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docx

    • 资源ID:8800557       资源大小:46.1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docx

    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专项三 文化常识类类清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点拨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出让帝位。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点拨“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

    2、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点拨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点拨“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3、一直沿用到清代。()点拨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点拨“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点拨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

    4、,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点拨荫补,又称“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它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通常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点拨“丁忧”或“丁艰”,古代指父母之

    5、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点拨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善。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点拨“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

    6、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点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室称皇后,妾皆称夫人。”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点拨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另有自称太上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

    7、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点拨太子称为东宫,是因为太子以诸皇子之首和储君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帝,理所当然地应该居住在除正殿,即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之外的等级最高的地方,而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代称。15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点拨东汉末年的蔡邕注解史记孝武本纪时称“帝女曰公主,仪比列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16“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点拨“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

    8、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17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点拨宗主,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8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点拨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

    9、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19太师,始于商代,西周为“三公”之首,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代时置,后又废除,位在太傅之上。()点拨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20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点拨宋代司徒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21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点拨西汉“三公”之一,隋唐以

    10、后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职废除。22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点拨宋代,为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权,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23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点拨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24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

    11、“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点拨宰相的别称。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实为宰相。以他官居宰相职位的,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皆曾任此职。辽、金、元三代相承,明代废。元代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简称“参政”。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688 备注:语文25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点拨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推行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

    12、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更为重要。26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点拨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高。27给事中,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明代在各部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点拨秦代始设,西汉沿置,东汉废,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职责是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其性质如清代的“内廷行走”。晋代成为正式官职。28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

    13、)点拨隋唐时期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正、副首长分别为尚书和侍郎。部下设司,司的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和员外郎。29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点拨除吏部外,其余为户部,管理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30我国战国时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点拨战国时代中央设有监察官,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

    14、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3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点拨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32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点拨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的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没有官号。唐代设翰林院,唐玄宗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宋代改称翰林学士院;元代成立翰林兼国史院;明清称翰林院。33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

    15、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点拨周代称太史;秦汉称太史、太仆、太祝;魏晋南北朝称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兼修国史,另设修馔、直馆等官。元代把史馆并入翰林院。明代并其职于翰林院。(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4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县制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点拨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35汉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称为“太守”。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仿中央。()点拨吴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诸侯王国

    16、”的势力,便把“国”的职官加以裁削。36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或一些大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点拨隋废郡存州,州的长官除国都长安所在地的雍州称“牧”,其余均称刺史。唐代沿置,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37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点拨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以便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38节度使,唐

    17、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点拨唐玄宗时,为了防止外族侵略,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民、财政和监察大权。他们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39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跟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设官和州大致相同。()点拨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40“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单位,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设转运司掌管财政,以转运使为长官。()点拨转运司下设副使和判官;设提刑司掌管司法,以提点刑狱公事为

    18、长官;设提举常平司掌管赈灾及盐铁买卖,以提举常平使为长官。41明初把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点拨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即行省)。明洪武九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全国府、州、县,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42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别称“抚院”“抚台”“抚军”。()点拨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地位略次于总督。43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

    19、度使或州郡刺史。()点拨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44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点拨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以职能分,可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45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长官称知府、知州。()点拨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如粮道、河道、茶马道等,或作为布政使、按察使的副使。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46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

    20、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点拨“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中央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更兼管兵事。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点拨“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

    21、任,有时是升职。()点拨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点拨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点拨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

    22、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点拨“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52“缙绅”同“搢绅”,指官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称。()点拨类似的还有“簪缨”,是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也用作官宦的代

    23、称。还有“冠盖”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也用作仕宦的代称。53“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点拨如陈情表中的李密就是因祖母病重而“愿乞终养”。二、古代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礼仪还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一)政治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点拨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的“上帝”崇拜发展

    24、而来的。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为对月亮和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便抽象为对天的崇拜。2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点拨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3在古代,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点拨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4“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点拨“封禅”专指在

    25、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故曰禅。”5“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相互见面时的礼节。常见的有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叉手等。()点拨相见礼中,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6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点拨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26、7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点拨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并以东为上,其他臣子面向北站在西。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8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礼,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点拨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三者均为九拜之一。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施礼者跪下后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顿首,施礼者跪下后引头至地,稍顿即起,

    27、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施礼者跪而拱手,头至手而不至于地。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点拨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朝是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诸侯国间有事故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二)生活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必须请假回家守孝,这叫“丁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点拨守孝又称“守制”,官员在这期间(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必须离职。“服阙”的“阙”是“终了”之意。11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要

    28、在宗庙中行冠礼。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点拨古代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古人留长发,平时把长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冠是用来笼结头发的。先秦时期,冠是贵族头衣(即帽子)的统称,老百姓没有资格戴冠,只能用巾。12古代女子年满十五要行“笄礼”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别童年时代。()点拨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13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称为“家祭”。()点拨唐代即有人制定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有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4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

    29、。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点拨致斋三日,宿于室内。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戒”又称“散戒”,散戒七日,宿于室外,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以防止“散思”。三、姓名称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点拨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2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点拨名和字是由父亲或尊长

    30、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这是其根本区别。号,又叫别号、表号。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点拨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等死后朝廷追加的称号叫官谥。一般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隋炀帝的“炀”。官谥不授予平民。私谥是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4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点拨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每个朝代的

    31、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5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点拨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也有用两个年号的,如明英宗朱祁镇、清太宗皇太极。6“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点拨“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7古代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等。()点拨唐代以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常识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