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西方社会学第十讲符号互动论.docx

    • 资源ID:7608306       资源大小:27.9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方社会学第十讲符号互动论.docx

    1、西方社会学第十讲符号互动论第十讲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1.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符号为中介的。2.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公认的意义。 一、早期符号互动论 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3、米德的符号

    2、互动思想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 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 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2、对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一、早期符号互动论思想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1)含义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以“镜中我”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互动的产物。别人好象一面镜子,“我”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并评价自己。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

    3、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的想象。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1)提出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 (2)含义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人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情境定

    4、义”。环境变化情境定义作出行为“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 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心灵含义:心灵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隐藏性的意识活动;它是个人想做某事、去做某事的内在动因。内容:心灵的内容由生理性的冲动和反映性的理智共同互动构成。前者是心灵的主体,后者是心灵的客体。心灵的(意识)能力:其一、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其二、暗中排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路线;其三、能够抑制不适当的行动路线,并选择一种可公开采纳的合适的行动路径。 (2)自我自我是客我(me)和主我(I)的对立与统一的综合体。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

    5、。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3)社会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193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创造“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一术语,并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一书中将其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

    6、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产品)(1)物质客体,如桌子、汽车、植物;(2)社会客体,如学生、教师、父母;(3)抽象客体,如价值、法律、道德。 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 (1)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的。 (2)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 (3)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3)方法论主张对经验世界的直接考察。A.探索:不局限于任何专门的技术,调查者一开始注意的面较广,随着观察的深入,逐步缩小范围。具体方法有:观察、访问、倾听谈话、集体讨论、了解历史、运用信件日

    7、记等材料、查阅官方记录,等等。B.检查:是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发掘出一般性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1)其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为表明这种尊重的态度而建立一套方法。”(2)批评实证主义方法批评社会科学中过于依赖预先建立的理论模型和过于讲究调查技术的倾向。反对运用自然科学的、严格定量的方法。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 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他的理论因而也被称作“戏剧论”。戏剧分析要素: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A.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

    8、”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是指表演的场景部分,后者是指与表演者自身系为一体的那些项目,又可以分为“外表”与“举止” 。B.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2)印象管理A.含义。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努力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动,给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同时努力去避免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动。 B.印象管理的方法。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c.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

    9、方法也有三: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 2、对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1)相遇这类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为“相遇”。 (2)角色距离在对这类互动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在个人与其角色之间,在一个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着差距,称之为“角色距离”。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性印象管理。

    10、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意见遵从等。 自我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则将目标指向行为者自身,应聘者通过一系列的策略行为,如自我宣传、增强效应等,将人际交流的主题界定在能使自己凸显优秀的方面,从而使自己显得更有能力,具备更多的优良特质。2.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 消极事件是对良好印象造成威胁的因素,消极事件的出现是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出现的客观原因。因此,这种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被称为保护性印象

    11、管理。 在面试情境中,当应聘者被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达到减低、否认、中和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如:合理化理由、事先申明、道歉等。 3.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在实际的面试情境中,很多非言语性行为,如面部表情、触摸、身体位置、姿态等,也能够有效地影响应聘者给面试考官留下的印象。非言语行为的不易察觉、难以捕捉性,以及它被赋予的独特含义,使得应聘者对它的运用乐此不疲。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1.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2.人类学中的交换理论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理论来源

    12、之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交换使得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交换理论所利用的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个人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越少物质市场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交换理论的来源之二:人类学中的交换理论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英国人类学家,西太平洋的淘金者交换区分了物质的交换和象征式的交换。人为交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还为了满足心理需求。马林诺夫斯基分析了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岛上居民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换-库拉圈的交换库拉圈交换库拉

    13、圈交换的基本方式是用臂镯交换项圈,用项圈交换臂镯。而这样的交换仅限于库拉伙伴之间。库拉伙伴是具有库拉关系的不同部落的土著。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一旦建立就基本不会被破坏。一个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可能有一个到数十个的库拉伙伴。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这样的库拉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库拉圈大致覆盖整个马辛地区的岛屿。在库拉贸易中,臂镯以逆时针的方向流动,而相应的,项圈以顺时针的方向流动。用马林诺斯基重点研究的特罗布里恩德岛来说,当地土著以项圈交换西边岛民的臂镯,再通过向南的库拉,用臂镯交换南方岛民的项

    14、圈。处在库拉圈不同地方的土著基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库拉(在极少的地区可能会出现逆流)。可以说,库拉物品除了交换没有实际的功能。它们不是被当作个人财产来长期占有的,而是总处于交换之中,其价值也在交换中积累和体现。库拉物品除了大小和精细程度,更被看重的是它的历史,它曾经的拥有者的故事和荣耀。一些古老而传奇的库拉物品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些物品都是库拉圈中每个人都希望交换到的东西。当然,再珍贵的库拉物品也总是处于流动之中。库拉并非是等价交换,而这种交换在时间上也不是同时的。一般由库拉伙伴的一方先把库拉物品送给另一方,一段时间后另一方再把相应的库拉物品作为回礼送给前者。然而,回礼的价值是回礼的人自行决

    15、定的。虽然常会考虑回礼的价值与收到的库拉物品相等价,然而接受方不能有所要求,即使不满也不能取消交易。 莫斯的观点莫斯,法国人类学家,1925年出版了馈赠分析,用物品交换来解释人类行为。莫斯认为交换往往采取馈赠的形式,交换的动力和压力来源于群体而非个体。(交换按照规范进行;交换巩固了社会的规范结构)交换理论的来源之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的原则。斯金纳、巴甫洛夫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乔治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参加帕雷托学说小组讨论会,并于1934年与人合著帕雷托理论介绍一书

    16、,从此步入社会学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系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霍曼斯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类群体(1950)。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换论,著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对功能理论的批评首先,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力。霍曼斯认为,如果说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它就必须对所发现的经验性关系作出解释。解释是一种理论,其形式是一种演绎体系。虽然

    17、功能主义学派都在谈论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进行足够的理论工作。这个学派并不了解什么是理论,也从没有提出一种作为解释的功能理论。 其次,忽视对人的研究。努力构造理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开端,而最终的结果是关于人的行为而不是关于社会均衡的一般性问题。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霍曼斯认为,功能主义的研究集中于或大或小的系统和它们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目的功能。个人被简单地理解为占据一种地位(位置),履行以这种地位(位置)为指导的角色。 基本概念之一 1.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2.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3.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

    18、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4.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5.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基本概念之二1.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2.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3.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性别、种族等。4.利润:是指一

    19、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5.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以上9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报酬对于行动者的意义,霍曼斯引入了“数量”和“价值”两个重要的分析变量。“数量”是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价值”是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一般说来,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经济学边际原理);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少,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对

    20、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这个命题讲的是,人最有可能从事那些经常获得报酬的行动。不论一个人因何种原因而从事某种行动,如果他的行动获得报酬,那么他就会重复该行动。命题的基本步骤:1.先有个人的行动;2.行动带来报酬;3.因有报酬而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 “如果在过去一种特殊刺激或一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相同,人就越可能产生这种行为,或是一些相似的行为。” 刺激命题的基本意义是用过去发生过的情况来预测目前或奖励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某人在过去某种环境下的行动得到了报酬,那么,在同样

    21、的情景下,他会重复该行动。 3.价值命题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去执行这个行动。” 这个命题涉及到行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越有价值的行动,人们越会去做。霍曼斯认为,如果能够自由选择的话,一个人肯定会选择对自己价值较大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霍曼斯认为避免惩罚也是一种价值。 4.剥夺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来讲,就越来越没有价值。”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 5.攻击赞同命题 “在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时,或得到他没预料的惩罚时,他将感到气愤,他便可能去从事侵略性行为。在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时,

    22、尤其是得到的报酬比他预料的报酬大时,或者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他更可能从事该行为。” 6.理性命题 “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 在霍曼斯看来,上述六个命题是一组“命题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则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23、。在解释人类行动时,所有这些命题都必须加以考虑。 霍曼斯的所有命题都是关于个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他认为,这些命题同样能对社会制度进行解释。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在持续的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这个原则是从对某个参与者的权力中产生的,因为在交换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对方向他提供报酬的能力。例如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在获得这笔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赢利很少,即投资者向公司提供报酬(资金)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利润)的能力。这样,投资者就获得了对公

    24、司的权力。在他们的合作关系中,投资者可以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分配公平性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比例作出判断。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投资成正比;在成本一样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利润与付出的投资成正比。如果人们不能按照公平性原则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在报酬分配方面出现不公正或脱节的现象。 霍曼斯认为,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他提出了两条标准: 第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在同类行动中,一

    25、个人总是以过去成功地从事这一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投资和利润的比例为尺度来衡量眼前或将来的行动,并根据个人投资的增加而提高标准。 第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中,通常还要把自己的所得与自己认为相类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和自己比较疏远的不太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霍曼斯理论的不足 1心理还原主义。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3把人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5对宏观制度解释的不足。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彼得M布劳1918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2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1942年,布劳从伊利诺斯州的埃尔姆赫斯特学院社会学系毕业。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

    26、学位。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布劳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有:科层制的动力(1955)、社会整合理论(1960)、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964)、互动:社会交换(1968)、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不平等和异质性(1977)。布劳交换理论的重点 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这与霍曼斯的理论有重大差异。布劳希望以自己的新理论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填补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与宏观社会交换理

    27、论研究之间的鸿沟。 关于社会交换 概念的界定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他这样定义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社会交换过程中人们的选择更多地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而最基本的规范就是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互惠规范贯穿于整个交换过程的始终,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互动;而公平规范则直接制约着人们对报酬的期待程度。只有同时遵守这两个规范,交换关系才能维持平衡。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与霍曼斯集中分析抽象的

    28、交换原理的做法不同,布劳在确立了交换概念之后,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于分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换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上。吸引与竞争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又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分化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推动着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那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拥有为其他成员所需的稀有资源的人在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 整合与冲突权力分化最终根源于交换各方所拥有的资源不平衡,各个交换者经过反复的交往、互动将这种不平衡以权力等

    29、级结构的形式固定下来。权力结构一经确立,就会对进一步的交往产生影响,布劳将这种影响概括为整合与冲突两种倾向。 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社会独立性,可以用如下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他能够提供给别人一种迫切需要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促使别人反过来再向他提供服务,尽管只有他才有要求这样做的资源,这将导致对等的交换。 第二,他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假定存在其他的供应者),那将导致对等的交换,即建立另一种伙伴关系。 第三,他能强迫别人给他服务(假定他有能力这样做)。假如发生了这种强制,那些能够确保得到服务的人将形成对服务提供者的控制。 第四,他可以学会不用这种服务或寻求其他替代物。 权力与权威权

    30、威的特征是:被下级集体所承认和实行的社会规范强制它的个体服从上一级的领导。也就是说,要求服从的强制力不是来自上级,而是来自下级群体自身的规范。 当权者能否使权力转化为权威,取决于他能不能按公平性和互惠规范与下级实现交换。如果他能够并使下级获得的报酬大于他们的期望,下级就会把这种隶属看作是有利的,对当权者就会表示合法性赞同。共同的忠诚感和群体规范就会出现,它们使服从成为一种下级应履行的义务,权威由此产生。随着权威的确立,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 小结布劳描述的交换过程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四个阶段。首先,在基本的交换关系中,人们是由相互的需要和满足权威相互吸引的。其次,这样的交换很容

    31、易发展成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要显示自己能提供的报酬,从而给对方造成印象,而自己又可从中获得更多的报酬。第三,这种竞争形成分层系统,在分层系统中,个人以他们所拥有的稀有资源为基础开始分化。第四,权力既可以是合法化的(权威),也可以是强制的,权威是以合法性价值为基础的,这种价值使具有整体效应的群体和组织能够不依赖于亲密的面对面接触而进行活动,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实现制度化。 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虽然布劳认为在微观和宏观领域中,起作用的是同样一些交换过程,但他承认宏观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法还原于微观过程的突生性质。 当然,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与微观结构中的交换也存在差别。在微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而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提供了这一机制,因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


    注意事项

    本文(西方社会学第十讲符号互动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