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辽宁省辽河油田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9005865       资源大小:158.8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辽宁省辽河油田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届辽宁省辽河油田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

    2、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2.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

    3、观【答案】A【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对秦的郡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

    4、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4.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A. 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 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D. 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至今都一直沿用,这表明古

    5、代科技理论总结影响深远,D项正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科技的服务对象,C项错误。故选D。5.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D项正确;由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政府治水的显著成效,故B项

    6、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两宋之际,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即治水次数的变化,由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重视气节、品德,鼓励人发

    7、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排除A。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这一题以理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理学影响的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种自觉的精神”“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结合理学的影响方面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结论。7.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

    8、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A. 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C. 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 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中西航海反差,D正确;自然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错误;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和C项错误。8.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

    9、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 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 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C. 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D. 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机户与机工的雇佣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社会动荡,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纺织行业,未体现各行业,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手工行业的纺织业,D选项手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单就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明中叶后,在江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以雇佣关系为标志

    10、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9.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期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A. 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B. 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增加C. 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效率D. 解决了皇帝决策和指挥的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是皇帝监督和控制官员的手段。在皇帝的特许下,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意

    11、志,利于控制官僚队伍,A选项符合题意。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员不可能有民主权利,B选项说法错误。提高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效率说法过于片面,C选项排除。密折制度是君主集权的手段,D选项说法错误。【点睛】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密折制度的出现,利于皇帝更有效控制官僚队伍和提高行政效率。10.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A. 海外市场货币等求不断扩大B. 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C. 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D. 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12、【答案】D【解析】材料数据反映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故金银比价上升,故D正确;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B错误;当时中外贸易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理解材料数据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学生可以发现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1.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13、B. 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 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 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专制,排除A。B项说法与材料“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御制五体清文鉴的修撰,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排除C。12.1900年5月初,北京城传在温泉山煤洞中,掘出前明石碑一方。碑文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材料表明当时A. 民族危

    14、机日益加深B. 明朝历史性的预见后世的问题C. 迷信谶纬之风盛行D.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的情绪【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可知体现的是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反映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A选项符合题意。明朝历史性的预见后世的问题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迷信谶纬之风盛行说法以偏概全,C选项排除。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末,D选项说法错误。【点睛】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于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13.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

    15、定,皇帝有权钦定颁行法律,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住公职权利和自由。这反映了A. 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B. 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C. 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D. 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答案】C【解析】材料钦定宪法大纲内容并不能说明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错误;材料反映皇帝掌握立法、司法大权,臣民自由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这说明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故D错误。故选C。14.1913

    16、年的时报曾发文指出:“今之沪上,一般士人无论学界或商界,每有聚数十同志创为俱乐部者麻雀也、牌九也、鸦片也、酒食也、叫局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少年子弟趋之若鹜,乐而忘返。”材料表明民国时期的上海A. 传统习俗发生巨大变迁B. 东西方生活方式有所交融C. 市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 消费娱乐中奢侈之风大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每有聚数十同志创为俱乐部者麻雀也、牌九也、鸦片也、酒食也、叫局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体现的是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在这一地区东西方生活方式的交融,故B项正确;传统的生活习俗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内容只反映“一般士

    17、人”生活的变化,并不能全面反映市民的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奢侈之风”,材料中的现象只是西式生活方式的反映,故D项错误。15.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A. 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整理国故”“四个寻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说

    18、法错误,A选项排除。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B选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整理国故”,C选项排除。16.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象A.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B. 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 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D. 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从1927年到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中国的重工业产量增幅很大,这为后来的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还是官僚资本,故BC项错误;近代中国工业有两大不平衡性,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而抗战前,国民政府已

    19、经有意识地发展重工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故D项错误。17.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B. 确立国家发展计划C. 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期为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工矿企业相继建立,留苏学生正是为了适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科教兴国

    20、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A选项排除。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C选项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选项排除。18.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A. 体现了主权在民B. 基础是公民大会C. 法制是核心内容D. 权力分立的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体现权力分立的倾向,D选

    21、项符合题意。主权在民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公民大会是权力基础,B选项错误。材料未说明法制是核心内容,C选项错误。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由许多作品来撑持的,这些作品不管是壮丽的建筑还是巨幅的壁画,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材料中作者认为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A. 巨额资金的支持B. 行政权力的干预C. 敏锐的鉴识能力D. 家族血缘的维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作品不管是壮丽的建筑还是巨幅的壁画,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可知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巨额资金支持,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

    22、未体现美第奇家族的行政干预,体现的是一种资金支持,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资金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支持,C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家族血缘的维护与文艺复兴无关,D选项排除。20.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圣经上说,海洋占地球表面1/7,陆地占6/7,他深信不疑。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500公里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公里),航行约6300公里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A. 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B. 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C. 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D. 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错误的计算与估计促成

    23、了哥伦布的壮举,说明哥伦布到达美洲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正是哥伦布的冒险壮举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故D项错误。21.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A. 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 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C. 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 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

    24、行,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的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议会下议院的格局需要打破以适应现实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22.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高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因为工业革命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商业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25、,与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不符,排除A。B项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但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了统治地位,而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排除D。23.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 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 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C. 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D.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

    26、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故B正确;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胜利,故A错误;当时苏俄尚未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不能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含义,得出企业自主权的结论,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4.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

    27、盟国。这一调整A. 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B. 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C. 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D. 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答案】A【解析】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是世界的主要矛盾,根据“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可知,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体现出美苏对势力范围的争夺,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经济恢复的计划,不涉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

    29、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

    30、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

    31、时代的创新。【解析】【详解】(1)根据“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特别是文人治国,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加之理学形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书院盛行,教育普及,由此造成了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2)根据“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并且体现了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于推动社会风气变动和近代化,冲击等级制度,促使思想观念变化,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1858年,参加童生试未中,赴上海学习经商。次年入洋行工作,充任买办,后积累大量资金,入股洋务民用企业。1882年,担任


    注意事项

    本文(届辽宁省辽河油田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