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状.docx

    • 资源ID:7605161       资源大小:26.9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状.docx

    1、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状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11月6日)一、当前工作现状(一)基本情况根据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128.9万人(不含在校学生),其中,男性73.2万人,女性55.7万人;16-39周岁66.4万人,40-50周岁44.9万人,51-55周岁11.8万人,56-60周岁5.8万人。“十五”期间,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较高。“十五”期末,全市实现就业的农村从业人数达121.1万人,就业率为93.9%。其中充分就业107.2万人,占83.2%;

    2、不充分就业状态13.9万人,占10.8%;无业和失业状态7.7万人,占6.0%。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主要为非农产业。随着我市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少,大都在二、三产业就业。全市121.1万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一产的14.3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1.8%,从事二、三产业的分别为74.1万人和32.7万人,分别占总数的61.2%和27%。三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本地就业为主。“十五”期末,我市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116.4万人,占96.1%,跨省、市流动的4.7万人,占3.9%。(二)工作特点近年来

    3、,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锡委发20047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200420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锡委发200530号)等重要文件,将城市就业中的一些具有普惠性、长效性的改革措施,结合农村工作特点向农村延伸。一是把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就业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城市就业目标一起下达,同步推进各

    4、市(县)、区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指标列入各镇综合指标体系,建立起目标考核机制;市(县)、区都成立了由农办、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16个部门组成的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建立起了工作协调机制;各市(县)、区、镇从财政经费、土地收益和集体资产收益中筹集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专项经费,建立起经费筹措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使农村就业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二是把积极就业政策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我市在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岗位开发、资金投入、平台建设、就业援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今年制定新一轮再就业政策中,

    5、按照苏政发200624号文件的要求,我市把优惠政策向城乡其他需要帮助的对象扩展。对符合条件的“4045”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对象范围扩大到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扩展到进城创业的被征地农民。三是把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2004年,我市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制度,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末,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就业登记人数12.7万人,实现就业10.4万人。2005年起,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按季度进行动态维护管理。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全市农村

    6、62个镇都按照“六到位”的要求建立了劳动保障所,滨湖区、锡山区还在村一级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四是将城市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网络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在市(县)、区各镇普遍建立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确定了100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公共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机构已开始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全免费服务。以市(县)、区各镇成人职校为就业培训的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免费就业技术培训、有创业意愿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十五”期间,全市已培训本市农村劳动力1

    7、7.4万人,其中技能培训8.5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率达到65%以上,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平均每人接受2次免费就业技术培训。(三)面临的矛盾和压力我市虽然农村就业工作总体形势良好,但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还面临着以下矛盾和压力: 一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和不充分性加大了就业压力。虽然我市有90%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但他们的就业总体上还不稳定,就业还不充分。有部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有部分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尚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状态。“十五”期末,全市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仍有13.9万,处于无业和失业

    8、状态的农村劳动力仍有7.7万,这两类人员总计达到21.6万人,占所有农村劳动力的16.8%,其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4万人(无业要求就业人数3.4万人,不充分就业要求充分就业人数5.0万人)。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限制了就业层次的提高。全市128.9万本地农村劳动力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的达到了109.1万人,占资源总量84.6%;从技能水平上看,虽然有64.2%的人自认为掌握了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职业技能,但主要是农业种植业技能和制造业、建筑业技能,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只占7.4%。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农村“4045”人员等四类需要重

    9、点帮扶的对象中,无任何职业技能的比例高达5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的现状,给本地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层次带来了较大困难,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和转移领域限制在较低层次产业和辅助性岗位上,难以实现较高层次的就业。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必将越来越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愈加突出。三是观念落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步伐。本地一些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劳动致富、创业致富的意识相对于广东、浙江等地还不是很强。部分农村劳动力一方面抱怨自己没有技能,出去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

    10、又不愿意参加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此外,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工,这些来自于欠发达地区的民工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占据了许多低层次产业的“苦、脏、累”岗位,他们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对本地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也带来了较大冲击。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工作放到完善城乡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富民工程等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框架中去谋划,以城乡统筹为原则,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提高素质、开发岗位、完善体系、加强服务、保障权益”五个方面开展工

    11、作,用五年时间,实现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充分转移,重点帮助已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适龄劳动力提高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推动其劳动收入稳步增长,实现统筹城乡充分就业。(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培训农村适龄劳动力15万人以上(年均培训3万人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实现就业10万人以上(年均就业2万人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0%以上(详见附表)。 (三)实施步骤2006年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

    12、到5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4%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83.5%以上。2007年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金保工程”、“镇镇通”工程的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2008年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87%以上。市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6%以

    13、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88%以上。全市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转移比较充分;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实现充分转移;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素质、技能和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与城镇劳动力接近,基本实现无差别就业。三、工作措施(一)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就业”战略。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纳入全市就业培训总体规划,统筹规划,统筹安排,

    14、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增强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对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开展劳动预备制、实用技能以及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有计划地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以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制度,通过确立定点培训单位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有效形式,进一步完善我市培训补贴

    15、与培训合格率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二是抓好岗位开发,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三化”总方针,在抓好农业深度广度开发、深挖农业内部潜力、扩大一产就业容量的同时,加快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积极发挥二、三产业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工业逐步集中、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形成大量岗位。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与安置就业挂钩的协商机制,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涉及用地的项目,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条件。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就业

    16、失业登记管理、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统一工作标准,优化业务流程,逐步推进各类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互通。鼓励发展专业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公共就业机构与各类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发展和互为补充,形成以市、市(县)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龙头,以街道(镇)劳动保障(职业介绍)所为骨干,社会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合作伙伴,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运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四是强化就业服务,积极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农村行政村普遍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面提升“镇镇通”工程的服务功能,完

    17、善市、市(县)区、镇、村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积极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继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农村“4045”人员等四种对象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岗位和信息援助、免费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援助、服务援助、政策援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援助活动,确保对辖区内就业困难援助对象的走访每半年不少于1次,每年开展职业指导1次以上,推荐技能培训或就业岗位2次以上。对于农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只要本人不挑不拣,确保1个月内提供2次基本符合本人条件的就业岗位信息。对就业困难援助对象,只要不挑不拣,确保一周内安排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兴办服务实体、创建再就业基地

    18、等形式创造一批社区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上岗。五是重抓权益维护,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环境。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偏低等影响稳定就业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推进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等各项制度,保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按照城乡平等就业和保障的要求,对在本市单位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推进措施为了确保完成以上五项重点工作,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市将落实六项行动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把城

    19、镇就业、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外来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结合“金保工程”的全面上线,组织开展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调查,健全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加强动态维护和跟踪管理,按季分析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各类劳动力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摸清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情况的底数。此项工作于2007年完成。在完善现行城镇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的同时,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探索测算社会登记失业率。二是大力实施农村就业“五个一批”工程。农业内部消化一批,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型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工业领域安置一批,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县(

    20、区)域经济和镇域经济的发展,使乡镇工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吸纳一批,在发展商贸、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注重拓展现代物流、大型仓卖、边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开辟新的渠道。各类企事业单位吸纳一批,出台一些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自主创业带动一批,通过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积极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扶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自主创业。三是全面实施“农民现代化、知识化”教育培训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普遍进行一次职业指导,并帮助从事一产的农

    21、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开展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对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稳定性,使全市90%以上青壮年农民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专业工种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力争全部拥有农业绿色证。对农村低收入户(指人均收入不足市(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0%的农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每年提供2次以上免费技能培训。四是加强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按照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要求,整合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各类市场资源,启动新建市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服

    22、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投资9500万元用于市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新址建设,2006年启动,确保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底,全市市(县)区级以上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三星级达标率90%以上;到2008年底,全市市(县)区级以上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三星级达标率95%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四星级以上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不少于4个。五是全面提升“金保工程”和“镇镇通”工程服务功能。投资6000万元用于“金保工程”建设,2006年内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依托“金保工程”,进一步完善镇和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2007年实现“金保工程”和“镇镇通”工程服务

    23、功能的全面提升,通过专线实行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等信息的“一体化”实时共享。进一步发挥网上职业介绍服务功能,通过网上职介渠道,畅通求职招聘信息,提高求职成功率。六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维权保障制度。以依法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终止或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强化对企业工资的管理职能和工会推进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在城乡范围内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势推进、政策有效扶持、人大政协监督、三方协调联动、企业依法实施”的生动局面。到2008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24、基本完善,全市劳动合同基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实现信息化、制度化、长效化管理。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及工作制度,扩大劳动保障监察覆盖面,在城乡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聘请专兼职的劳动保障监察员,依法加大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力度,以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照城乡平等就业和保障的要求,对本市单位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特征,个人、集体、财政三方共担,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便于与城镇社会保险进行转换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全面覆盖城乡劳动力的社会参保率。四、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

    25、织领导。为加强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的领导,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分管局长徐炯明同志任组长,局就业和失业保险处、培训处、就业管理中心、职介中心、培训中心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具体组织实施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责任部门为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各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也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本地区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合力推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的稳步开展。二是加强考核监督。进一步强化工作目标,将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目标列为政府对各市(县)、区的目标考核内容,并将各项工作目标层层分解

    26、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级推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工作情况按季度进行通报,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区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的督查,平时抽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推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作实绩显著的地区、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变择业观念,克服小富即安、怕苦畏难和等靠要思想,弘扬富而思进、劳动光荣和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充分调动他们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广泛宣传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良好气氛。


    注意事项

    本文(我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现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