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 资源ID:8843123       资源大小:43.89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主义。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本质) 马克思主义马恩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马恩两大发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次大的工人运动,

    2、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可知论:凡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内在本质规律的(所有唯物主义者与彻底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凡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内在本质规律的。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意识和物质、

    3、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观意志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客观唯心(客观意志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根据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不同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不同的

    4、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观点:(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物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物质范畴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括。物

    5、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本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观点。)(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本原的观点。本质是唯心的)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

    6、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形而上学观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或只承认运动只有机械运动。(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时空观是人先

    7、天便有的,唯心主义先验的时空观。)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赫拉克利特: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概念)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实在在,具体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制造,农民,工人,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

    8、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作用最突出的表现)。第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

    9、总特征。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

    10、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

    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黑格尔:斗争性是一种差异性,是随事物发展必然会显现的差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

    12、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

    13、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意义:要求做到二点论与重点论,反对一点论与均衡

    14、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5、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

    16、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他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7、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去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

    18、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以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

    19、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知论:一切唯物主义,彻底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者不可能彻底认识。如:休谟,康德人性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

    20、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发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特点如下: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

    21、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基本规律)认识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认识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经验论: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唯理论:轻视实践,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教条主义:注

    22、重理性认识忽略感性认识。经验主义反之。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实用主义:如果它是真的,它便是有用的。如

    23、果它是有用的,它便是真的。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

    24、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总而

    25、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

    26、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

    27、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工具,手段)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

    28、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认识论上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为第一性,社会意识为第二性。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为第二性。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

    29、陷是: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2、根本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管理学。低层次的不系统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分为属

    30、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也叫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高层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

    31、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之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根本上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