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改写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8375832       资源大小:41.5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改写Word文件下载.docx

    1、(2)词义【晓事】明白事理。【寻思】思索;考虑。【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喃喃讷讷】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可以按两个部分来划分。第一部分(第17段):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第814段):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同学们,生辰纲是什么东西?“纲”是宋代成批运输货

    2、物的组织。杨志以前曾为皇帝运送过奇花异石,那叫“花石纲”。“生辰纲”就是运送寿礼,梁中书为了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置办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准备派武艺高强的杨志押送去东京。2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3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4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5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小

    3、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8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写法1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2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1)

    4、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2)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3)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自然环境: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指黄泥冈上的松树林,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

    5、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4.体会小说中的“智”。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1)利用枣贩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 (2)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冈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 (3)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 (4)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 (5)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这是八个好汉智设圈套取生辰纲,那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呢?巧妙利用现有因素,天时:红日当天,大热;地利:黄泥冈,松林;人不和:杨志,众军健。杨

    6、志的智举:(1)扮成普通的商人,一开始乘凉行路; (2)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 (3)禁止众人买酒。5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2拓展延伸 (1) 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有伏笔描写吗?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

    7、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 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2) 被麻翻的杨志醒来后会如何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时辰后,杨志醒来”为开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注意把握杨志的性格特征)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课外阅读水浒传。(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施耐庵乔装改扮消除杨志的戒心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对学生更有信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优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整节课我是这样做的:围绕“

    8、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在寻找线索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明线、暗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并运用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22范进中举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

    9、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

    10、,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星宿(xi)斋公(zhi)醉醺(xn)阎王(yn) 紧攥(zun) 带挈(qi) 腆着(tin) 啐(cu嗑(h) 兀自(w【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1朗读指导。(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第3

    11、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

    12、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

    13、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

    14、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步骤四深层探究分析人物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

    15、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

    16、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

    17、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2拓展延伸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吴敬梓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18、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三顾茅庐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二、

    19、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纶巾(gun) 殆(di)拜谒(bi y【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

    20、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

    21、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

    22、备出了什么计策?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第三次:拜访如鱼

    23、得水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24*刘姥姥进大观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刘姥姥进

    24、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2.生难字词蓼溆(lio x

    25、)撮弄(cu)发怔(zhng) 岔气(ch促狭(c xi) 筵席(yn x【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3

    26、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改写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