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docx

    • 资源ID:7046090       资源大小:32.1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docx

    1、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从传统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后来的服务社会,现在又提出了教育具有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使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态势锐不可挡。在 21世纪,大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链、成果链、人才链也将成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从我国材料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

    2、也体现了 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决定了 材料学科专业结构的特点综观不同时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见表1。表1 材料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需求 专业结构设置 人才素质 宽知识面 19491966年 计划经济,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技术人才 按产品、工种分专业(如玻璃,陶瓷,塑料等)专业技术知识 19781997年 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 工艺优化、工程设计开发、工程管理人才 按三级学科专业设置(如硅酸盐工程,建筑材料,焊接,铸

    3、造等)转变有一定的专业适应面,具有较好的单一材料专业基础1998年至今 适应社会发展和材料科学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材料化学,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厚基础,宽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新中国成立以后,工程人才极其缺乏,为培养毕业后能够立即到国营工业领域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工科人才,按照苏联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我国的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内培养,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或工种)工作并能较快适应岗位。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

    4、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面对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方式逐渐暴露出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窄等弊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工作,都深深地打上“专业出生的烙印”,造成了较强的“门户”意识。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借鉴,材料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于是,国内许多高等学校抓住机会,开拓学科领域,开展交叉、渗透、新型学科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材料学天地材料科学与

    5、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相近名称)系,体现出了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加强二三级专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拓宽专业口径出发,教育部对中国高等学校材料类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探索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教育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局面。 2.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类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1)在各类材料多样化基础上的一体化。材料之间的界线趋于模糊,大量出现的结构与性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以及在原子尺度上的层状材料等,

    6、已很难划分是哪一类材料;由于材料品种的多样化,对同一性能和使用要求,往往有很多材料可供选择,出现了各类材料的相互取代和竞争;再就是各类材料的结构基本原理相通,分析和表征类同。从其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相互借鉴、沟通和发展,趋于汇合,一个适用于各类材料的统一理论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2)合成结构性质加工实用性能五位一体,成为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内涵。(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互融合,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增强,将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开发变为生产力的速度和能力标示着材料的竞争力。(4)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是现在材料学科与工程主要发展模式。(5)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速度极快,各种新材料、

    7、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大量涌现,学术活动异常活跃,正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材料时代”。例如,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材料的产业化;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应用新材料刺激新产业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应用领域。如此循环,带动了传统材料产业的提升和新材料的发展。比如美国由于低收缩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的大量应用,同时由于新材料的应用,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随应用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大规模制造技术更加成熟,更多的大型汽车部件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并扩散至整个交通领域。又如,特种陶瓷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

    8、的发展。 6080年代,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特种陶瓷的计划,如美国的“CATE”,“AGT”及“战略防御计划”,日本的“月光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一大批优良性能的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研究开发成功及应用,促进了特种陶瓷的产业化。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为应付可能产生的能源危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研制陶瓷发动机的“陶瓷热”,尽管由于陶瓷材料的制造成本、可靠性、重复性等问题,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这些研究成果使陶瓷材料的性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制备工艺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扩展了特种陶瓷的应用范围,使它得到了稳步发展,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再如,采用可控、高效、节能、

    9、环境友好的聚合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应用性能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是21世纪高分子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高分子材料合成的新方法,新高效催化体系,绿色高分子合成化学;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化学与物理机制,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功能化;高聚物凝聚态物理及软物质特性,光、电、磁信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新型器件,超分子与自组装高分子材料;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及加工过程;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材料领域的综合利用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根据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学术积累,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具有

    10、以下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信息功能材料研发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能源的日益枯竭导致能源功能材料开发异常活跃,新能源材料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必将促进医用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模拟等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环境友好、环境协调的环境材料开发与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研究开发仍是永恒的主题;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将成为近二三十年最活跃的领域;智能材料开发倍受关注,智能系统应用指日可待;按照预定性能设计制造材料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高目标;材料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成为制约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

    11、新世纪高新科技的支撑,21世纪材料类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等),必须通晓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能与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全面知识。3.我国典型材料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建材工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建筑材料工业和有关非金属矿的总产值高达4770亿元,占全国GDP的4.67%,同比增长15.5% 。其中,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可统计的工业产值达3934亿元。19961999年,我国建筑业规模总量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达131.78

    1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81.85亿平方米,占房屋建筑总面积的62.11%。2002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2.79平方米,但与美国人均60平方米、欧洲人均45平方米相比,我国的居住条件还有很大差距。水泥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建筑材料。2002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7.25亿吨,居世界第一,其工业产值达1569亿元,占整个建材行业总产值40%。此外,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建筑墙体材料三大类材料是房屋建筑材料的主体,它们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2002年它们的工业产值达1177亿元,占整个建材行业总产值的30%。其中,建筑玻璃产量1140万吨(2.28亿重量箱),产值

    13、达251.66亿元,占建材行业总产值的6.4%,为全世界平板玻璃产量的1/3;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生产陶瓷砖20亿平方米,占全世界产量的2/5;生产卫生陶瓷5500万件,占全世界产量的1/4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9.55亿元,为建材行业总产值的11%;2002年我国墙体材料的产值达487.24亿元,为建材行业总产值的12.4%。虽然我国这四大类建筑材料的产量很大,但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量大,但“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档次低;集约化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小、散、乱现象普遍存在;开发能力薄弱,建

    14、筑材料制造业多年来引进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几乎没有研究开发出真正的、重大的原创技术和装备,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建筑材料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是50年代末期为配合研制“二弹一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为军工配套、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研制和生产了玻璃纤维与特种玻璃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特种玻璃深加工玻璃、石英玻璃、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特种密封材料和特种胶凝材料等八大材料的上万种产品,从业人员约41万人,涉及7000多个企事业单位,“九五”末年产值为226亿元,到2010年底可达到920亿元,初步形成了生产、设计、科研、教育配套的新型产业。为国防军工、高新技术

    15、产业提供了关键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高效、节能、防腐、环境保护等新材料。但由于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制、开发直至产业的形成起步较晚,底子薄,投入强度小等原因,使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落后;材料性能低、品种少、批量生产质量不稳定;制备技术及装备落后。高分子材料作为三大类材料的重要成员,因其广泛的市场需求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关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据19962003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合成树脂及塑料的产量基本稳定在1.4亿吨/年左右,按体积计算已大大超过金属材料。全世界合成橡胶的产量1997年为1310万吨,而2003年则增至约1908万

    16、吨,增长了45.6%,为天然橡胶的2倍;全世界合成纤维的产量1997年为2183万吨,而2003年增至约2710万吨,增长了约24%,为天然纤维的1.5倍。全世界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和消费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高分子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我国1997年合成树脂及塑料的年产量为623万吨,而2003年产量增至约1594万吨,增长了156%,产量居世界第四;1997年合成纤维的产量为417万吨,而2003年增至1069万吨,增长了156%,产量居世界第一;1997年合成橡胶的产量为58万吨,而2003年增至127万吨,增长了119%,产量居世界第六;19

    17、97年油漆涂料的产量为135万吨,而2003年增至241万吨,增长了79%,产量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高分子材料的消费水平与世界相比仍处在一个很低的阶段。我国1997年合成树脂及塑料的人均消耗量仅为9.9公斤,虽然2003年的人均消耗量已上升到12.26公斤,但仍大大低于全世界的人均消耗量23.33公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消耗量相比较,我国高分子材料的生产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例如五大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ABS)的自给率不足一半,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树脂,超过10亿美元。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高分子材料的品种、产量、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人均消耗量均存在非

    18、常大的差距,研究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10年,产业化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近20年。由此可见,我国材料产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水平都还比较落后,急需具有开阔视野、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社会对材料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在此以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1所院校高分子类专业、26所院校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研究生招生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进行我国社会对材料人才培养及的需求现状分析。(1)无机

    19、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需求现状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东华理工学院、福州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1所院校20002003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表3。由表2可见:连续四年,社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于本科毕业生毕业人数,供需比为2左右。从表3社会需求一栏可见,研究院所为本科生提供的岗位数平均占总需求岗位数的23%,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平均占75%,而高等院校提供的岗位数仅占1%。显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企业,而

    20、提供了23%就业岗位的研究院所中也有相当多的是对工程、工艺知识要求高的设计院所。从表2的就业比例可见,有平均58%的学生在材料领域就业,21%的学生跨行业就业,有1%比例的学生自主创业,四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平均比例为19%。表2 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招生人数 1089 1023 1032 1192 需求情况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 342 370 480 470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 22 21 27 29 企业提供岗位数 1060 1128 1596 1686 合计 1424 1519 2103 2185 就业人数 材

    21、料类单位 435 474 488 527 非材料类单位 164 148 197 199 攻读研究生学位 99 139 182 218 自主创业 8 7 8 17 待业 14 16 12 12 合计 720 784 887 973 供需比 1.98 1.94 2.37 2.25 表3 11所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比例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需求比例/%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比例 0.24 0.24 0.23 0.22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比例 0.02 0.01 0.01 0.01 企业提供岗位数比例 0.74 0.74 0.76 0.77 就业比例/% 到材料类单

    22、位学生比例 0.6 0.6 0.55 0.54 到非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23 0.19 0.22 0.20 攻读研究生学位学生比例 0.14 0.18 0.21 0.22 自主创业学生比例 0.01 0.01 0.01 0.02 表4、表5列出了三所“211工程”重点院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与表1、表2比较可见,用人单位对重点院校提供的岗位数大于一般院校,供需比可达3以上;研究院所为本科生提供的岗位数占总需求岗位数的比例提高,平均可达32%,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降为68%,而高等院校提供的岗位数也仅为1%;在材料领域就业本科生比例下降到48%,跨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提高到27%,四年考

    23、取研究生的平均比例提高到25%。由此可见,“211工程”院校学生就业结构与一般院校有一定区别,考研率、研究院所就业率及跨学科就业率都高于一般院校,但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仍是主流。这样的社会需求状况也就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在重视工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表4 “211工程”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统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招生人数 650 605 580 700 需求情况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 293 303 401 416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 8 7 10 13 企业提供岗位数 615 639 857 920 合计 916

    24、949 1268 1349 就业人数 材料类单位 151 160 164 179 非材料类单位 85 75 94 110 攻读研究生学位 61 73 101 106 自主创业 0 0 3 8 待业 7 7 10 10 合计 304 315 372 413 供需比 3.01 3.01 3.41 3.27 表5 “211工程”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情况比例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需求比例% 研究院所提供岗位数比例 0.32 0.32 0.32 0.31 高等院校提供岗位数比例 0.01 0.01 0.01 0.01 企业提供岗位数比例 0.67 0.67 0.68 0

    25、.68 就业比例% 到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51 0.52 0.45 0.44 到非材料类单位学生比例 0.29 0.24 0.26 0.27 攻读研究生学位比例 0.21 0.24 0.28 0.26 自主创业学生比例 0 0 0.01 0.02 (2)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现状表6是我们对1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高分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研究生招生情况所做的调查。 表6 1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单位: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毕业生总数 576 100 675 100 715 100 775 100 854 100 考上研究

    26、生 134 23.3 186 27.6 257 35.9 222 28.7 289 33.8 研究单位 51 8.8 55 8.2 45 6.3 52 6.7 40 4.7 高等院校 7 1.2 14 2.1 12 1.7 10 1.3 10 1.2 化工合成单位 63 10.9 59 8.7 68 9.5 60 7.7 62 7.3 塑料加工单位 70 12.2 84 12.4 99 13.9 87 11.2 101 11.8 材料应用单位 108 18.8 1.6 15.7 101 14.1 134 17.3 150 17.6 其他 143 24.8 171 25.3 133 18.6 2

    27、10 27.1 202 23.6 表7 高分子类专业招生规模(单位: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本科生 893 913 1049 1061 1096 硕士研究生 218 254 324 393 505 博士研究生 92 123 155 168 200 分析表6的数据可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包括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76.12,表明目前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总体相适应。其中,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134人逐年递增,到2003年达289人,翻了一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3.8。从表7可见,在这11所“211

    28、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中,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增幅较小,而2003年硕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达到421。这一动向既反映出本科毕业生向往取得更高学历的价值取向,也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研究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如何既满足研究型人才厚基础的要求,又使毕业后直接从事实际工作的学生能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从表6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还可以看到,从事高分子合成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大致持平,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略有增加,约占三者比例的50。这一比例与我国高分子材料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是完全吻合的。

    29、可以预言,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均消费量的不断提高,以研发和营销为主的高分子材料应用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技术教育中,在传统注重学生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和加工知识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更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知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位教育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在学位教育方面已形成了合理的、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即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包括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已经形成。其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理工比例也表明以工科为主的明显特点,从而体现高分子材料是应用性较强、对工程人才需求较大的一个领域。(3)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需求现状表8是我们对我国24所高校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招生时间以及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相关的本科名称的招生时间、硕士点类型所做的调查。表8 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的本科名称、招生时间及类型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其他 硕士点类型 安徽工业大学 1977 工科 东莞理工学院 2002 工科 浙江大学 1999 理科 重庆大学 2001 工科 华中科技大学 1998 工科 燕山大学 2000 工科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工科 烟台大学 2000 工科 西北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需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