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Word格式.docx

    • 资源ID:7143646       资源大小:43.03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Word格式.docx

    1、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秦国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宗旨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2、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

    3、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6、良好的历史机遇:7、有利条件: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作用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

    4、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冯太后掌权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

    5、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阶级矛盾尖锐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1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

    6、统治过程及内容前期2、你知道日食的形成过程吗?时间:471-490缺点:不仅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主持:冯太后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9、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关于环形山的形成,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7、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7、将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过一

    7、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P36)北魏吏治得到改善,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 490-499孝文帝汉化

    8、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9、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冗费 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

    10、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范仲淹、富弼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

    11、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主要措施作用和成效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12、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强兵之法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

    13、练费用设军器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

    14、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

    15、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16、。新思潮的涌动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1853-1856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经过: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

    17、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1861史称“二一九法令”二一九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进步性1、(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

    18、本质,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近代化经济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

    19、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农村改革有限军事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

    20、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条件德川幕府的腐败封建统治表现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农、工、商、贱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外交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1、产生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原因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过程1、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 “黑船事件”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3、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3、

    22、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尊王攘夷运动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1860“樱田门事件”-1864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领导与主要参与者尊攘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失败,原因:尊攘派对幕府

    23、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倒幕运动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推翻幕府的统治1866-1869领导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根据地西南强藩:萨摩、长州、土佐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倒幕派为了真正掌握国家的政权,决定彻底打败幕府,史称戊辰战争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庆喜不战而降。德川幕府名实俱亡经过一年的征战,才

    24、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1、打败幕府:从国内来讲,幕府统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从国际方面来说,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明治维新政治-废旧建新废藩置县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

    25、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制定宪法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

    26、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地税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殖产兴业”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教-倡导“文明开化”了解西方文明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改革教育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