的地中海、黑海沿岸,7月份均温2428,最高达40,属炎夏型。两地的降水都属夏干型,但北美大陆更少,仅占全年降水的2%,小于亚欧大陆的5%。(2)原因地貌因素。北美大陆西部是由三重山脉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逼近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不仅高度相当,宽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陆的海湾。而亚欧大陆西部欧洲的山脉一般不很高,而且多数山脉的走向接近纬向(东西

    12、向),对西风的纬向运行不但不起阻挡作用,反而起导引作用。大面积的平原地形更有利于西风东进。大陆轮廓。亚欧大陆西部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海洋的影响能深入内陆。欧洲三角形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作用,它使北大西洋暖流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远伸向东北,使远在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结冰,使西北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洋流因素。亚欧大陆西岸42N以北是最大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北。42N以南是加那利寒流,影响小,主要在葡萄牙一带;北美西岸42N以北是北太平洋暖流。由于阿拉斯加半岛阻挡,使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以内。N以南加利福尼亚寒流作用也

    13、小,只是由于北美西岸狭长,作用大些。2北美大陆东岸不具备(典型的)季风气候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海洋性)。北美东岸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亚欧大陆东岸降水集中在6、7、8月份。北美东岸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且年较差较小。原因: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而北美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得多,大西洋也小于太平洋,因此冬夏海陆热力差异的程度不如前者,使北美大陆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那样典型的季风型气候。3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小于亚欧大陆北美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以东,100W以

    14、西的大平原中部地带以及科迪勒拉山间哥伦比亚高原、大盆地北部等地的温带型;大平原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大盆地南部和科罗拉多高原的亚热带型;墨西哥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的热带型。亚欧大陆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有分布中亚的图兰平原、我国西北的内陆盆地、内蒙古西部以及蒙古东南部的温带型;从阿拉伯半岛直达印度河下游塔尔沙漠的亚热带型,总面积比北美的此气候区要大得多,和撒哈拉地区共同组成世界最大的、东西长13000多千米的干旱区。(1)北美大陆的面积只相当于亚欧大陆的一半,大陆宽度也小得多,受海洋的影响比亚欧大陆大,大陆性不如亚欧极端。(2)北美东部地势相对开阔。北美落基山以东为中部平原地带,地势低平坦荡,无

    15、东西向山脉,南北开敞,并有哈得逊湾、五大湖、密西西比水系、墨西哥湾等水域相互贯通。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南北性质不同的气团畅行无阻。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高度宽度均不大,山脉的连续性也较差,并不构成气候上的显著界线。(3)与相邻大陆关系看,北美洲西临浩瀚的太平洋,而亚欧大陆西南部与非洲干旱区紧邻。4北美冰原气候面积广大北美冰原气候区包括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极群岛的北部,气候严寒,气温终年在冰点以下;亚欧冰原气候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稍温和。5北美大陆气候具有突变性的特点。这种突变性在冬季更突出。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可在北美洲长驱南下,向东伸展到大西洋沿岸,向南可达墨西

    16、哥湾。这种冷气流与北上的湿润暖气流在大陆交汇以后,往往出现暴雪天气。另外,夏季来自墨西哥湾和大西洋的低气压,常常发展成飓风。飓风登陆,其破坏程度很大。北美洲跨纬度很广,太阳辐射差异极为明显。北冰洋严寒,是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墨西哥湾是墨西哥湾暖流的源地,因此,也是大西洋暖低压源地。这两种寒暖差异悬殊的气团为冬、夏北美气候的突变性作了物质准备。北美地形南北纵列,三大单元,东西两面高,中间大平原相对低,对寒暖气流起了导引作用。三、中亚严重旱情的产生广布的沙漠和大面积的温带草原,明显地指示了中亚地理环境是干旱、半干旱。那么,中亚地区这样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1位置位置决定了中亚气候的特点。中

    17、亚,位居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中央,气候类型属世界覆盖面积最大的亚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位于该气候类型分布区的中部,主要是温带沙漠气候。中亚地区虽然处在西风带,但因深居内陆,远离四大洋,大西洋水汽到达这里很少,其他三大洋的水汽对这里几乎没影响。中亚沙漠广布的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其他地区年降水量也仅约300毫米左右,因此,中亚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常年干燥,使当地呈现出普遍干旱、半干旱的环境。2地形地形助长了中亚的旱情。中亚东北部有哈萨克丘陵,东边与中国接壤处有天山和帕米尔高原,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是大面积的高平原和低矮高原连成一片。总之,中亚地形总体上是丘陵,山地比例小,以高原

    18、、平原为主,较为平坦开阔。因为,这种地形特征有利地面吸热、散热,并导致蒸发量增大,所以,地形助长了中亚的旱情。3周边气候环境周边气候环境也助长了中亚的旱情。中亚,因深居内陆,处在北有温带草原气候,南有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的环抱中,正南还受到贴近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的影响。因为,周边几种干燥气候覆盖地表面积大,对挟持着中亚地区有加温增燥影响。所以,周边气候环境对中亚调温调湿不仅不利,反而加剧了旱情。4中亚的植被调节气候的功能低弱,旱情有增无减。中亚植被的特点是:林木稀少,以温带草原和荒漠为主。中亚,因降水稀少,林木奇缺;高平原和低矮高原多为浅草平铺;平原上沙漠广布。例如,图兰平原上就有世界著名的

    19、卡拉库姆大沙漠。巴尔喀什湖东南地方,里海沿岸平原,咸海及其注入的两河之间都有大片沙漠广布。因此,中亚植被涵养水源、调温和调湿功能十分低弱。干燥气候并非不能改变,这就要看当地植被及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了。然而,中亚的沙漠随常年狂风不断扩大,草原面积缩小,蒸发愈加强烈,因而中亚植被调节气候功能趋势更加低弱,致使旱情有增无减。5中亚的水资源缓解旱情趋势,其功能越少越低弱。中亚地面自然水资源不足且分布均匀。除额尔齐斯河一条外流河,在东北角有一段较短的流程外,其余均为内流河、内流湖,水系发育欠佳,流量很少。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又偏位于本区西部边界,注入里海最长的伏尔加河还不在本区内,第二条较短的乌拉尔河也只

    20、有一段流经西北角,于是中部内流湖咸海及其注入的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便成为中亚农牧业、工矿业主要的水资源。那么,咸海及其注入的两河近况又如何呢?由于中亚在前苏联的基础上当今更加发达,生产用水量愈来愈大,加之近些年来气候变暖,蒸发旺盛,以及沙漠侵吞等原因,咸海及两河的年径流量、储水量出现负增长,水面积随水量逐年减小而缩小。6万平方千米的咸海,湖边滩地,因蒸发与狂风,盐粒与黄沙常年伴舞,盐度越来越浓,水面逐渐缩小。因此,中亚自然水资源缓解旱情的功能不仅低弱,而且趋向越来越弱。干旱气候控制下的地区,旱情缓解全靠地面水资源。但中亚现有水资源日趋减少,常年闹“水荒”,当前若没有得力措施,中亚地区的旱情将

    21、越来越严峻。四、影响印度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印度的人口高达9亿多,居世界第二位。农业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印度的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洪涝、热浪、飓风、雷暴等,几乎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和范围上影响着印度的农业。因此,重视国土整治工作,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成为印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1干旱干旱是指一个地区正常的水分平衡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缺水的现象。在印度所有的地区都可能发生,但旱灾严重区主要在西北部。因为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同时这里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小,水分收支不平衡,年蒸发量大大超过年降水量。印度平均每5年就有一个旱灾年,据史料记载,最长的干

    22、旱期长达70个月之久。干旱是印度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发生时农田缺乏灌溉,水稻无法插秧,棉花种子无法发芽,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如:1973年发生的干旱使两亿人遭灾,农业部门损失达上百亿卢比。2洪涝洪涝是反常的季风活动造成的灾害。全国一半以上的水灾和恒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有关,北部平原是洪涝的重灾区。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丰沛的雨水可使印度任何海拔较低的平原饱尝水患之苦。印度的降雨变率很大,降雨量少的干燥区尤为突出。洪涝和干旱的发生与西南季风的异常活动有直接关系。一般地说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水多,易成涝灾;弱的年份,雨水不足,易成旱灾。同时西藏高压的强弱变化也是影响因素。当西藏高压强时,季风槽

    23、在印度中部,于是北部在高压范围内多干燥晴朗天气,中部因处在槽下多大雨。反之,北部多大雨,中部少雨,甚至发生干旱。据估计,印度每年因洪涝造成的作物和财产损失高达几亿美元。1979年8月11日吉吉拉特邦出现百年不遇的暴雨,一昼夜降雨量525 mm,仅莫尔维城死亡人数就超过3.7万人。3热浪热浪是每年3月至7月在印度某些地区出现例外的酷热天气。通常把最高气温高于日正常气温8或8以上的热浪,称为强热浪,目前有记录的最高热浪高于正常温12.5。从地理分布上看,强热浪多出现在北部地区,平均每两年有三次。一次热浪的持续时间一般为5天至6天,最长可达15天。强热浪发生时可使农作物枯萎,粮食减产,甚至个别地区颗

    24、粒不收,大批牲畜死亡。4飓风影响印度的飓风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飓风一般在4月份以后出现,全年有两个高峰。阿拉伯海为6月和11月,孟加拉湾为5月和11月。飓风的发生时间和西南季风的进退时间大致相吻合。飓风来时能使风暴波高达5米以上,致使海水倒灌,农田被淹。5雷暴印度各个季节都有雷暴发生的可能。东北季风控制印度半岛时,雷暴活动较少。热季来临,雷暴活动也显著增加,此时印度东北部和半岛南部是多发区,月雷暴日数可达8天以上。西南季风控制印度时,北部地区是主要雷暴区,随着西南季风的后退,雷暴活动区也随之南移。灾害性天气是印度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目前,印度已由一个每年需要进口粮食的“饥荒之国”转变为丰年基本自给并略有储备的国家。但农业生产还无力全面抵抗自然灾害的威胁,生产还极不稳定,粮食单产水平还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注意事项

    本文(商务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 知识拓展亚洲主要气候表现和形成原因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