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溧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7551023       资源大小:98.38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溧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全村500余户人家,1800多人口,是孔镇西南人口最多的自然村,也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小陈家、山南、山北、曹家、坟上等村的中心区。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溧水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骆山大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舞龙的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十八。此时,正值冬季枯水季节,有大片湖滩可以利用,因此,骆山大龙龙身巨大,体长将近百米,参与者达五百人之多,号称“江南第一大龙”。石臼湖位于江苏省溧水县与安徽省当涂县之间,是古时丹阳大泽的一部分。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泛舟湖上,并作诗留念: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客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

    2、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石臼湖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美誉,“臼湖渔歌”是著名的中山八景之一。当地百姓依赖石臼湖为生,新年来临时,则在湖滩上载歌载舞、龙舞盘旋,以降魔驱妖,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骆山大龙主要集中在骆山村及其周边村落,其影响所及包括安徽广德、郎溪、当涂一带,也包括高淳古柏、漆桥等地,县内主要集中在和凤孙家巷、孔镇、杨家等村镇。骆山大龙具有四百多年历史,它的兴起和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密切关系。据说,明代万历年间,该村考取了一名进士名叫杨培庵。杨氏是当地望族,其家谱上自周成王时期,下止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保存相当完整。历史上杨

    3、氏家族名人辈出,西汉时杨恽系司马迁外孙,西汉末年杨雄是著名文学家、辞赋家,三国时杨修也出自这一家族。至南宋高宗时期,杨氏家族南迁,其中一支定居于孔镇骆山村,一直繁衍至今。历史上杨培庵实有其人,他的坟墓也一直在村后的山坡上。杨培庵中进士后,曾先后出任过漳州知府、江西省和河南省按察使、布政使,后又任山东巡抚,因丁忧未到职。杨培庵为官清廉,颇有官声。传说当年他避雨庙中,曾救过一条受到惩罚的小白龙。杨培庵心生怜悯,代其向执法的张天师求情,还将小白龙带回了骆山村,让其行云播雨,造福百姓。从此,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骆山大龙兴起后,在溧水、高淳等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成为一种大众

    4、文化娱乐活动。人们还利用这一机会走亲访友,密切感情,增进交流。届时,偌大湖滩上旗帜招展,火铳、喇叭声不断,儿童打扮得花团锦簇,白色巨龙在湖滩上盘旋,一时人潮涌动,观者如堵,场面十分壮观。1945年,抗战胜利后,骆山村民杨裕发、杨裕才自发组织舞龙,以示庆祝。1983年改革开放后,骆山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自发组织舞龙,以表达喜悦的心情。2005 年,骆山大龙重新恢复,南京电视台民俗专题部还拍摄了有关骆山大龙的专题片。骆山大龙于腊月二十四起草,到正月十八落草,一共25天。起草时,先由玛咪炮放炮,召集全村百姓。玛咪炮系当地土语,也称地炮或铸炮,高约20公分,粗约4公分,里面填满火药,放炮时置放于

    5、地上。放炮时,声震如天,地动山摇,非常响亮。待三声炮响过后,龙会成员按照出龙顺序齐齐集中于龙会门前,先是十面绘有蟠龙、麒麟、貔貅、蜈蚣等图案的大旗在前引路;紧跟在后面的是4盏大红灯笼,为开道灯;之后有小红灯笼一盏引出跳云队伍;再接着是龙珠引领下的舞龙队伍。又有锣鼓喇叭4 队,分别安排于跳云队、龙首处、龙身处和龙尾,以便相互照应,增加气氛。整个舞龙队伍依次来到湖滩后,大龙必须龙首向东,龙尾朝西。这么做也有来历,据说,小白龙被救后,杨培庵将其安放于东面狮子山的白龙潭内,因此白龙起草后必须向东方朝拜。起草以后要给白龙开光,先是放号炮三响,紧跟着鞭炮齐鸣,锣鼓喇叭声响彻湖滩。之后要摆香案、安放香炉、插

    6、蜡烛、焚香,叩拜祷告,以示请神接神,保佑舞龙活动顺利进行,保佑全村百姓平安。紧接着取大红公鸡一只,将鸡头拧下,洒鸡血于四周,并用毛笔蘸鸡血。这种蘸过鸡血的毛笔据说非常吉利,会被村民抢去收藏。开光之后,就意味着接到了神,这只龙也就有了神性。接下来,村民、外地来的亲属、一些民间团体等等都要给白龙挂红。取一尺红布悬挂于龙首,有祝福和祈福的意思,这时就可以开始正式舞龙了。除了本村以外,还会到周边的山南村、孙家巷村、杨家村、漆桥镇及溧水、高淳等地去舞龙。根据当地习俗,舞龙时不能吃荤和饮酒,个别虔诚的人家会在整个舞龙期间都不食荤和饮酒,以示敬神。其实不吃荤和饮酒,还有一个更实际的考虑,就是怕食荤坏肚、饮酒

    7、误事,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舞龙主要分为跳珠、跳龙、跳云三部分。跳珠:是由掌珠人在前面引导龙首前行。掌珠人手持火红龙珠,百般引诱挑逗,大龙在掌珠人的引导下,高低起伏,进行各种表演。跳龙:因龙身巨大,跳龙人需分作两队,一队跳龙,一队则稍事休息,两队交替上阵,轮番表演。其阵式有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跳云:由66名8岁至12岁男童表演。他们身着彩衣、彩帽、脚穿绣鞋,每人分别手持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他们在龙身围起的空场中进行表演,分为图阵和字阵两种。图阵有 “双龙出水”、“满天星”、“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种阵式。所谓“双龙出水”,是将跳云的队伍分为两队,每队由字头率领,从左右两边出场,

    8、跑至中间时再交叉跑。而“满天星”则是两队相互交叉,不停地跑位、移动,显得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状如满天星斗。最后,他们还会用手中的云板摆出“人口平安”、“天下太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字样,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骆山大龙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主要步骤有扎制龙身骨架、糊纸、彩绘等。龙头高2.3米,宽2.2米,龙身共24节,每节长2.8米,整个大龙体长将近百米,号称“江南第一大龙”。龙头上还要扎制108将,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有杨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民间传奇的英雄人物。龙身需用透明薄纸糊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跑动起来时,薄纸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之所以用蜡烛而不用电光也是出于同

    9、样的考虑,因为烛火会因燃烧快慢而显得高低错落,跑动时也会闪烁不停、飘动不定,这时候整个龙看起来会显得更加具有灵性。表演时,龙尾处还需接出一截长约10米的粗绳,由十来位精壮后生用力拖拽,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舞龙时因惯性过大而造成龙尾脱手。大龙扎制完成以后,要到腊月二十四起草时再行开光。此外,还需制作龙旗、彩旗、大小灯笼、以及喇叭、马蹄炮等。第二大类为制作云板和彩绣。云板共66面,用竹篾扎制轮廓,用蜡光纸、金纸及各色彩纸糊制,上面绘有云形图案。彩绣分为制作头饰、绣衣及绣花等。这是村中妇女们显示手艺的时候,所以她们要拿出平生本领,将自己的孩子打扮得花团锦簇,各个不同。骆山大龙自明清一

    10、直传承至今,但其技艺、程序等一直在民间口耳相传,并无文字资料可查。现在我们只能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参与组织和表演者有杨以船、杨书模、杨裕兴等人。四十年代有杨裕发、杨裕才、杨文钱、杨文献、杨以和、杨以祖、杨康八等人。1945年以后中断。此后一直到1983年,才由杨昭金、杨裕龙、杨文桴、杨文松等发起组织,恢复舞龙。2005年,骆山村再次组织舞龙,参与组织和表演者有杨书范、杨文化、杨裕龙、杨昭富、陈老头等人。二、蒲塘桥祠山庙会蒲塘村位于溧水县南部,东临石臼湖,西邻秋湖山。距南京城区仅62公里、距禄口机场24公里,现归洪蓝镇所辖。蒲塘村地处圩区,境内河塘、湖泊众多,汊港交错

    11、,村南有河名为蒲塘,水自溧阳来,经石臼湖而入长江。旧时蒲塘无桥,村民往来均需依赖摆渡,极为不便,尤其是春汛期间,桃花水泛滥,水面浩荡,波涛汹涌,以致浪覆舟揖,致人死命。明正德年间(公元1509年),村民赵琪及其家族出资三千金造桥。桥分九孔,长约四十丈(约133米),桥面宽约二丈五尺(约8米),可供车马及行人通行,当时的县令陈宪将此桥命名为“尚义桥”,并为之作“尚义桥记”,以示纪念。尚义桥又称蒲塘桥,迄今已有500年历史,目前,此桥仍可通行,现已被列入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塘村现有人口约4000多,2400余户。大多为陈、徐、傅、蒋、叶、汤等六大姓。行政村下辖蒲塘、上仓、下仓、冯村、薛家、汤

    12、村、路家、赵家、杨家庄等9个自然村。而历史上的蒲塘桥庙会则主要由蒲塘、上仓、下仓、理村等发起组织。蒲塘桥庙会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这三天时间里进行。活动地点主要在蒲塘老街祠山大帝庙到万年台这一段距离,此时正是农村中一年中春耕春种开始之际。举行庙会祭祀活动,一是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口平安;二是籍此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交易活动,为新一年农业生产打下基础。蒲塘桥庙会主要由蒲塘、上仓、下仓、理村四个自然村发起组织,其影响所及,除了周边村镇外,还辐射到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市的许多村落。蒲塘地处江南水乡,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每年春汛时,洪水常常泛滥成灾,淹毁农

    13、田。为防水患,蒲塘及周边孔镇、毛公埠、骆山等地村民沿河作堤,沿湖筑坝,称作“圩”。南宋著名词人杨万里曾巡视江南,并作“圩丁词十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百姓与洪水奋斗的情景:“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又“儿郎辛苦莫呼天,一日修圩一岁眠。六七月头无点雨,试登高处望圩田。”按杨万里在此诗序言中的解释,“圩”作围解,“圩者围也,内则围田,外则围水。”每圩设一圩长,每户需出青壮年为圩丁。每年春汛期间,由圩长召集圩丁上湖护堤,筑坝围堰,以防洪灾。由此可见,水患与否是农业生产丰与歉的重要因素。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令江南地区建360座祠山大帝庙,各庙轮流祭祀,以求神

    14、灵保佑江南地区洪水不再为害,百姓安居,五谷丰登。蒲塘祠山大帝庙即为其中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为主祭日,此外如马家庙庙会为二月初八,吴村桥庙会为三月二十八,其它还有薛家庙会、陈郭村庙会、邰村庙会等等。那么祠山大帝有何来历呢?原来祠山大帝是三国时期的乌程侯张渤,他曾在江南地区治水多年,组织开挖沟渠,疏浚河道,大大减轻了江南地区的水患灾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爱戴。张渤后于安徽省广德县之祠山去世,群众为了纪念他,便尊他为祠山大帝,俗称“黑菩萨”,因其面黑之故。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下令建庙供奉祠山大帝开始,江南地区便有了庙会的传统,迄今已有将近550年的历史,从而形成了富有江南地

    15、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习俗。蒲塘桥庙会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其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一、庙会的组织蒲塘村是自然历史形成的老集镇,蒲塘老街自北向南穿过集镇,直抵蒲塘河。居民居住沿老街分布,形成街南、街中、街北三个社区。街南主要是陈、徐家族,街中为傅、蒋家族,街北则是叶、汤家族,庙会的组织(当地称“头首”)主要由这六大家族轮流出面担任。1949年以前,蒲塘桥庙会从未中断过,一般来讲,庙会三天,都要请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担任头首的家族要负责筹钱请戏班。但如果遇上灾年或资金困难的时候,亦可能光出会不唱戏。这时候就会遇上一点麻烦,因为上一年人家当头首时唱戏,轮到下家就不请戏班子了,上家会不答应,就会偷偷将万年台前

    16、的旗杆竖起来。而一旦竖起旗杆,就必须唱戏,因此,下家往往会想方设法将旗杆藏起来。不过,做这一切的时候并不十分认真,有时往往演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到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六大家族长老都要聚集在一起,决定出会的各项事宜,叫“十八会茶”。会茶之后,便在万年台前竖起一根旗杆。此旗杆高三丈六尺(约12米),悬挂三角旗一面,杆顶还须扎一束刚发芽长叶的柳枝,叫“见青”。从此日开始,直到庙会结束之日,旗杆都要一直竖在那里。整个庙会活动由香火堂负责,蒲塘香火堂由上仓、下仓、理村、蒲塘四个自然村组成,因而庙会的举办也由这四个村出资出人来组织进行。资金主要由民间筹集,由香火堂公推一名声誉好、肯负责、会办事的人来担任

    17、。资金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担任头首的家族出资;二是全体村民按人按户分摊;三是善男信女捐的香火钱;四是当地头面人物或富裕人家所捐的善款。二、出会的秩序庙会出会有严格的秩序,一般于农历三月二十四晚上杀鸡祭神,由头首宣布整个出会的各项事宜,各村分别准备并各司其职。一般来讲,蒲塘村出高跷队、花蓝队,上、下仓村出抛叉队,理村出大、小香亭。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这三天每天上午都要出会。出会的秩序为:1、烧香开路。出发前,花蓝队、高跷队、抛叉队及司锣鼓、喇叭、旗牌的人员,包括善男信女都有要依次来祠山大帝庙拜神,祈求神仙的祝福和护佑。之前,从上、下仓赶来的抛叉队还要另行祭神仪式。抛叉队进入街口以后,

    18、将钢叉齐齐摆放一起,由叉头师傅举行祭神仪式。叉头师傅将公鸡鸡头拧下,将鸡血一一淋到每一把钢叉之上,据说此举可以避邪气,可以壮胆。之后叉头师傅敬香、拜四方,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词曰: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寅癸水,中央戊已土。之后放铳三响,叉队成员放开脚步奔向庙中,边跑还要边打吆喝。据说谁先跑到庙中,谁就可以先发财,保佑一生平安。所有成员烧完香后,要在庙前依次列队,然后出行。出行路线有严格的规定,要走“火路”,所谓火路,就是神走的路。具体是从祠山庙出发,沿蒲塘老街向南,到蒲塘河,上蒲塘桥,至桥中折返,不过河。为什么不过河呢?也有讲究,因为过了河就不是一个香火堂了。折返后,向北到祠山

    19、庙对面的万年台止。2、整队出行。出行前,要放铳、鸣锣敲鼓吹洋喇叭。首先由三五名扮作小丑模样的人耍火流星在前开道。接着是蜈蚣旗5面、彩旗200面,大头宝宝4人随后。二人挑小木斧、小木锤、棍、钢鞭、宝剑等,据说为冥府打路之用,可以避邪气。接着是神锣二副、铳四把。抛叉队21人均赤膊上阵,一边抛叉,一边前行,紧跟着的是下仓村的5人锣鼓队。又有凉伞24把,龙旗38面随后。所谓凉伞,亦即华盖,上绣蟠龙等图案。之后是30人的高跷队和14 人的蒲塘桥锣鼓队。高跷高5尺(约1.6米),装扮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及八仙等人物,采用一马一夫制。即一个高跷旁边跟随一名手擎红旗的队员,其一可以壮声势,其二可以起

    20、保护作用。接下来又有20人的花篮队伍,杨古岱锣鼓队5 人。花篮队成员全为少女,头戴簪花,身着绣衣,肩挑花篮,十分美丽动人。后面又有大、小香亭2个,共32人,理村锣鼓队5人。香亭为木制小亭,飞檐翘角,里面用红丝线捆扎着三根并生的青莴笋,寓意万年长青。莴笋是早就准备好的,要在出苗移栽时将三颗莴笋用本瓦夹起来,使之并蒂而生,长成一棵。据说祠山大帝有兄弟三人,这并蒂莴笋又有团结一心的意思。同时莴笋有节,也含有节节高的良好祝愿。之后有神鼓2面,共10人,唢呐2把、洋喇叭10把。接下来是烧大、小香。所谓烧大香是两口大锅,由6人抬着,里面是燃着的樟木。烧小香共4人,4个托盘,里面是劈成小块的樟木。大、小香之

    21、后,又有41人的烧拜香,他们中有男有女,但以女性为多,均着盛妆,手持燃香一束,随着前行的队伍一边前进一边朝后面轿中的菩萨顶礼膜拜。菩萨的轿子为16人抬的大轿,前面是8人牌队,牌子上书“肃静”“迥避”等字样。紧跟后面的是全副銮架队,共有14人,举着刀、枪、棍、棒、戟等十八般兵器,十分威风。祠山大帝端坐轿中,头戴雁翅官帽,身着蟒袍官服,面目漆黑发亮。在他的后面,还跟随着两顶小轿,小轿里面供奉着两个牌位。一个上书:祠山大帝之帝位;李爱为民之神位。这个“李爱为民”又是何许人也?据说文革时破“四旧”,菩萨像被打碎,后来是李爱为民神为之诊断补裰,方才完好如初。原来这个“李爱为民”就是明代神医李时珍。他还能

    22、附体,即附在凡人身上,为世俗百姓问诊治病。因此,当出行队伍折返后,还要向住在村口的一位祖母级人物90岁的胡余氏行跪拜礼。据说她就是李神医在人间的化身。轿子后面又有凉伞(华盖)一顶,文明旗一面,上书四个大字:祠山大帝。整个出会情况大致如此。但尚有阙漏,主要是以前还有妆会,即挑选七、八岁男孩子扮演浪子燕青、响马罗成、杨宗保、武松等人物形象。一般为4个,同时身背笔、墨、砚台和官印,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进行表演。有白无常一人,头戴尖顶高帽,身上还带有枣子,若有人讨吉利,可以向他讨要,其寓意为“早生贵子”,但在出会过程中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烧肉香和烧锣香两种。所谓烧肉香,是将人捆绑在十字架上,将香炉用勾子直接

    23、挂在胳膊上,勾子要穿进肉里,底下是燃香的香炉,以示虔诚。而烧锣香与之大致相同,只是要在胳膊上挂一面锣,一边跟随队伍前进,一边敲锣,以肉体痛苦来表示自己敬神的决心。旧时,若家中有孩子生病,大人会去庙里求签,若签中说孩子是遇上了灾星,需要过关的话,那么,到了出会这一天,家中大人会自愿身扛木枷,以示冲关,保佑孩子无病无灾,一切平安。三、唱大戏出行队伍来到万年台之后,便依次解散,同时将菩萨所乘大轿及两顶小轿置于台前,意思是请菩萨看戏。解放前常请的戏班子有安徽的春福班,常州的才喜班,班主又称“小嘴巴”,以唱连台连本戏为主。常演的剧目主要有刘秀归天、狸猫换太子之类。唱戏要求做到“两头红”,即头天太阳落山前

    24、开演,一直演到次日太阳升起时为止。在正式唱戏之前要“跳三星”,即福、禄、寿三星。如跳财神、跳魁星、跳加官等等。跳加官时,当地名商大户还会纷纷上台捐献红包,主持者要大唱他们的名字及所捐款数,以示荣耀。跳魁星时,各路喽罗小鬼都要上台献艺,如翻斤斗等,戏台上十分热闹好看。此外还有“斗八仙”等各种名目。正式开演的大戏只能唱正戏,不能唱反戏。所谓反戏,就是不按朝代建立的时间顺序来唱,乱演。如第一天演唐朝戏,第二天就只能演宋朝戏。以此类推,不能反着来。唐朝戏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薛丁山征西;宋朝戏有双龙会、四郎探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接下来应该是元朝,但没有元朝戏,有所谓“汉人不唱元朝戏”的说法。明朝戏

    25、有探皇陵、黄天霸、大报国、二进宫等;清朝戏则有盗御马、黄天霸之类。但恢复之后的蒲塘桥已少有如此之多的讲究,而主要以娱乐热闹为主。2007年请的戏班是江苏省锡剧团,三天的演出剧目分别为:二十五是玲珑女、寻儿记、双推磨;二十六是风流状元、玉蜻蜓;二十七是双珠凤和珍珠塔。主要演员有:周东亮、张金华、董云华、袁菊芬、许美霞等。国家一级演员6人,其中周东亮是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华奖获得者、第十九届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剧团和演员的档次不算低,群众十分满意和开心。三天大戏唱完后要扫台,先燃香敬神,放炮,轿子回到庙中,然后请菩萨上殿,再度放炮。同时叉队也要收草,先在菩萨面前叩头,将叉上的符纸摘下焚烧,然后收叉回

    26、村。这时,叉不能有一点声响,整个出会过程到此才算真正结束。蒲塘桥庙会的参与人数众多,约600多人,各种相关的器具及制品也异常繁多,大致可分为:(一) 服饰、鞋帽方面1、高跷队要扮演各种古代人物,主要身着戏服。2、花篮队服饰最为艳丽,主要有凤冠、霞帔、绣衣、脚上是缀有红绣球的绣花鞋。3、抛叉队头扎红巾,身着红衣红裤。与之着装相类似的还有轿夫,马夫等成员。4、大部分成员头裹黄巾,身着黄衣黄裤,衣上有金丝镶边并嵌以红色条纹。(二) 道具方面扮演古代人物的手持与身份相应的道具。如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铁钯、吕洞宾之宝剑等等。花篮以各式鲜花装饰,花篮造型古朴典雅。叉为钢制叉头,共三齿,锃明瓦亮,并套以

    27、铁环,舞动时会发出“呛啷啷”的响声,显得十分威武。(三) 锣鼓乐器方面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有所谓神锣、神鼓,体型巨大,声音宏亮。还有洋喇叭和唢呐等民间乐器。(四) 彩轿轿子共有三顶,一大二小,飞檐翘角,上面雕龙刻凤,做工讲究,十分精致。(五) 旗牌有各式彩旗,大、小三角旗,上面绣有龙、凤、麒麟、貔貅、蜈蚣等各种图案;有凉伞(华盖)多顶,上面也绣有多种图案。此外尚有全副銮架(刀、枪、剑、戟)和“肃静”、“迥避”牌等等。蒲塘桥庙会是一种大型的民俗活动,其中,主要有踩高跷、挑花篮和抛叉等表演内容。解放后,蒲塘桥庙会被停止,直到2005年才恢复。三、打社火柘塘镇位于溧水县城北面,是江苏省百家名镇

    28、之一,古称崇贤乡,具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柘塘的中医中药十分有名,著名的叶开泰药铺就是柘塘叶家所开。清乾隆年间,时任溧水县令的袁枚曾受到过叶名琛先祖叶继雯的热情款待。他以当地佳酿乌饭酒招待这位年仅27岁的新任知县,使袁枚大受感动,还专门撰文作诗以示纪念。叶名琛于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咸丰六年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因不抵抗英人进攻广州而毁誉不一。当代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苏民、濮存昕父子,其祖籍也是溧水柘塘镇。柘塘镇临近南京,商贸业十分发达,柘塘古街商家店铺林立,居民密集,是明清两朝江南地区较为富庶的集镇之一。自宋元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也将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俗一并移植了过

    29、来。柘塘打社火就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经济相对发达、市民生活较为安定、消化吸收北方文化的结果。柘塘打社火主要以柘塘、乌山、群力为中心,包括共和村、艾元村、孙家村、梅山村等村,号称“柘塘四十八村,村村有社火会”,可谓繁盛一时。其影响所及可达江宁周岗、禄口及钱家村、徐木村、长干村等村镇。“社火”又称“社鼓”,“打社火”是流传于溧水县柘塘镇一带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一般于除夕至来年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其主要目的无非祛邪驱鬼,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柘塘打社火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朝时期。南宋迁都杭州以后,中原人口向南方大量迁移,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将北方地区的许多民间习俗一并移植了过来

    30、。明清时期柘塘打社火达到了鼎盛阶段,以至村村组织社火会,户户要出人参加社火表演。柘塘打社火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文革等因素的影响,此后一直中断,直到1991年溧水建县1400周年时才开始恢复。南京市举办首届金陵文化庙会期间,柘塘打社火经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整理改编后,定名为“溧水抬鼓”。此后,溧水抬鼓多次参加省市群众文艺会演和民间文艺表演。2002年,在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中,获江苏省民歌民舞大赛金奖,2005年5月参加南京市首届名城会表演,同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柘塘打社火主要于春节期间集中在柘塘老街上进行表演。柘塘老街东西走向,长约四、五百米,街东有一座大山庙(祠山庙),西

    31、头有一戏台,称万年台。过年时,各村社火会首先在村内表演,到初七日,才全部集中在柘塘老街上,开始带有竞赛性质的表演活动。1、炸街。各支社火队一边行走,一边进行表演,各家店铺、市民则罄其所有,燃发烟花爆竹以示庆祝。届时,锣声、鼓声、爆竹声和吆喝声此起彼伏,烟雾弥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炸街”。同时,又寓有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的意思。2、跳鼓。行街过后,开始表演跳鼓。四十八支社火队依次来到镇前广场上,各摆阵势,由手持当当(小锣)者一人立于阵中,抬鼓者排列于内圈,敲大锣者列于外圈。整个活动由当当调度指挥,当当声一起,然后才由锣鼓声跟随。其节奏为:|当 当|咣 O|当 当|咣 O|当 咣|当 咣|当 当|咣 O|。起跳时,手持当当者一脚蜷起,如金鸡独立状,“当当”两声脆响,同时起跳向一方移动,指挥跳鼓。抬鼓者则曲身下蹲,使头、肩、臀与鼓持平,随着当当声的指挥,八人同时双脚跳起,敲鼓人则以鼓声应和。此时,列于外圈的敲锣人则反向移动,如此三、五回合,最后持当当者猛地下蹲连敲三声当当


    注意事项

    本文(溧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