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Word下载.docx

    • 资源ID:8658434       资源大小:27.6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Word下载.docx

    1、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D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

    2、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C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

    3、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

    4、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

    5、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D项错误。7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

    6、项错误。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

    7、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A分散行使 B法制化C独立运作 D世袭化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

    8、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

    9、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

    10、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的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

    11、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西汉1147121唐634967214427两宋2082明9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1051915146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

    12、、安平(7)、洛阳(12)、荥阳(6)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今衢江区)(3)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李俊中国宰相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

    13、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西汉: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2)首先从

    14、材料中提取观点,如: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1)特点: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2)观点:相权不断削弱。论证: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后,宰相

    15、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观点: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汉武帝为了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

    16、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

    17、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开放型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都可进行作答,“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

    18、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注意事项

    本文(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