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长周培值的解释是:在目前一批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大多是班级秩序的维护者,起到的也只是一个局限性的领导的作用,只是一个“官员”的角色,改革、取消“班主任”的实质,就是改变“官本位”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官本位观念在教师中有意无意地存在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然不会出现那么多体罚学生、滥用职权的恶性事件。要追究宫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不能不反思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自身的问题。在班级管理这一系统中,管理主体主体与管理对象缺乏一定的均衡制约机制: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几乎对班集体的一切都无权干涉,纯粹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作为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虽然没有社会组织中那种明文规定的行政职权,但对班
2、级学生具有“生杀大权”却是无可争议的(聚表扬批评、座位安排、“职位”升降等无数权利于一身)。因为是“官员”是“管理者”,“班主任”这一角色就可避免地渗透着官本位的文化特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于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官”意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二、依赖观念制约学生创造性自由发挥“在家靠父平,在校靠老师”,这是我国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中都普遍存在的一个观念。这种依赖观念在教师中也同样存在,前几年,某某教师被学生当成了学习乃至情感生活方面的父母,还会被传为美谈,被认为是成功教育的典范。不可否认,相对于科任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肩负更全面的教育责任,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为人处世甚至情感
3、教育等方方面面。然而,我们可以断定,依赖观念对学生是一种有害的观念,消除不了依赖思想的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为了所有的学生、所有的事情,而且在所有的场合都忙个不停,班干部只不过是一种传声筒、放大器,班级的其他学生更用不着动脑子,“反正都安排好了,跟首做就行”。于是在实际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就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在学科教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反思,为什么我国的孩子在成长期成绩优秀(例如在国际赛场拿数理化奖牌,甚至考托福成绩比美国同龄人分数都高),但到了成才期却差强人意?为什么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很多都成不了国家的栋
4、梁之才?通过比较人们发现,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究其原因,还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只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太疏忽了学会学习,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实,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同样应该进行反思。如果从学校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高度看问题,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并不落在“管理”上,而应该放在“引导”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合理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己的创造潜力,这才是唯一正确的。三、强制性规范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的校服,统一的行为规范,造就了统一的、没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虽然这是对现行学校教育较为极端的评价,但它的确提醒了人们: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刻不容缓
5、,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提出4个基本点:学习认识、学习做事、学习为人处世、学习和睦相处。而按有关专家的分析,未来的人才素质要求:必须有全球视野,有宽广的胸怀、知识和能力;必须有创新意识;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有收集、分析、吸纳高科技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多种适应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改革各学科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这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还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合理的成长环境。当然,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传统
6、的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都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因为过分强调班集体的目标、利益,往往实行过度的规范化管理,即在学校一般规范(是否都属必要也须商榷)的基础上,实行更严格的强制性规范,在这种管制(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整体上都缺乏自信、自立、自律的品质,缺乏积极乐观和执着追求的性格,也很难有理性务实和冷静开放的素质和责任感。总之,在“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这样一种班级管理氛围中,学生在人格上极易形成对教师的依附关系,其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须知,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内在品质。传统级管理模式中无差别原则、规范化要求原则的过分运用,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恰恰是新时
7、代素质教育的一大禁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研究性学习、协同教学、个性教育、自主教育、创新教育、通才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纷至沓来,教育从科研到实践都成果累累。比照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能够更清醒地分析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为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上述弊端,有专家建议,班级管理可以采用“一人一个角色的全体参与”、“以课题为中心的小组”这样一些弹性的管理模式。笔者以为,无论尝试哪种模式,在“班主任”角色一时难以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如今,当务之急的是:班主任教师必须尽快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育理念,在把握好“宽与严”、“管理与自治”、“班集体与学生个人”等重要关系的基础上,积
8、极探索,大胆创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吕凤红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班级常规管理主要是班级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课堂常规、宿舍常规、劳动常规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礼貌要求。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普及,常规管理问题中所突出表现的学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正日益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相对于他们的父母一代而言,独生子女这一代的主要优点是:相对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但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
9、缺乏“爱心”。集中的体现是,往往只“爱”自己,不知道爱父母、亲人、朋友,不知道爱国家、爱民族,比较自私自利。其次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缺乏涵养和一定的深度,比较浮躁。第三是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陕西教育2006年10期)张帮群班级管理误区(一)遥控式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为了避重就轻,安于现状,搪塞工作,总爱把班级管理工作一味推给班干去做。班主任只在家里等候班干去汇报工作(其实多半是打小报告),而班主任只根据班干的小报告(往往是片面的),便传令喊来某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据调查,凡是“遥控式”管理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与班干关系紧张,与班主任关系对立,
10、形成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其班纪班风、学风每况愈下,升学率也自然十分低下。可见,“遥控式”管理因对学生缺乏感情投入,缺乏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就很难与学生沟通,这显然是一种不可取的管理模式。(二)警察式管理警察式管理主要是指那些班主任管理凌驾于学生之上,毫无民主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处处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丝毫容不得学生丁点错误。师生如猫和老鼠,学生们人人发休自危,大气不敢喘,唯恐犯错,心理上受到严重压抑,心里话哪里还敢向班主任诉说,哪里还谈得上“亲其师,信其道”,哪里还有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这种毫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感情和自由选择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只能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这
11、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极为不利。(三)放羊式管理放羊式管理的班级,由于缺乏管理和管理失控大多成为乱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形成二。l.顺其自然,缺乏引导。有的班主任错误地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的学习、成才靠自身努力,而不单靠老师的管教。有了这种偏颇的认知,因而放松管理,致使班级常常混乱无序,明显缺乏团结、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在学习上需要教师鼓励和正确引导,更需要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的呵护,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2.敷衍塞责,缺乏敬业精神。有些班主任主要心思不是放在班级管理上,而是放在个人利益上,如外出代课,做点小生意;或贪图安逸,
12、把精力用在玩乐上一一喝酒、打麻将(赌博);或对领导有情绪,工作不努力。由于缺乏真正的执著的敬业精神,对班级管理他们几乎处在撒手不问的状态,致使班级管理瘫痪,引起学生及家长的强烈不满。3.管理失当,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类班主任,只凭热情,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对班级管理往往只是盲目行事,全然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管理模式,自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班级许多规章制度只能形同虚设,因而班级管理同样处于失控状态,这是变相的一种放羊式的管理。(四)挖苦式管理靠讽刺挖苦学生来管理班级工作的班主任仍不乏其例。教师的尊严和威信来自于自重,更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一个不能自尊自重的教师,
13、尤其是班主任,如果要想企望学生来尊重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尊重是双向的,师生融洽的感情靠的是双方的沟通,靠的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的椰榆和挖苦只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痛苦的烙印,忌恨的烙印。而这种“痛苦”和“忌恨”最容易导致学生情感过激,行为反常,甚至作出不堪设想、后悔莫及的事来。可以设想:动辄靠嘲讽、挖苦甚至是有损于学生人格的辱骂来管理班级,那么,这个班级该是多么危险。杜绝挖苦式教育,与学生做真诚的朋友,这是每一位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人格养成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五)罚款式管理目前,以罚款的方式来管理班级者仍未绝迹。殊不知,这种靠罚款来治理班级
14、的做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严重有损班主任的自身形象给学生的印象是管理无能、见钱眼开、人格卑微等。这就失去了“师者,人之范也”的品格,失去了学生淳朴、真诚的心,更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一位被班主任多次罚款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教师罚款,一次次罚去了我有限的金钱,实在罚凉了我的心,也逐渐失去了我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我知道,罚款是老师的唯一绝招,而这一招又是多么可卑呀,我不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难道连最起码的教育管理也不懂吗?”(六)体罚式管理目前,体罚学生的现象仍很普遍。学生迟到,罚站教室外;学生违纪罚站黑板前,或索性赶出教室,甚至被“请”到办公室面壁思过,或久蹲不起,或下跪认错
15、,稍有不从便拳脚相加,恶语辱骂。这种缺乏宽容的体罚式管理,势必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尤其是把学生赶出教室的做法,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厌学心理。甚至在校园结交团伙,寻衅闹事,后果不堪设想。一位被迫停学的男生气愤地说道:“课堂上只要我们稍有违纪,老师总是把我们赶出教室,久而久之,我们只好破罐子破摔,一个个成了校园游击队员,甚至还加入了团伙组织,做出了许多坏事,就这样,我们被迫退学了,学业荒废了,试问,这难道都是我们的错吗?要知道,老师这种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的体罚行为,罚下去多少本应该成材的学生,又有多少学生被这种体罚“罚”上了歧途,给家
16、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幸”(七)心罚式管理对犯错误或“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不是采取谈心交流的方式来做疏导工作,而是采取一味冷遇、蔑视、疏远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对他打招呼也待理不理,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这种“心罚”对学生来说是最难接受的,因为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废弃式的惩罚,对学生心灵是一种致命的伤害。笔者从学校心理咨询信箱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心理咨询信件:“心理辅导老师:我因成绩不好,又时常爱说爱动,被班主任罚坐在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里。在班主任眼中,我简直是一个废人,是一个多余的人,被抛弃的人,我仿佛成了万恶不赦的罪人,他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满脸阳光,热情有加,而对我们差生则总是阴雨连绵,冷若冰霜。在这种阴冷
17、心寒而又无助落寞的环境里,我真的想到了死,因为班主任那鄙视的像利剑般的目光每天总要刺我几下,我的心在流泪,在滴血心理辅导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救救我吧,我实在撑不住了。老师的心罚伤害了多少这样的孩子,救救我们的孩子,救救被心罚伤害的孩子吧!(教书育人2004/5)白水班级管理误区例谈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是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能激励学生在其中不断成长,成熟和成才。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注重班级建设。无庸置疑,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和总结,大多数班主任都具备了一定的系统、规范而又科学的管班经验
18、.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班级管理日常运转的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的管理或对于某件事情的处理时,有的同志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教育常规,走进种种误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错过了教育良机,造成不少的损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误区之一:爱心错位。对学生个子矮的,眼睛近视的,本应照顾他们,让他们坐教室前排,离黑板近些;对学习信心不足,心怀自卑感的学生,本来应该多帮助多鼓励他们;对后进生本来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和善的眼光,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让他们在集体的活动中感受温暖,然而,班主任Y老师未能走出“一好代三好”、“一俊遮百丑”的认识怪圈,特别衷情成绩优秀的学生,诸如排座次、发资料、开展活动、评
19、比先进等都成了成绩优者的“专利”,他们可以优先坐前排,可以优先享受老师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可以有资格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年末的“先进模范”的称号自然也非“优生”莫属了。而成绩平平者或更差者则只能望班主任的“恩赐”而兴叹。如此这般,学习优者被装进了“保温箱”,心情怡然自乐;而成绩差的呢,被打入了班主任感情的“冷宫”,心情颓然自悲。由于Y老师的感情的天平向一边倾斜,一方面成绩优者瞧不起成绩差者而翘尾巴,产生一种优越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成绩差者不仅产生和班主任的对立不满的情绪,还会产生和成绩优者的对抗矛盾的心理或故意破坏课堂的纪律,搞恶作剧,或故意找茬和成绩优者闹意见,甚至藏匿他们的学
20、习用具和学习资料(实际在Y老师班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可见:由于班主任的爱心错位,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档次和心理距离,致使班级人心涣散,形不成合力,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误区之二:急躁冒进。由于工作需要,在送走一届毕业生之后,L老师接任初二一个“差班”的班主任。上任伊始,L老师雄心勃勃,计划千种,既给学生不停地上“政治课”,制定框框条条,又在学习上不断给学生加压希望在短期内把班级调整得顺顺当当、安安稳稳,给校领导吃颗“定心丸”。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中的缺点开始暴露,问题继而上升,损坏公物、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告状者”找上门来。学生的现实表现与L老师的高期望值形成了
21、强烈的反差,L老师始觉此班名不虚传“烂摊子”,认为不采取高压政策则不可救药。于是,L老师先是把学生按成绩优劣分类;于是对那些“调皮王”动不动严厉批评,体罚或变相体罚;于是对屡教不改者,请其家长到校,L老师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了主意。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机能就像弹簧一样,在承受一定压力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弹力,而任何形式的超负荷运转都会有“断裂性损坏”的危险发生。也就是说,过强过大的教育信息量会使学生感到受不了而生产“自我保护反射”性的逆反心理。L老师的心情固然是好的,工作热情也是高的,然而,他犯了急躁冒进的毛病。一方面,教师做学生的思想传化工作尚处于“一厢情愿”的阶段,另一方面
22、,学习上陡坡,学生喘不过气却又无可奈何,以致出现心理上的“断裂性损坏”。可见,急于求成,恨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误区之三:以管代教。所谓“管”,即是指由学校或班级制定的用以约束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做人的种种不良行为的规章制度,它带有较强的督促性和强制性,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管理措施。所谓“教”,即是指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爱心感化等,它是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的一种动态管理活动。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能“管”中寓教,(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管”“教”互补,那么,班级就会走上一条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实际工作中,不尽皆然。班主任W老师则犯了“以管代教”的错误
23、。根据学校制定的xx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6条,W老师又加以补充,制定了班级管理42条,可谓“十全十美”了,只要学生严格照办,那班级一定能跨进学校“优秀班级”的行列之中.可是,措施得力,落实不够。学生虽然把“制度”条款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们的知与情、言与行并非时时是一个统一体,他们要接触社会,耳闻目睹社会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思想变化快,性格的不稳定性会使他们做了一些错事。而W老师对此全然不知,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瞪眼睛,吹胡子,暴跳如雷,恨铁不成钢。每当此时,W老师就要整顿班风,狠刹班上歪风邪气。自然,这种“整顿”也能凑效:学生暂时老实了,班级暂时平静了。但时间一长
24、.班级便“旧病复发”。殊不知,这种“满足于管理而不顾到教育,这是对心智的压迫”。(赫尔巴特语)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是一种短期行为,短期行为带来的只会是短期效应。一旦离开了班主任的现场监督,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还会“原形毕露”。误区之四:小题大作。请先读一例:学生甲给学生乙取了一个不大雅规的“绰号”,学生乙告到了班主任H老师那里,H老师将学生甲“请”到办公室训斥:“给别人取外号简直是低级趣味,道德败坏,”搞得这个学生下不了台。再请读一例:有一女生刚从某油田转到某校高一班,观察了一段时间,班主任G老师发觉这个女生成绩一般,听说她还经常同班上一个成绩优秀的男生形影不离,关系密切。班主任G老师断定这个女生
25、早恋了,为了不影响男生学习,G老师只单方面找女生谈话,大讲特讲早恋的危害性,弄得女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G老师以为这个女生是“装佯”,于是请来了她的家长。家长一到,真相大白:原来男生家和女生家是亲戚关系,家长之间商定让男生帮助女生的学习。这两件事本来是不难处理的,然而班主任小手术施以大刀,怎能不把问题搞复杂呢?对前一个问题,只要班主任稍加疏导教育就可以了,却用放大镜看待学生取外号这个小问题,这就把非道德的行为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未免使道德教育简单化,片面化,这样只会把学生教育成谨小慎微的“道德呆子”。至于后一件事,如果学生真正早恋了,班主任责无旁贷,要把学生从早恋的泥潭中拉上岸来
26、,用“力”要适宜,方法要恰当,态度要诚恳;切忌表情失态,言辞过度,声色俱厉,甚至扩大化、公开化、搞得“满城风雨”,以致挫伤学生心灵。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男女生之间就会本能地对异性产生敏感性,这是天性使然,无须大惊小怪。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早恋了,首先要做好调查了解和细致观察工作,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不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断,做“人有亡斧”者第二,这样容易让人觉得他们不是贼也是贼,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由此看来,小题大作,无限上纲,不仅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还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石油教育1998/06)张树文班级管理中易导致的几个误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毫无疑问,集体
27、是教师创造的,它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自发存在,没有聪明的教师就没有班级集体”。实践证明,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关键在于班主任。研究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对改进班级管理极为重要。偏爱极少数学生而忽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个别的班主任对少数学生偏爱,这种偏爱背离了师爱的原则性和广博性。表现为对学生不是一视同仁,怀有同样的感情,而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喜欢一部分,厌恶一部分;有时甚至放纵一部分而歧视一部分,主观上和实践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破坏了班级成员的心理平衡,师生关系恶化,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对立。偏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教师的学生观不正确,以分数
28、论英雄;或因为有的学生冒犯班主任的“权威”而引起教师内心的极度反感;或者是因为某学生是自己得力的班干部而给予特殊待遇;或者是对领导干部子弟格外“关照”,把他们摆在特殊公民的位置上;或者因与家长有特殊的关系,用自己的感情和原则进行了“等价交换”等。只重视后进生的工作,忽略了班风的培养这一点笔者有切身体会。学生A,升初中时是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学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有很多问题: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老师劝告,不守纪律。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些毛病,我只好调动起初为班主任的热情和旺盛精力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谈话、批评、家访、表扬、鼓励等轮番“轰炸”。一学期下来,和他个人的谈话记录竟达
29、60多次,但效果不佳。新学期开始,我由原来的侧重抓“点”改为“点”、“面”结合,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班规,改选了班干部,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班风的培养上。一学期下来,我所带的这个班得到了全体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在期终考核中荣获同年级第一名。说也奇怪,班风好了,学生A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和他谈话我了解到,他的转变应主要归因于良好班风的同化力。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指出:“教师要想对个别学生施加影响,与其把主要精力用在面对个别工作方面,还不如下大力去创造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的集体。”这里的心理气氛,实际上就是指的班级风气。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管理者角色,忽略了做学生朋友的角色教师有
30、两种角色:一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二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也有两种角色:一是被组织者、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二是老师的朋友。然而在有些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会处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以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身分对学生进行管理,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或者由于过分严厉,或者由于分寸不当,往往引起师生公开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强调自身的管理者角色,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而有的学生不服从管理则强调彼此朋友的角色,要求民主平等。彼此在同一情境下的不同认知之间发生的角色冲突,是由于双方对自我角色认知不正确、不完整而引起的,他们都片面地强调了自身角色的某一方面,并且将自身所强调的角色的职能进行了不适当地夸大和歪曲。以理压服,不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有的职能,公开顶撞教师也不是学生所应扮演的角色。因此,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克服了对自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