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2022年经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一、引言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放开管理,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中,房地产业在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作用,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推进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但是,当前正在繁荣发展的房地产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成为社会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房地产的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市场过热;房地产的中介、交易市场规范性不强;房地产产业化运行效果较弱,产业整体素质低;房地产企
2、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压力大。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房地产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表面的经济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因此,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管理力度,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房地产市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其在政府、市场自身规律的调整下并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纠正和解决。而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依旧在增长,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1.管理目标模糊不清,出台的政策不稳定。(1)管理
3、目标模糊。近年来,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供需平衡,抑制快速上涨的房价,满足人民群众的房屋需求,我国在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政策上作出了很大调整。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长期的规划上和认识上还不够全面,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错误和片面性的认识,致使政策目标缺乏前瞻性。中长期规划思路和短期的政策手段不一致,甚至会出现长期的规划和短期规划相违背的现象。其规划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不连续性,这不仅造成房地产业市场具有较大的波动,而且严重干扰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投机者也会趁着政策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4、而制造市场的混乱,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2)政策缺乏连续稳定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房价,2005年出台了的“国八条”,2006年又出台了“国六条”,加之一系列的税收、金融政策等的颁布。但是,房价并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下降,相反却稳步上升,这中间虽然有小幅度的下跌,但之后又迅速上涨,总体还是呈上涨的趋势。从2004年以来,国家一直在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直到2007年,政府对房价调控狠下了一剂猛药,但是到2022年9月又无疾而终。后来政府针对刺激房地产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是直接的结果是导致2022年房价的暴涨。(3)政策调控没有触及房地产问题的实质。调控的手段过于单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业
5、房价高涨的问题,政策的调整治标不治本,不利于稳定民生。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前期出台政策降税费鼓励居民买房,后期出台二套房政策,打消了原本有需求购房者的购买欲望,而且前后矛盾,没有给居民的购房计划提供帮助,反而使行业中的投机取巧者攫取利益。对国家的一系列调控,购房者和开发商开始慢慢感到麻木。依赖房地产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预估,在业内人士看来很难实现。如此下去,未来的房地产业肯定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最终的受害者却是群众。2.管理流于形式,机制不完善。(1)管理流于形式。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如今,房地产仍然在我国经济管理中处于焦点和重点的地位。尤其是在最近几年
6、的房地产发展中,对房地产的妥善管理,政府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在短时间里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密集推行。但许多规定与政策都只是流于形式,难以落实,部门执行的不到位,甚至导致变形和失真的现象。其中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在房产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实施细则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出现不符。我国经济管理的措施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落实形式,这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房地产两级管理、监督,其调控范围、职责没有明确的定位,出现断层或重复管理的现象,这都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实施,大多由于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合作出现了问题。(2)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业,其相关产业链较长,改革开放以
7、来,房地产经济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房地产发展,其所带来的房地产经济的率先复苏,对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把房地产业看作拉动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房地产业的不稳定性,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各地政府看中了国际金融危机中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都将房地产业作为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过分依赖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我们要通过加大保障房的建设,以保障民生居住为目的,让居者有其屋,遏制投机性需求、限制投资性需求以及支持改善性需求。3
8、.相关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我们从各个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有序快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完善的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房地产经济正处在这个快速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非常有必要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仅要涉及最初的开发、建设和交易,同时还要对后期后续管理进行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能够覆盖整个房地产过程的市场管理法律。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与现如今房地产高速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不符,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法律不能很好地实施,并合理地在房地产市场中运用。现今,我国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力量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国务
9、院或国家部委办名义所颁发的文件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如新“国十条”、“国八条”等,缺乏法律所应有的稳定性、严肃性,且普遍适用性也不是很强。由于房地产业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条例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上执法不严、有法不依,陷入恶性循环,使法律应有的效力大打折扣。三、对策分析1.资金成本控制。控制开发成本是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关键,开发成本关系着房地产的经济效益和其使用价值。在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以后,要根据公司的情况综合考虑项目的投资额。正常的支出是比较容易控制,具有较大弹性的是业务费用的开销,其很难控制,不好掌握报账的标准。控制过程一般包括:增强经办人的主人翁感,节约开支;运用制度的方式堵塞漏洞;在控制成本
10、的过程中,要依据工程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实施责任分包制,完善成本控制的制度。2.制定长期发展规划。(1)认识发展目标。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都在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和解决普通民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目标中。(2)明确总体思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明确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不但要追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短期利益和效应,还要规划并确立长期的发展目标,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镇化建设发
11、展和城乡居民实际用房的需求,进而保障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和谐、良性发展。(3)分解目标,对症下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划目标进行分解,为中短期的规划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利于理顺在房地产市场中复杂多变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并及时对症下药。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地区,要合理引导满足消费的房地产需求,担负起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对于炒房类房地产的投机取巧行为,要从金融、税收及其它方面进行严格限制。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并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才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建
12、设,根据具体的国情,建立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经济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国家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法化、合理法和房地产市场运行过程的规范化。首先,对政府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约束,尽可能地避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防止给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同时,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顺利实施。不断完善建筑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建设,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积极促成房地产法的顺利出台,把房地产交易管理、开发建设管理、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及中介服务管理等方面纳入规范化的法律体系,并提高房地产行业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严肃性和层次性,使整个房地产市场经济的
13、管理有法可依。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1)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它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解决房地产市场现有局面的有效方法是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这就要我们正确认识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调整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要正视市场中存在的失灵现象,在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充分发挥的同时,根据市场的具体变化适当、适度地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有利于房地产业合理、有效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2)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地方与中央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主体,确立职责范围并做好监督。在积极贯彻中央对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基础
14、上,因地制宜,从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差异化措施,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遏制土地财政,探索性地改革财税体制,减少地方财政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积极落实地方政府对国家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政策。严厉打击官商结合的不法行为,做好典型的负面例子的警示宣传和正面案例的推广,营造房地产发展的良好氛围,进而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四、结论与建议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想把它做好,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连续性的房地产政策以及明确的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得以规范,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印度经济管
15、理浅析【内容提要】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印度实行了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管理模式,但是却偏重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结果经济增长缓慢。为此,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虽然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混合经济管理模式,但却加速了印度经济的增长。一、印度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及特征按照财产所有制形式,国民经济管理的微观基础为公有制、私有制和公私混合所有制,并由此形成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私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和公私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此外,资源配置方式也是构成一国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有何种财产所有制形式。此外,资源配置方式。按照资源配置方式,传统经济模式
16、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市场经济内部政府对资源配置过程中干预的形式和程度的不同,于是形成计划管理模式和政策管理模式。(一)印度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及其特征独立后,印度经济中存在三咱主要财产所有制形式。一是以财产公有制形式为基础的公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把殖民政府财产收归国有、大型私营企业国有化、财政政投资和利用外援兴建公营企业等方式而建立起来的,包括直属中央政府的司局级企业、依据议会通过的有关法令建立等我种组织形式。二是独立前就已存在并主要活跃在农业、零售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小型企业、乡村企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关系大众基本生活城要领域的财产私有制形式为基础的私有经济。三是主要由城镇
17、企业工人集资建立的工作合作社和农村农民自愿组成的各作社购成的以财产集体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全作经济和少量外国资本参与的财产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合营经济。印度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颇具特色。一是公营经济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直到20世纪80末期,公营经济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也只占4/1左右,但由于其在原子能、铁路、邮政、军工、石油天然气、银行金融、粮食储备等战略性领域占垄断地位,在机器设备制造、电力生产与分配、航空运输、国际贸易等地位极为重要。二是私营经济比重较高,且作用重要。直到1986年,私营经济在全印劳动力就业总数中仍占90%,在全印工业产值中约占70%。活动领域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农业及相关领
18、域、纺织服装、国内贸易、服务业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可见,私营经济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作用重要。三是政府重视对公营企业的领导与监督。印度许多公营企业实际为政府所有,政府对其主要运用指令性计划和直接控制的方法。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对其投资实行行政部门管理方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往何外等均由政府确定;所需原材料由政府供应,财务受同级议会监督,其实为半事业性质的单位。政府与公营企业的关系基本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四是政府注意对私营经济的指导与控制。在每个计划中政府总是规定其投资规模及其在计划投资中的比例;对其投资领域、投资地点、生产品种、生产数量、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及销售渠道等一系列问题,主
19、要通过许可证法、工业政策等行政法令和经济政策实行控制,并通过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使其为计划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印度政府既注意对其发展的引导,更重视对其发展的控制。可见,印度经济管理模式既不是纯粹的公营经济形式也不是纯粹的私营经济形式,而是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形式;印度的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二)印度混合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特征独立后,印度在构成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利用经济计划配置重要生产要素;同时,也不放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注意利用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印度实行了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资源配置
20、方式,但更强调政府对市场配置资源行为的干预。一是经济计划配置资源。1950年印度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制订全国发展计划;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制订地方发展计划,甚至各经济部门也制订部门发展计划,从而形成完整的计划体系。重要的是,全国发展计划需经过议会审查批准,地方发展计划须经地方议会以及国家发展委员会的批准。为加强对经济计划的执行,在印度中央政府内还设立了计划执行部。在每个五年计划文件中,要规定计划期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包括公私部门、各政府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投资额等。印度这种把投资引入所希望的渠道的计划,不同于由市场力量决定资源分配的指导性计划。二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独立后
21、,市场机制继续在印度经济发展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印度不仅存在商品自由市场和期货市场,而且还存在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得到发展。为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印度注意利用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各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三是政府参与资源配置。在决定政府财政对公营企业的投资数量、投资领域和投资地点等方面,印度政府拥有绝对权力;在限制私营部门的投资领域、投资地点和投资数量等方面,以及利用外国投资方面,对外资的投资地点、投资领域、投资比例等,印度政府也拥有极大的权力;印度政府也会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加以引导甚至给予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印度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产品的价格实行国家控制的管理价格;对农
22、业、小型工业、乡村工业、出口等优先部门按照优惠利率发放贷款,以扶持其发展。印度实行经济计划、市场机制和政府参与等多种资源配置方式,且颇具特色。一是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印度特别强调经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中央和各邦政府内设立的经济计划机构,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机构,不仅制订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而且还要制订部门发展计划;经济发展计划不仅要经过各级政府多次讨论,而且在批准前要交社会各界讨论;政府还专门设立经济计划执行机构计划执行部,以保证计划所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实现。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印度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然受到诸多限制:各邦市场之间还存
23、在某些隔离,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石油天然气市场完全为公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垄断;粮食等依然为政府收购,商品市场也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很健全,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甚至连就业登记所也数量不多;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等也不完善,外汇市场甚至不存在。由此可见,印度市场体系尚待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受到极大的限制。三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较大。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不仅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如对公营部门的投资,而且还利用劳动工资政策、收购价格政策、金融利率政策等等实行间接管理,不仅规定对部分粮食实行收购,而且还要求公营企业购买小型企业的产品;对一些重要的工业品实行管理价格,对重要服务价格也实行
24、政府管理;各银行必须将其吸收存款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政府核准的债券,必须将放款的相当一部分给予农业、小型企业、乡村工业等政府规定的优先发展行业,对发放给优先部门的贷款必须实行低于通行利率的优惠利率。所以印度的资源配置方式既不是纯粹的计划配置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不是纯粹的市场配置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是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并存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但更重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印度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调整(一)财产所有制形式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基本上没有触及财产所有制形式。只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印度政府才逐渐触及财产所有制形式。一是缩小公营经济的垄
25、断领域。80年代后期,拉甘地政府对公营企业主要实行谅解备忘录制度,扩大其经营自主权;对病态私营企业不再国有化,不再扩大公营经济规模。90年代初期,拉奥政府实行的重要举措是,大幅度缩小公营经济垄断经营的领域,规定只有原子能、军工等战略性领域由政府垄断经营;对个别严重亏损的地方政府公营企业实行破产处理;规定其重大事务一律由董事会讨论决定;其可利用新增利润自行扩大生产门类,生产创新产品并利用所得外汇进口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90年代后期,瓦杰帕伊政府加速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公营企业所持股份,对其逐渐实行私有化。2004年国大党执政后,私有化的步伐放慢。经过调整与改革,印度公营经济活动领域减少,相
26、对规模有所缩小,但绝对规模仍在扩大。二是放松对私营经济的限制。80年代,英甘地政府允许私营企业每年自动扩大5%的生产能力;拉甘地政府允许私营企业在5年内自动扩大25%的生产能力。90年代初期,拉奥政府进行经济改革,逐渐取消对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大幅度扩大私营经济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取消反垄断法,使大型私营垄断企业的投资地点、投资规模等不再受到限制。瓦杰帕伊政府进一步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限制。经过调整与改革,印度私营经济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进一步扩大了。三是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80年代,印度对外国投资的政策基本上没有松动。90年代初期,拉奥政府逐渐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瓦杰帕伊政府进一步放松了对外
27、国投资的限制:不再要求外方必须转让技术,逐渐扩大外国投资的领域,提高外国投资的比例,有的领域甚至允许外商独资。外资参与印度证券市场的条件也逐渐放松。经过调整与改革,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混合而成的合营经济的规模增大了。四是进一步鼓励城乡合作经济,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组织形式,使合作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因此,印度经济在调整与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公退私进”的状况,即公营经济的活动领域有所缩小,私营经济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但混合经济制度依然存在。(二)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不难看出,经过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印度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依然保持了公私并存
28、的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和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实行某些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公私并存的财产所有制形式中逐渐扩大了私营经济的规模,并实行某些有利于市场发育的政策措施,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三、印度实行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原因独立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印度形成了公私并存的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和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经过8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济政策调整和9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济改革,印度只是减少了对公营经济的干预,放松了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公私并存的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和经济
29、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剖析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我们不难发现,印度所以一直实行混合经济管理模式,是由印度社会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及国际经济环境和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二)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印度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也决定了印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如前所述,在印度社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财产所有制形式:既有纯粹的财产公有制形式和纯粹的财产私有制形式,也有工人农民形成的财产集体所有制形式和公营部门
30、与私营部门(包括外国投资)结合而成的各种混合财产所有制形式。多种财产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印度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实际上,在印度发展的每个领域,都存在多种生产方式。在印度工业生产领域,既有许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的大机器工厂,也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手工作坊;在印度农业生产领域,有组织严密的现代化公司农场,也大量存在以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生产方式;在商业服务领域,虽然有许多按照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的股份制公司,但也有大量以家庭甚至个人为经营单位的个体服务机构。因此,印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印度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存在。(三)社会政治关系的多元化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社
31、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印度社会政治关系的多元化。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和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群体;同时,这些不同的社会政治群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不同层次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利益。印度还是世界上政党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印度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党和政治组织,既有代表大资本和中小资本利益的政党,也有代表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利益的组织;既有代表知识分子群体利益的政党,也有代表失业劳动者群体利益的组织,还有代表各地区利益的政党和组织。这种在利益多元化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关系的多元化,也要求经济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以照顾各个层次人民的利益和各个地区
32、的利益,从而保证社会政治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四)国际经济模式的多样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模式: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财产私有制形式的同时,实行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形成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但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保留财产私有制形式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财产公有制形式,同时实行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采用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形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新出现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则主要实行财产公有制形式,并同时实行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形成计划经济模式。印度领导人认为,印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也不能完全采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因此印度自然采取了混合经济管理模式,只是较多地偏重于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吸取纯粹东西方经济模式的长处,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纯粹东西方经济模式的短处。因此经过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改革,印度只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长处,以抵消东方计划经济模式的短处,依然保留了混合经济管理模式。(五)混合经济管理模式的互补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混合经济模式本身可以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一般说来,私营经济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利润。发展私营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却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