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小册子 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解读.docx

    • 资源ID:6957741       资源大小:36.5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小册子 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解读.docx

    1、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小册子 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解读第一部分DIYIBUFEN核心素养解读素养全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2、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素养解读一、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真题链接1.(2

    3、016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

    4、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素养形成本题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人口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按照唯物史观,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衍生出

    5、来的反映在具体社会形态中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古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耕技术的进步,它在推动农耕文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如人口膨胀、土地过度开发等,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辩证分析法强调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对于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既要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多种途径,又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口问题的积极作用。只有全面认识历史上的人口问题,才能为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清朝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对主张的评价。材料一反映了导致人口增长的因

    6、素及产生的影响;材料二反映的是近代学者提出的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的“社会总体稳定”“取消了人头税”“农作制”“高产作物”“广为开垦”等信息总结回答;“影响”可依据材料一中的“游手好闲者”“水土流失”“草原沙化”“民变”等信息整合回答。第(2)问,“主张”依据材料二信息“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迟婚与节育”等整合回答;“评价”要注意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对上述“主张”要一一对应进行评价,不要遗漏。参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

    7、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二、时空观念1.概念界定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2.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

    8、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真题链接2.(2017课标全国,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

    9、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续表时间中国外国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

    10、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素养形成本题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代中国和西方的重大历史事件,着重考查时空观念。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历史发展的走向,并认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解题思路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等。其次,

    11、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略三、史料实证1.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12、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真题链接3.(2017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

    13、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4、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素养形成本题以矿业政策为命题视角,通过清代不同时期以及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的差异,考查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回答问题时,要从所提供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的整体经济政策加以认识,从中体会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中“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根据材料一中“1872年”“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得出19世纪70

    15、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第二小问“原因”,雍正年间,根据材料一中“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得出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一中“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70年代,根据材料一中“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列强的经济侵略;根据材料一中“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中“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得出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根

    16、据材料二中“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得出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二中“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得出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得出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发。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结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意义,得出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参考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

    17、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历史解释1.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内涵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

    18、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真题链接4.(2017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

    19、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

    20、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素养形成本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通过对比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考查对于民族主义的历史解释。在解释民族主义的内涵时,要联系近代法国和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主要任务,认识民族

    21、主义对两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题干材料分别阐释了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国民党“一大”宣言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第(1)问围绕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设问。答题时,理解材料一中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涵义,即强调国民的地位,反对国王专制,倡导平等;并联系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分析如何实现了材料一中的“平等”。第(2)问要求横向对比中西方民族主义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解题时要结合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民族主义的内涵。材料二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点,分别叙述了产业界即资产阶级、劳动界即无产阶级和多数民众反帝的意义,据此可得出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异同;“原因”要

    22、运用唯物主义原理,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分析。参考答案(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五、家国情怀1.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2.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

    23、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3.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题链接5.(2017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

    24、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

    25、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素养形成本题以台湾问题为命题视角,通过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隐性考查祖国统一和文化认同等社会热点,彰显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决心。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荷兰海外贸易快

    26、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明末战乱,中央政府无暇他顾,也给了荷兰人可乘之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得出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根据“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得出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是为了将台湾作为其殖民据点。第(2)问,根据材料“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得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

    27、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得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根据材料“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得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郑成功所采取的政治上实行的郡县制、文化上的建立儒学学校体系和实行科举取士以及移民政策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2)维护国家领土

    28、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学业标准学科素养水平等级学科表现唯物史观水平1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水平2水平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水平4时空观念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史实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水平2能够将某项史实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实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

    29、3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实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续表学科素养水平等级学科表现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了解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实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

    30、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能够

    31、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家国情怀水平1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水平2水平3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对历史进行反思,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水平4真题链接6.(2016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小册子 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