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x

    • 资源ID:7944359       资源大小:407.45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x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童年时,孩童们在田边学做农活,脱晓冰敲击,横牛背吹笛,于后园戏耍,都有无穷的情趣。童年时,不得不远离故乡,远离亲人,那淡淡的回忆中充满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乡人的不舍。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童年更是让人无比眷恋的。让我们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飞扬,飞向远方本

    2、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文章描写的童年往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懂得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或描写农人及小孩劳动的情景,或描写孩童穿冰作钲的场景,或描绘优美的山村晚景,都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三首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三首古诗在表现情趣、表达感情方面的异同。2课时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课文通过对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和“我”在其中的活动的描述,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

    3、由与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对童年、对祖父的怀念之情;领会并学习文章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2课时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课文以“月”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线索;学会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1课时梅花魂课文通过描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坚贞不渝的中国心。抓住文中对外祖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深

    4、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激发爱国之情。1课时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清楚;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1课时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选取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1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交流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情景描写句和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写;积累描写母爱的古诗,提高文学修养。2课时词句段运用想象例句描写的情景;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的表达特点

    5、;进行仿写。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1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人抓住村庄男女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稚子弄冰是一首写童趣的七言绝句,全诗用老者的视角写稚子的情趣。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晓脱“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

    6、,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七言绝句,主角仍然是儿童。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看插图补画面,想象意境,使学生对童趣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更为真切,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

    7、往之情。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趣和感情。4.赏析古诗语言,体会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以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学会运用。5.能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并将古诗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每首诗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的童趣。2. 分析三首古诗在表现情趣、表达感情方面的异同。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

    8、2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1.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意境,获得审美愉悦。2.通过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验,激发学生对美好儿童生活的热爱。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介绍乡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导语:美丽的乡村有那绮丽多姿的风光,游戏的童年更是趣味

    9、无穷。你看,在广阔的原野上,乡村儿童追逐奔跑,尽情玩耍,多么欢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动人的笔触展现这种童真情趣,让人无限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和童真童趣。2.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教师介

    10、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晚年退居石湖。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

    11、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过渡:同学们,请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遍读好。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弄准易错字。zhu昼出 yn耘田 n供耕织 sn桑阴识字方法:“供”为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其音、义;“昼、桑”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耘”可通过动画演示来识记。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易错提示:“昼”是上

    12、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3)重点词语释义。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解理解,懂得。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朗诵与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2)这首诗写了“儿女

    13、”(大人)、“童孙”(小孩)等人。(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发了什么感情?接下来我们深入

    14、探究。4.进入意境,逐句赏析。(1)品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过渡:农村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点,大家都在劳动。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齐读)预设:画面:白天除草图、夜晚搓麻图。诗人不写成“男女”而写成“儿女”,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当然也是古诗平仄、韵律的需要。体会示例:生1: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勤劳。他们从“昼”劳动到“夜”,一刻也不停歇。生2: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他们“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各的活儿干,白

    15、天要耕田、织布,晚上还要补衣服、编草鞋,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生3:我体会到了他们的和谐、幸福。他们各有各的本事,各干各的事,不挑肥拣瘦,不推来推去。生4:我体会到了他们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你看,他们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师总结:刚才大家的体会非常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这么多!他们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令人向往的。因为今天的辛苦,将换来收获与幸福!把这种感受带进诗句,再来读读。(齐读)(2)结合想象诵读,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朗读指导:读好“昼、夜、各当家”,“昼

    16、、夜”重读,“各当家”要上扬。要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3)品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过渡:大人们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孩子们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齐读)预设:画面:童孙学种瓜。诗人不写成“孩童”而写成“童孙”,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这样写能更好地展示田园风貌,更好地展示村民们的劳作场面,更好地展示孩童们在大人们忙碌时的表现。体会示例:生1: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好学。“童孙未解供耕织”,暗示孩子们想了解、懂得大人

    17、们“耕织”方面的事。生2: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劳品质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想赶快学会耕种、纺织,以后好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重担。生3: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可爱。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俨然大人,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可爱啊。师总结: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除了诗中描绘的画面,你们的脑海中还出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哪些画面?(生答:拔杂草、喂鸡鸭、放牛羊、做饭)过渡:通过赏析,我们对“童孙”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同龄人,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4)品诗眼。思考: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明确:“也”字,大人们能干的孩子们也能干,最能体现孩子们不怕苦、不

    18、怕累的特点。“学”字,最能体现孩子们好学的品质。这两个字,特别是“学”字,最能表现乡村儿童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5)教师指导诵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朗读指导:“也、学”要重读,要读出感情色彩来带着诗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5.熟读成诵,体悟诗情。(1)学生一起诵读整首诗,要求读出诗韵,读出感情。朗读指导: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欢快的,在欢快中蕴含着赞赏与喜爱。(2)讨论交流:说诗意,悟诗情。说诗意: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昼耕夜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

    19、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悟诗情:生1: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他们没有怨言;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他们聪明好学、勤劳朴实、调皮可爱、不怕苦累,小小年纪就想为父母分担劳动任务。这样和谐、宁静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生2:诗人非常钦佩、敬重各自“当家”、各有本事的农人,非常喜爱、欣赏那些传承父母的劳动本事和劳动精神的儿童。生3:整首诗里,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对农民及其子女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6.课堂延伸,文化积累。过渡:乡村是那么恬静

    20、,劳动是那么美好,农人是那么勤劳,乡村儿童是那么懂事古代有许多诗人就像范成大一样,以描写乡村生活、农民劳作、田园风光为创作主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你还知道哪些呢?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积累示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7.动情朗读,背诵积累。(1)赛读整诗,背诵积累。(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默写,并交流背诵、默写的方法。(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律;自告奋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过渡:刚才

    21、我们欣赏了夏天的乡村,品味了孩童学大人种瓜的情趣,感受到了他们懂事、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现在让我们走向冬天,看看孩童们是怎样弄冰取乐的。2.理解诗题,并同步讲解。明确:“稚子”指幼小的孩子;“弄冰”指玩弄冰块。诗歌以成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3.了解稚子弄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

    22、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1)课件展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明确朗读停顿: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3)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预设:“稚”读“zh”,不读“z”;“晓”读“xio”,不读“xio”;“当”读“dn”,不读“dn”;“作”读“zu”,不读“zu”。(4)理解重点字词。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

    23、状像钟,有长柄。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5.出示自学提示。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6.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过渡:通过学习第一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预设一: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诗意:清晨,孩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凿下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交流疑

    24、问: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儿童什么样的形象?明确:这两句诗通过对孩子们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表现了孩童以冰作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你认为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明理由。明确:我认为“脱”字用得好。这个字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从盆里取出冰块的情态。(也可有其他答案,说明理由即可)预设二: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诗意: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得像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碎了。交流疑问:这两句诗中的“穿”“忽”二字用得好,试品析。明确:“穿”字将敲冰的声音比喻成玉磬声穿越树林。由于回

    25、响,让人仿佛听到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低切切;时而似在耳旁,时而像在天边。“忽”字在这里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正在欣赏美妙如乐的敲冰钲的声音时,冰碎了,让大家猝不及防,惊愕不已。试着赏析这两句诗。明确:这两句诗写敲击冰块如玉磬声穿透树林,以及摔碎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们如闻其声。“忽作”写出了冰碎得突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失望的表情。预设三:体会“弄冰”的场景。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明确: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晓脱“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

    26、“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四、课堂回顾,总结方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以同学们自学为主。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诵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通过想象体会了诗中意境,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演:将古诗改编成短剧本,邀请几个同学扮演角色演一演古诗,在演中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2.找:另找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感受这类古诗的情趣美。3.学:

    27、搜集范成大或杨万里的相关故事和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怀。4.练: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村晚1.会认“漪”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4.了解古诗内容,领略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儿童的乐趣,感受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1.通过赏析诗句,感受农村夏天的自然美、人情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中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描写的是乡村农忙场面

    28、和儿童学种瓜的场景,一首描写的是儿童“脱冰”游戏的趣事。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过渡:同学们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记得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村晚这首诗。(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本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明确:“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2)作者简介。雷震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29、。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漪(y)(2)齐读古诗,注意节奏、韵律。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理解词语。陂池岸。漪水中的波纹。腔曲调。信口随口。(4)结合注释及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初步弄懂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清凉的水面上闪动着粼粼波光。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慢慢地回家,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三、再读课文,

    30、品读欣赏1.出示古诗的一、二句,引导探究。过渡:同学们初步弄懂了诗的意思,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有利于我们深入品析这首诗,有利于我们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中蕴蓄的情感。(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角去欣赏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2)小组交流,把握景物描写。A.说说你看到的: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倒影、波纹。B.说说写景的顺序:由近及远。C.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静景。D.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春末夏初,雨后放晴。(3)品味字词,交流感受。A.“满”字赏析:第一个“满”写出了青草生长茂盛的情景,第二个“满”写出了池水满塘,几欲溢出池塘的情形,这两个字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B.“衔”

    31、字赏析:“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景象,准确地写出了远山和落日的关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挂在半山腰仿佛远山含着红彤彤的太阳的情态。C.“浸”字赏析: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在澄澈的水中的景象。诗围绕池塘,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4)想象画面,自由描述。示例:雨过天晴,池塘边的青草长得更茂盛了,池水涨得满满盈盈,快要溢出来了。远远望去,青葱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欲落未落,挂在山腰,把西方染得火红一片。而逶迤的远山,仿佛张着大口,含着一轮又圆又大的太阳,倒映在清凉、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