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02901103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894968       资源大小:32.1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02901103文档格式.docx

    1、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中华书局)1.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B.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C.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

    2、一。D.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2.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B.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C.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D.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3.根据原文内

    3、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B.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创作影响较小。C.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D.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清欢 林清玄(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

    4、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

    5、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

    6、会有的欢愉。(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

    7、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

    8、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B.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C.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 。D.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

    9、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着高雅志趣的人。5.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6. “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10、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

    11、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2、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13、。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

    14、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

    15、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C.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

    16、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8.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9.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

    17、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C.

    18、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1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3.翻译。(10分)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19、艳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在这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中,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B.“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C.“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D.“挥手自兹去,

    20、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E.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15.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_ ,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2)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前,看到“_,_”的情景,深深的爱恋使他“甘心做一条水草”。(3)起名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大事,中国喜欢以经典诗文名句起

    21、名,既文雅大气,又寄意深远。诗经离骚论语等经典都是经常被用到的。如科学家屠呦呦、小说家琼瑶的名字分别来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老一辈革命剧作家王任重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_”、 台湾男歌星任贤齐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cn)损(sn)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 的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B.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chn)娟被人虐(n)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C.晨曦中我在幼发

    22、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pn)我盖了一间茅屋,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gn)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D.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b)日,浩瀚无垠(yn),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就是森林。18.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辨过人。B.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C.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芳草凄凄,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D.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赡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一些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

    23、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B校园里,同学们抑扬顿挫诵读国学经典的情形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心里。C春天雨后的天空,一尘不染,公园里,小河边,男女老少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D. 无论做人还是办事,我们都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让自已立于不败之地。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亲自登门看望事故中受伤的员工,并向该员工的家父和家母表示亲切慰问。B.本人才疏学浅,以上发言可能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C.作为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为人正直,性格坦率,敢于在人代会上发表自己的拙见,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D.由于路上堵

    24、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21.请你也参加到学校的“远离香烟,做健康少年”的活动中来,请你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以下两题:【材料一】香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烟碱、亚硝胺等2000余种有害成分,会损伤正常细胞,可形成癌症。据实验研究表明,一支香烟的烟碱可使一只白鼠致死,20支香烟的烟碱可毒死一头牛。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院专家塞弗兰萨比亚研究证明:“中年烟民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下降与吸烟行为有关。有调查显示,在家中被动吸烟者占67.l,在工作场所或其它公共场所遭受被动吸烟的占14.44。被动吸烟者发生心脏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5%30%,发生肺部

    25、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0%30%。【材料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吸烟使青少年易感染致病细菌,导致脑膜炎、毒血症、肺炎和耳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多。烟草中的神经毒素尼古丁,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损害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青少年长期吸烟必然会使学习成绩下降。(1)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出吸烟的危害。(4分)答:(2)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句,根据上句的内容、句式、字数, 完成下句。(2分)摒弃吸烟陋习, 远离烟草,拒吸第一支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只

    26、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18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1.C 二人写作风格差异大。2.D 雪花的快乐无可挑剔,不只是音韵方面。3.D 新诗格律化艰难,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并不是唯一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单一。4.

    27、C 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错在“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是为了寻找清欢,但是第一次享受到了。而根据第九节中描写圆通寺门前喧闹的景象,可知作者第二次并没有享受到清欢。5. (1)散步,但是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2)吃饭,但是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3)约会,但是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6. (1)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2)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3)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能够洁身自好。7.A。8.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努力和研究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纵然因科研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任意3点即可)9.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102901103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