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实用.docx

    • 资源ID:8956994       资源大小:95.34K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实用.docx

    1、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实用2016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实用)根据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重新整理排版,紧密结合考纲要求。本人亲自整理。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是周王

    2、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特点】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周王是“天下共主”; 周王

    3、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原因:权力大,独立性强;王室衰微;血源疏远;生产力发展等;【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瓦解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大、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

    5、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2)宗法制为“里”,它

    6、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

    7、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2、宗法制把

    8、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二、三公九卿制【基

    9、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

    10、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郡县制: 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

    11、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2、1)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13、(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6)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

    14、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朝【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影响】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2、刺史【创立者】汉武帝。【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点】位卑权重。三、三

    15、省六部制【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运行机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职权: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

    16、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行省制度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建立和发展】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

    17、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评价】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

    18、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创立内阁【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

    19、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 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产生方式不同:(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权力大小

    20、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中枢分权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目的:扩大皇权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设军机处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

    21、担任军机大臣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

    22、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影响】(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2)消极作用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

    23、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24、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链接 一、选官

    25、制度: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二、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

    26、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见优化设计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

    27、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KS*5U.C#O(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

    28、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

    29、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1)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

    30、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3)评价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2、商

    31、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1)出现和兴盛: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出现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行层层封授,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史料证明商代已经实行井田制,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春秋前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实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