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名校必备2006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资源ID:8630618       资源大小:61.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校必备2006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二、试题分析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回答1215题。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1215题:命题意图:政治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主题。本组题目就是选取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的斗争历程。解题思路:第12题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的变化,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

    2、中国人民反抗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便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901年9月,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就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列强的旨意实行卖国政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完全形成,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清政府一步步沦为列强的工具,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故正确答案是B。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第13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的再认再现能力。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于1912年春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就有效地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故正确答案是D。14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A陆海军大元帅府 B广州国民政府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第14题考查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政府机构变化的再认再现能力。审题的关键在于“1927年”这一特定的时间。1921年,孙中山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排出

    4、A选项;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第一次东征后,成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是C。1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15题考查学生对1949195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

    5、题,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大表大会制,这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的职权任务结束。A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D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B。参考答案:12.B 13.D 14.C 15.B规律总结: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文综考试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与世界潮流息息相关,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

    6、联系。在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的背景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历程,把近现代各阶级在不同阶段民主政治斗争的具体史实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揭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是今后复习的一大热点问题。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回答1619题。1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619:本组题考查了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两件大事件: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从而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7、,有力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16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巴黎公社发生于1871年3月,此时法国人民已经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即巴黎公社发生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排除A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排除B;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排除C;17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第17题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意义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工业基

    8、础比较弱,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但却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排除A;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C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是D。18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A实行土地改革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第18题通过对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的比较,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均没有涉及土地改革问题,排除A;B、D是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不是巴黎公社的措施;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的建

    9、立过程中均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故正确答案是C。19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第19题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此时十月革命尚未发生,排除B;1922年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排除C;D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十月革命前,中国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提出各种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

    10、知识分子把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寻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故正确答案为A。16.D 17.D 18.C 19.A 作为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之一,社会主义运动在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历史的主干知识之一,与现实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它具有升温的条件,有很大的命题空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演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等,应是我们今后复习应给与关注的问题。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影响巨大。回答2022题。 2

    11、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图略)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或地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本组题选取了世界近代史中欧洲的两大国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和与战的关系为线索,阐述了法德关系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产生的巨大影响。第20题通过德法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来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图中“北德意志同盟”这一重要信息;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普鲁士先后打败了丹麦和奥地利,于1867年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

    12、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军在色当打败法国,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德国完成统一。故正确答案为B。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第21题通过二战德法(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的史实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战后,形成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家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合作,密切联合,由此拉开了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序幕,欧洲共同体逐渐形成和发展。

    13、1949年北约成立时,联邦德国还不是成员国;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22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的国家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实现了货币联盟第22题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冷战结束后欧盟发展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1994年”这一时间概念,到1994年底,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这15个成员国主要是西欧和北欧国家,没有东欧国家,A项表述错

    14、误,B项与史实不符;1999年1月,酝酿多年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D项不符合题意;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洲共同体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故正确答案是C。23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唐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A歌颂反抗斗争精神B揭露社会的黑暗C推崇人文主义D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第23题通过比较的方法,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问题、总结阶段特征的能力。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并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强

    15、大而腐朽的封建专制压制,无法发展,所以CD两项与水浒传不符。堂吉诃德描写和讽刺了趋于衰落的中世纪骑士制度和武侠精神,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与A项不符。水浒传描写农民起义,而正是由于社会的黑暗才导致了农民的反抗,故揭露社会黑暗是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正确答案是B。20.B 21.B 22.C 23.B国际关系的内容大多与当今世界潮流,重大国策、热点问题相关,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国际关系又能成为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因此它最具时代感,最富现实性,是文科考试的重点主干知识。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切对外政策出发点和归宿点,促进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

    16、展和变化而导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总体把握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把国际关系格局、大国之间关系、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组成若干小专题,通过梳理线索和整理相关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会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

    17、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37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通过对有关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丰富过程的材料的解读,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析能力,以及运

    18、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设置一个全新的场景,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会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并由此引导考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思维对我国现今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进行审视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第(1)小题第一问要紧扣材料中“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来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的变化。第二问是分析中国文化变化的原因,要从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切入点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

    19、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秦汉王朝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并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辖,从而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了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回答第二问就不难了。第(2)小问的回答要运用知识的储备,根据题目给出的时间范围“汉唐时期”,运用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如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葡萄、石榴、良马、骆驼等;隋唐时少数民族传入的胡服、胡饼、蔬菜等,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概括,切忌罗列史实。第(3)小题第一问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从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的社会制度的比较

    20、入手,中原是先进的封建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制度落后,辽、金两个民族政权都曾统治中原地区,为巩固政权,他们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回答第二问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概述辽、金“行汉法”的内容,即政治上任用汉人为官;建立封建官制;经济上实行农耕;文化上学习儒家思想,行科举,与汉人通婚,讲汉话等。第(4)小题回答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要紧扣材料和以上三个小题回答的内容来叙述,但不要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中华文明是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也将由各民族共同努力,由此引申出中华文明除了融合国内各民族文化外,还必须走出国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取长补

    21、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37题参考答案:(1)从分散走向整合。(3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2分)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3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3分)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3分)(归纳出其它方面,可酌情赋分,但不得超过本问总分。)(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3分)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3分)采

    22、用中原的生产方式;(2分)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2分)(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意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学科内综合是以一定的历史主题重组整合历史知识体系,形成新的历史情景,并以历史学科的专题主干知识为依托,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整理、应用能力及阐释能力。抓主干知识、进行小专题下的学科内综合是文科考试历史复习的重点。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打通专题的内容,构建完整的专题体系,要注意前伸后移,时间上贯通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其次,从分

    23、析各专题的阶段特征入手,理解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整理有关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发展过程,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对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重点说明各专题、各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特点和作用。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

    24、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图略)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近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

    25、重影响。(14分)(3)(4)(5)(6)(7)略39命题意图:本题是跨三科的综合题,其中(1)(2)为历史科试题,(3)(4)(5)为地理科试题,(6)(7)为政治科试题。历史科试题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来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审题时要注意“分别指出”这一关键词,只要回忆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可概括出这些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第(2)小题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回答时要根据材料中“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可概括出消极影响即

    26、中国经济主权遭破坏,在根据列强侵华主要目的,概括出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回答积极影响时,根据材料中上海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有一个和普通县城崛起为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史实,概括出近代城市的崛起;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列强商品的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近代工业在通商口岸诞生并相对集中。(1) 东南沿海地区;(2分)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2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地基;(4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4分)促成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2分)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2分) (如答出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可酌情赋分,但不得超过本问总分)学科间综合非选择题的试题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试题多以人们所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对我国的政策、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类题目设计问题的综合程度不高,基本上以拼盘式为主,即问题是综合性的,设问是分科的。了解这类题目的特点,复习时在以历史学科的专题型主干知识为依托的基础上,要多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与焦点问题,要掌握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9


    注意事项

    本文(名校必备2006年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