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docx

    • 资源ID:762094       资源大小:54.59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docx

    1、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古文字的范围 按照中国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现代的文字学者多数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篆文的不少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按照这种意见,古文字可以说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古文字学的内容 在中国,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是,长期以来是包含在作为“小学”一部分的传统文字学和以古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里的,一直

    2、到20世纪才有“古文字学”的名称。人们所说的古文字学,内容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着重于释读这些资料,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着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狭义的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

    3、支。古文字资料的种类很多。按照所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殷周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研究(如去掉“秦汉”二字,可以包括对战国简册帛书的研究)等分支。古文字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 古文字学跟不少学科有密切关系。它跟考古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古文字资料有很多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而且发掘记录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处。反过来看,这些资料对判断有关墓葬或遗址的性质和时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器物上的铭文对研究这些器物本身也极为重要。要考释古文字或通读古文字资料,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举例说,如果不懂先秦语音,对先

    4、秦古文字资料里的通假现象就无法正确理解。反过来看,古文字资料和古文字本身,对研究先秦以至秦汉的语言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要研究商代语言,就几乎只能根据商代的古文字资料。古文字的字形对研究上古的词义和语音也有很大用处。古文字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此外,古典文献学、古史(包括古文化史)学以至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通读古文字资料和考释古文字也都是需要的。同时,古文字资料和古文字本身,也都能为这些学科提供重要的研究根据。在古文字学和上述各种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古文字学简史 汉代 研究古文字的风气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汉代人所看到的古文字资料主要有3种。一种是先秦铜器的铭文,

    5、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叙里说,各地“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西汉张敞“好古文字”,宣帝时美阳(今陕西扶风)出土古铜鼎,他曾释读其铭文,事见汉书郊祀志下。一种是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的字书史籀篇的抄本。汉代人所说的籀文,就指史籀篇的字,其字体属于大篆。一种是所谓古文经,即秦始皇焚书时被藏匿起来的一些儒家经籍抄本,如汉初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得到的尚书、礼、论语等书。这些经籍抄本的字体既不是隶书,也不是小篆和籀文,汉代人多称之为古文。推崇古文经的经学家如许慎等人,认为这种字体比籀文还要早。但是据后人研究,所谓古文其实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指秦以东各国)的文字

    6、。汉代推崇古文经的那一派经学家,后人称为古文学家。另一派经学家,反对古文经,只相信世代相传的本子,后人称为今文学家。古文学家为了读通古文经,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古文,所以往往同时是文字学家。他们进行了收集古文并把古文跟当时使用的文字相对照的工作,有些人还进一步对汉字的构造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古今字和隋书经籍志等著录的后汉卫敬仲(即卫宏)撰的古文官书等书,是前一方面工作的成果。六书说的建立是后一方面工作的成果。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属于古文经系统的周礼。不过据近人研究,把六书解释为“造字之本”,大概是汉代古文学家的创造。公元 1世纪末,许慎撰写说文解字,为古文学家对文字的研究作了出色

    7、的总结。说文收字的体例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字形以小篆为主,同时收入一些写法跟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在解释文字的时候,许慎依据六书理论,尽可能结合字形指出字的本义。所以即使按照不以小篆为古文字的传统文字学的观点来看,许慎的工作也是带有古文字研究的性质的。可惜许慎等古文学家所看到的古文字资料,时代都比较晚。在当时虽然古铜器铭文已经受到了有些人的注意,但是搜集、研究这种资料的风气却还没有形成,学者们很难加以利用。说文叙提到了鼎上的“古文”,但是书中所收的古文看来全都出自古文经,实际上只是战国时代的文字。籀文的时代也不算很早,而且许慎等人所看到的史籀篇是屡经传抄的本子,有些字形显然已经讹变。这

    8、些古文字以及小篆的字形往往不能反映本义。因此许慎对古文字的发展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他对字形的解释和所指出的本义也往往不可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缺点是很难避免的。魏晋至宋初 从魏晋一直到宋初,古文字的研究没有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最受重视的早于小篆的古文字,仍然是古文学家所说的那种古文。曹魏正始年间将古文学家传授的尚书和春秋刻石立于太学,每个字都用古文、小篆、隶书三体写刻。这就是所谓三体石经。晋武帝咸宁五年(279,或谓在太康元年或二年,即280或 281),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个被盗掘的战国后期魏国大墓里发现了大量竹简书,共有75卷,10余万字,字体跟古文经相类。这就是所谓汲冢古文。这批竹

    9、书被收入官府,先后由荀、和峤、卫恒、束皙等人加以整理,写定为今文。竹书原本早已不存,写定之本除穆天子传外也都已亡佚。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也间有古文简册发现,但是其内容一点也没有流传下来。在从魏晋到宋初这段时期里,仍有人继续做搜集古文的工作,而且还有人用古文刻写碑碣或伪造典籍古本。他们所用的古文,有的有根据,有的则是杜撰的。五代末宋初的郭忠恕(?977)根据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古文资料编成古文的字汇,名为简。稍后的夏竦(9851051)编古文四声韵(1044),材料来源跟简基本相同,不过简是按部首编排的,夏书则是按韵编排的。这两部书虽然收入了不少杜撰的古文,大部分字形还是有根据的,是现代人研究战国

    10、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郭、夏之后,古文之学就逐渐衰微了。在这一时期里,有铭文的古铜器也时有发现,可惜仍然没有形成搜集、研究金文的风气。唐初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发现了重要的先秦石刻石鼓文。唐代人对石鼓文很重视,讲字体、书法时往往提到它。由于石鼓文的字形跟籀文比较接近,当时人多附会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书。秦始皇巡行天下时所立的篆文刻石,在唐代也很受重视。南北朝时石经已有拓本;在唐代,秦刻石和石鼓也都有拓本流传。唐代篆文书法家李阳冰曾整理过说文。他根据秦刻石改了说文的一些篆形,如改(欠)为等,受到后人的很多批评。李阳冰擅改古书是不对的,但是他根据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纠正说文,这却是值得重视的。

    11、他解释字形也时出己见,虽多荒谬,但也间有可取之处。例如许慎解释“木”字说:“从,下象其根”,他则认为整个字“象木之形”。宋代 在宋代,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古文字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真宗咸平三年(1000)句中正等人考定乾州(今陕西乾县)所献“史信父”,这是宋人研究古铜器铭文之始。由仁宗朝到北宋末年,搜集、著录、研究古铜器及其铭文的风气日盛,南宋时,关中、中原等发现古铜器的主要地区先后为金、元占据,搜集新出土铜器的工作基本上陷于停顿,但由于北宋学风的影响,南宋前期著录、研究金文的风气仍相当兴盛,到后期就衰落了。宋代学者在研究金文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北宋的杨元明(南仲)、欧阳修(1007107

    12、2)、吕大临(10461092)、赵明诚(10811129)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宋人编了不少古铜器和铭文的著录书,流传至今的有吕大临考古图(1092)、宋徽宗撰的博古图录、南宋赵九成续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器款识法帖(1144)、王俅啸堂集古录和王厚之(复斋)钟鼎款识。前3种兼录器形和铭文,后3种单录铭文。吕大临另编有考古图释文,按韵收字,是最早的一部金文字汇(或谓此书为赵九成所编,似非)。政和年间王楚撰钟鼎篆韵,绍兴年间薛尚功撰广钟鼎篆韵,材料较吕书增多,但皆已亡佚(王书实际上还保存在元代杨的增广钟鼎篆韵里)。殷周金文是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早于籀文和古文的文字。宋代学者对金文的搜集、著录和研究

    13、在古文字学史上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较古的金文已经认识到“造书之初”象形之字“纯作画象”,“后世弥文,渐更笔画以便于书”(考古图 426上)。考古图释文的序对金文形体上的某些特点(如笔画多寡、偏旁位置左右不一等)以及辨释金文的方法作了简明的概括,也很值得注意。宋人正确释出的金文,大都是比较容易认识的。不过他们有时也有很好的见解,如杨南仲释晋姜鼎铭文,疑“”为“”字,读为“祈”,就比近代古文字学名家吴大、 罗振玉等人以“”为“祈”之本字的说法确切。在石刻文字方面,石鼓文和秦刻石在宋代都继续受到重视。南宋前期的郑樵创石鼓文为秦篆之说,认为石鼓是秦惠文王以后始皇以前的刻石。时代稍后的巩丰认为是秦襄公至

    14、献公时的刻石。这在石鼓文的研究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北宋时还发现了战国时秦王诅咒楚王于神的刻石,即所谓诅楚文,欧阳修(10071072)、苏轼(10371101)、董等人都曾加以研究。在宋人的六书研究中,可以看到金石学的影响。郑樵通志六书略对某些表意字字形的解释明显胜过说文。例如 说文说“止”字“象木出有址”,六书略则认为“象足趾”;说文 说“步”字“从止、相背”,六书略则认为“象二趾相前后”;说文说“立”字“从大立一之上”,六书略则认为“象人立地之上”;说文说“ 走”字“从夭、止,夭者屈也”(从段注本), 六书略则说“夭”“象人之仰首张足而奔之形”。“步”、“立”、“走”等字一般都看作会意字,

    15、六书略却收在象形类里。郑樵对金石文字颇有研究(通志有金石略)。他能有上述那类见解,显然是由于受了金石文字中较古字形的启发。宋元间的戴侗作六书故,直接采用金文字形。由于金文字少,往往杜撰字形,因此受到后人的很多批评。不过戴氏说字颇有独到之处,这也是后人所承认的。如他认为是“星”的初文,“鼓”字所从的“”本象鼓形,就是很好的见解。元明 元、明两代是古文字研究衰落的时期,金石学方面值得一提的,只有明人搜集、著录古印的工作。这项工作宋人就开始做了。但是宋元时代的古印谱大都已经亡佚,流传下来的如说郛所收的汉晋印音图谱,资料贫乏,用处不大。明人所编古印谱,如顾氏集古印谱(1571),内容比较丰富,为古文字

    16、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在这一时期里,古文字字汇继续有人编纂,但是所收字形大都据前人之书辗转摹录,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元初杨桓六书统、明代魏校六书精蕴等书也都想根据早于小篆的古文字来讲六书。这些书“杜撰字体,臆造偏旁”之病甚于六书故,而见解则不及六书故,不为后人所重。清代 进入清代以后,金石学和小学复兴,古文字研究重新得到发展。清代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清初闵齐作六书通,后由毕弘述整理刊行。这是兼采古文、印文和钟鼎、石刻文字的一部古文字字汇,流传很广,但是内容杂乱,摹录失形,水平很低。乾隆时,清高宗先后命梁诗正、王杰等人仿博古图录体例对内府所藏古铜器加以著录, 编成 西清古鉴(1751)、

    17、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及乙编4书 (后3书稿本民国时方印行),其水平尚在宋人之下。从乾、嘉之际开始,清人在古文字研究上才有明显超过前人之处。道光以后,重要的金石收藏家辈出,陈介祺(18131884,号斋)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收藏的古文字资料在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人。由于古文字资料的日益丰富,同时也由于小学、经学等有关学科的发达,古文字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到清代晚期同治、光绪时期达到了高峰。吴大(18351902)、孙让是高峰期最重要的学者。清代古文字研究的重点仍然是金文。乾隆时,由于朴学的兴起以及西清古鉴等书的编纂,士大夫中对金文感兴趣的人逐渐增多。嘉庆元年(1796),钱坫刻十六长

    18、乐堂古器款识考,专收自藏之器,器形、铭文并录。九年(1804),阮元刻积古斋钟鼎器款识,著录所收集的各家铭文,加以考释,以续历代钟鼎器款识。此后出现了很多跟钱书或阮书同类的著作,影响较大的有吴荣光(17731843)筠清馆金文(1840)和吴式芬(17961856)捃古录金文(1895),体例都是仿阮书的。清代研究金文的主要学者,乾嘉时期可以上举的钱坫、阮元为代表,道咸时期有徐同柏(17751854)、许瀚(17971867,字印林)等人。徐同柏著从古堂款识学(1886)。许瀚曾为吴式芬校订捃古录金文,他在金文方面的见解多见于此书。同光时期,金文研究出现高潮,主要学者有吴大、孙让、方益(?18

    19、99)、刘心源(18481915)等人。吴大跟金文有关的主要著作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等书。古籀补是古文字字汇,所录之字以金文为主,兼及石刻、玺印、货币和古陶文字,释字颇有出自己见者。此书一改古文四声韵以来按韵收字的体例,分别部居悉依说文,不可释和疑而不能定之字入于附录。所录之字皆据拓本慎重临摹,跟过去那种辗转摹录,字形失真的古文字字汇大不相同。后来的古文字字汇,在编排的体例上大都仿照吴书。孙让著古籀拾遗(1888)和古籀馀论(1929),订正前人考释金文之误。方益著有缀遗斋器款识考释(1935),但在他去世多年后才出版。刘心源的主要著作是奇觚室吉金文述(1902)。上述诸人对金文的考释有很多超过

    20、前人之处。宋代以来多把春秋战国时鸟篆之类笔画屈曲奇特的金文视为夏商文字。龚自珍(17921841)曾疑王复斋钟鼎款识著录的、铸有这类铭文的“董武钟”是吴越器。方益明确指出:“若薛录之四商钟、王氏所录之董武钟,要亦周器,乃当时自有此一体,如秦之有缪篆、殳书者”(缀遗卷首器说中)。这是一种进步。在把铭文跟古籍中有关的历史资料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方面,清人也超过了前人。货币文字真正成为古文字研究的资料是从清代开始的。搜集、研究古钱币的风气开始得很早。但是宋代以来研究古钱的人大都把基本上属于战国的东周时代的刀、布等类钱币,说成太昊、尧、舜等古帝王和夏商时代的东西,解释币文极尽穿凿附会之能事。直到乾隆时撰的

    21、钱录(1751),仍然停留在这种水平上。古币文字的研究出现转机,也在乾嘉之际。据蔡云癖谈(1827),钱大昕曾说过“币始战国”的话。嘉庆时,初尚龄作吉金所见录(1819),把古刀、布断归春秋、战国。先秦古币的研究自此渐上轨道。吴大古籀补收入了不少币文,刘心源在奇觚里也考释了一些币文。乾嘉以后,玺印文字的研究也有相当大的进步。元明人不知古印中有早于秦代之物(明人古印谱中其实已收入不少战国印,但他们不明其时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程瑶田为潘氏看篆楼印谱作序,释出战国印中的“私玺”二字,并说“玺但用尔者,古文省也”(通艺录卷八看篆楼印谱叙)。这是清人辨识先秦古印的先声。道光十五年( 1835

    22、 )张廷济(17681848)编清仪阁古印偶存,称先秦印为古文印。同、光间,陈介祺编十钟山房印举,在汉印之前列“古玺”和“周秦”印两类。按其内容,前者基本上是六国印,后者包括战国时的秦印、秦代印和汉初印。陈介祺本认为周秦印是周末与秦代之物,古玺是三代之物。光绪四年(1878),他在致吴大的信中说:“朱文铜玺,前人谓之秦印,不知是三代,今多见,亦似六国文字”(五册本斋尺牍第五册戊寅四月二十二日札),对古玺时代的认识已接近实际。古籀补收入了一些玺文。在汉印篆文方面, 嘉庆时就有桂馥缪篆分韵(1796)等字汇刊行,摹录印文比较谨严,胜于以前其他各类古文字字汇。道光以后还发现了一些古文字资料的新品种,

    23、如封泥文字(即打在封泥上的印文,以汉代的为多)、古陶文字以及在清末才发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甲骨文。古陶文字首先于同、光间在山东临淄等地发现,稍后又在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等地发现,陈介祺是第一个鉴定“三代古陶文字”(实际上大都属于战国时代)并加以收藏的人。吴大第一个认真研究古陶文。他曾据陈介祺藏陶的拓本写过一些考释,还在古籀补里收入了不少陶文。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主要内容为卜辞)大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受到古董商的注意。次年,王懿荣(18451900)鉴定为三代古文并加以收藏。殷墟甲骨文资料丰富,内容重要,时代属商代后期,早于大多数铜器铭文,其发现在古文字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王懿荣在鉴定甲

    24、骨文的次年,就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自杀殉国,所藏甲骨后归刘鹗(18571909)。刘鹗选拓了一部分甲骨编为铁云藏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刘鹗在序中已称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次年, 孙让据藏龟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此书遗稿由甲骨学的奠基者罗振玉在1917年印行。甲骨文发现后,古董商欺骗收藏家,把出土地点说成汤阴。罗振玉是学者中最早打听到真实出土地点的人。宣统二年(1910),罗振玉作殷商贞卜文字考,考定甲骨出土之地是殷都故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遗物,把甲骨文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当时认为殷墟只是“武乙之墟”则是错误的)。此书印行的次年,清

    25、王朝就覆灭了。清代金石学的发达,在专门研究说文的著作里也得到了反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字下引用金文的“勒”来作解释。桂馥本是金石学家,他在说文义证里屡次引用金石文字。王筠在说文释例里更是常常用金文的字形跟说文的字形作比较。随着古文字研究的逐渐深入,说文的一些错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吴大在古籀补自序里指出说文中古文的形体跟习见的铜器铭文不合,怀疑他们皆“周末七国时”文字。陈介祺也有类似看法(古籀补陈序)。吴、陈二氏还都对说文所收的籀文的时代表示了怀疑。从古籀补、字说等书中关于玺文、币文和陶文的一些话可以看出,吴大已经认识到这些文字资料基本上都是“周末”、“六国”时的东西。他在古籀补“二”、“

    26、钧”两字下,还明确指出说文中这两个字的古文的字形跟六国铜器铭文相合,应是“六国时”文字,不是真正的“古文”。可见吴大对说文古文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对战国文字的研究为基础的。对说文篆形以及许慎讲字形和本义的错误,吴大、孙让等人也时常根据古文字加以指出。古籀补凡例第一条就说:“古器所见之字,有与许书字体小异者可见古圣造字之意,可正小篆传写之讹。” 孙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写成名原一书,从文字学角度总结自己研究甲骨、金文的成果。他指出文字“本于图象”,汉字最初“必如今所传巴比伦、埃及古石刻文,画成其物,全如作(绘)”,后来由于书写不便逐渐简化,“最后整齐之以就篆引之体”,才成为说文所载的

    27、那种文字。书中还很注意把同从一个偏旁的字放在一起来加以考察。名原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圈子,是古文字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时期到了民国时代,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逐渐形成,古文字学也逐渐加强了科学性。民国前期古文字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罗振玉和王国维。罗振玉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于清末,不过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民国时代进行的。罗氏对甲骨、铜器、金文拓本、玺印、封泥等古文字资料都有丰富的收藏。他既勤于著录、传布各种资料,也勤于研究、著述,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他的著作里,最重要的是在殷商贞卜文字考的基础上写成的殷虚书

    28、契考释(1915)。此书在甲骨文字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甲骨学奠定了初基。王国维是在罗振玉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他在甲骨、金文和古文、籀文的研究上都取得了成就。在甲骨文方面,王国维新识之字并不是很多,但往往对通读卜辞有重要意义。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研究。他在金文方面,著有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和很多单篇文章。在古文、籀文方面,著有魏石经考、史籀篇疏证以及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桐乡徐氏印谱序等文章。他认为古文是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说法比吴大精确。此说现已成为定论。至于籀文究竟是不是战国时秦国的文字,古文字学界尚有不同意见

    29、。罗、王都已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对旧的金石学有所不满。罗振玉主张把金石学改为古器物学(云窗漫稿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王国维曾把前人对古铜器和铭文的研究称为“古器物及古文字之学”(国朝金文著录表序),还时常单独使用“古文之学”、“古文字之学”或“古文字学”的名称,可见他倾向于把金石学分为古器物学和古文字学。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客观存在的趋势。不过从罗、王的研究工作来看,他们还未能真正摆脱金石学和传统文字学的束缚。2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古器物学为考古学所吸收,古文字学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在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

    30、始发掘殷墟,古文字资料的出土情况开始由盗掘和偶然发现变为科学发掘。虽然由于盗掘无法禁止,这种转变只是局部性的,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巨大。进入30年代以后。古文字研究的方法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郭沫若在20年代末,为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开始研究甲骨、金文。在30年代前期,他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根据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字体、内容,对西周王朝的铜器进行区分所属王世的研究,又对周代诸侯国铜器(大部属于东周时代)进行分国的研究,写成了两周金文辞大系这部名著,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去研读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对它们的某些内容有了比前人深刻的理解。他的卜辞通纂和殷

    31、契萃编,在卜辞的通读上有重要贡献。他在收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殷中图形文字之一解(1931)这篇论文里,指出殷周铜器铭文中的很多“图形文字”是“国族之名号”,一扫过去把这类文字任意释为“子”、“孙”等字,或视为非文字的图画的谬说。与郭沫若用新方法研究铜器铭文同时,参加殷墟发掘、负责出土甲骨整理工作的董作宾,对甲骨文也进行了分期断代的研究。他在1932年写成、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里,全面论述了殷墟甲骨文断代的根据,把甲骨文时代划分为 5期,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后来他还在甲骨文断代方面提出了一些补充的意见,如新、旧派的划分等,这些意见引起了不少争论。清代以来,虽然古文字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却一直没有人认真加以探讨。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在语言文字学上缺乏修养,主要凭想象去考释古文字,甚至自己就把释字比作“射覆”。另一方面,由于一般文字学者不熟悉古文字,不能及时吸收古文字学者的研究成果,文字学也长期不能从一些有问题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唐兰针对这种情况,在1935年写成了古文字学导论。此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古文字的立场去研究文字学”。第二部分阐明研究古文字,主要是考释古文字的方法,特别强调了偏旁分析法和历史考证法的重要性。这是古文字学的第一部理论性著作。郭沫若、董作


    注意事项

    本文(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