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备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格式.doc

    • 资源ID:7997530       资源大小:285.5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备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格式.doc

    1、皇权至高,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公九卿制度:职权及关系: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辖九卿,但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但在秦始皇时并未任命过太尉,而是自掌军权。在丞相下设置九卿,分掌各项具体政务,他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廷尉管理刑狱、司法等。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能世袭。评价:秦朝

    2、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郡县制:春秋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的地方行政区划。(先有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广到全国。组成及其职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县制推行也是我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形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3、;在中央以皇权为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影响:A、巩固统一: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秦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祖国疆域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积极作用);B、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C、负面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职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秦朝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加强 中朝:西汉丞相集决策、司法、执行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加强皇

    4、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唐朝。名称及其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部,作为具体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政令。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即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吸取魏晋南北朝以来九品中

    5、正制(看出身门第)选拔官吏的的弊端。隋朝建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变为八股取士,弊端越来越大,到1905年被废除。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行省制度: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称为腹里),地方上设置10大行省。此外宣政院管辖西藏

    6、。行省成为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省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忙。过程:明永乐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清朝军机处:概况: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

    7、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备,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它政务。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使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也是最高行政长官,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君主绝对的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君主专制的加强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8、发展;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发展严重的滞后。这些大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从皇权和相权关系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他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从

    9、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的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人类社会农业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又称为“火耕”。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地工具-耒耜,农业耕作进入了“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极少),农业耕作方式进入了青铜中耕阶段

    10、。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逐步推广,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土地制度:过程: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会各项繁荣的基础,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各项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三国时期的屯田

    11、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主要耕作方式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从生产的规模方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从农业经营方式方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从生产的目的方面: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从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手工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宋末元初,边

    12、疆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明代,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冶金业:青铜铸造: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其中杰出代表。铁器制造: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汉代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来鼓风冶铁。炼钢技术:战国时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炼钢和淬火技术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陶瓷业: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白瓷。唐代: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唐晚期长沙铜官

    13、窑首创釉下彩绘,把诗词绘画用于瓷器装饰。宋代:技艺大放异彩;瓷器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器。明清:明朝出现彩瓷;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 手工业生产方式:夏商周时期我国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一直到明朝前期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4、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产生时间看);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从经营模式上看);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从经营方式看);长期领先于世界,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海外。(从地位上看);经济中心南移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从分布地区看);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3、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自周秦迄唐代,凡县城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秦朝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

    15、标价;西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唐代长安承袭了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唐后期开始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等。出现专业市场,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等大商帮渐次形成。城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

    16、经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西汉的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唐朝时除了长安和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北宋东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商业繁盛。明清,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以江南为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市场形式多样。自汉代来,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4、资本主义萌

    17、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形式是为了购买劳动力增殖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B、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a、经济结构方面,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沉重,农民贫困并被固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劳动力及市场。B、政治结构方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旧

    18、的经济观念影响。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商人、地主将兼并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含义:指统治者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甚至打击工商的经济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海禁”政策:明太祖时

    19、期下令“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清朝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原因:我国是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对外来经济没有迫切需要(根本原因);统治者的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为了切断郑成功与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活动。概况:清朝只广州一处开放,通过十三行进行外贸活动。A、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B、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三、中国传统文

    20、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候崛起,传统的政治秩序崩溃;阶级关系上一批低层的士人在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冲破礼法束缚,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教育上出现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要学派: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无阶级差别的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儒家学派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创立儒学:政治思想:“仁”为核心;“德政”,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教

    21、育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著述方面: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孟子主要思想: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基础)。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要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22、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主张有: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朱熹)归纳为“三纲五常”。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在中

    23、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没有乐)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在理气关系上,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理不能离开气的理气关系论。提出以本体论为基本的关于个人学习、

    24、实践的修养论。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指出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教育的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提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并为其加注,使之成为了理学经典。 朱熹被后人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历史作用:积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品德气节,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强调以理统情、自我节制,有利于社会责任观念的培

    25、养。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倡“仁”和“良知”,有利于鼓励统治阶级施行仁政,维护社会稳定。传播范围远到日本、朝鲜以至欧洲,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消极方面:宋明理学用新儒家体系束缚人们的思想,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用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压抑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用占据官方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时代背景: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力量。思想: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

    26、强,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空谈义理的习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李贽: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出“童心说”以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和反对礼教的虚伪以及官场的欺诈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大胆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之法”代替君主“一家之法”,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平等的思想和“公其是非于学校”的主张;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强烈批判和

    27、揭露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梁启超将其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注重实学。王夫之:政治上,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历代帝王天下为私的做法,批判秦以来的暴政;哲学上,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天命”“神道”“道统”主宰历史的观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主张:政治都反对君主专制;经济都主张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思想提出“经世致用”主张;不同主张政治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

    28、贱,与有责焉”;王夫之主旨“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经济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这是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思想上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船山遗书。评价:明末清初李贽和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一方面,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他们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冲击了儒学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部分、一个阶段。他们是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对儒家思想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有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12世纪传欧洲。造纸术在欧洲的传播,使纸张代替了羊皮纸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传播。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叫司南,宋朝时指南针广泛用于海船;13世纪传入欧洲。指南针在欧洲的传播和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火药:唐初,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末,逐渐用于军事,宋代以后开始广泛用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备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Word格式.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